重慶市白氏始祖白興剛、號成(又說是白元山後裔白在朝之三子),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鵝頸大坵,後遷居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明初,從湖北省應城縣應召來到重慶市江津區德感鎮定居。元配江氏(生於湖北省麻城縣,生遷一、遷二、遷三。),繼配徐氏(生世明),三配艾氏,四配劉氏。(《中華白氏》記載:白興綱元順帝時入川)
四川岳池縣柏氏族譜記載:元順帝時,泰和縣鵝頸塘出有鄧氏翠英者,二八之間,容顏蓋世,天下少雙,西施再生,太貞複起。元順帝舉為宮妃。翠英自入宮後容顏衰淡。帝曰:妃顏何至如此耶?翠英曰:妾自宮水土不合,朝暮思鵝頸之水,不覺自至期乎!帝即詔取鵝頸之水。其地不勝其累。坊人暗將鵝頸斷之絕其流。朝廷怒詔剿滅其地。翠英不忍鄉人遭戳,懿旨矯詔,使錦衣衛指揮使押送三千人過洞庭湖。所以湖南省戶籍多由江西泰和鵝頸焉
㈠ 德感鎮。德感壩村脈派:興永其文代,思啟尚志仲;壁應乃代忠,明應萬純洪;升永定章遠,福祿壽喜昌。
三王村脈派:新成戚文化,詩啟尚志重;明乃世宗鳳,碧應萬純洪;升永定章遠,福祿壽喜昌。(“明”字派同九龍場的“自”字派)。
白家大屋基脈派:大中天開遠,富貴永萬年。清奉應萬純,洪升永定章。
高家莊:受槐祥長耀,彩雲永炳定。(石蟆鎮脈派白玉紀號鬥山、江山後裔)
正大光明洪,祖業萬世崇;仁義顯忠孝,詩書開運隆。
㈡ 石蟆鎮。九文岩村四方田社脈派(興綱與徐氏後裔):興世始光玉,廷朝才太(應、楨)君(單);相能應。玉治光明遠,榮華世代昌;文章揚祖澤,仁義正先常。後編排十六字派:受棟洪宣,國恩永慶,文遠光昌,世德永祥。
五世長房白玉震號南山,道號法元,後裔定居石蟆鎮。五世二房白玉紀號鬥山、江山,葬于白沙鎮沙灣,其後裔複業先祖之地,回遷德感壩白家嘴種占落業。五世三房白玉武,號奇山,字白義,後裔定居四川省合江縣白沙鎮。五世四房白玉瓊,號對山,後裔遷徙廣興、保安鎮(今大溪溝鎮),再遷徙綦江縣蒲河鎮、郭扶鎮。九世白明宣,仁相之子。仁相居官陝西省三元縣,卒後葬於陝西省三元縣白家橋,明宣未歸,建業於陝西省三元縣。後裔部分遷徙雲南省水富縣太平鎮鹽井鄉。十世白應輝,白大宣之子、舉相之孫,居德感壩,明朝萬曆辛卯科貢進士,任羅田縣蒙化府同知,坐升海衛道,建恩碑坊於中渡街前。九世白正宣,榮相之子,定居馬宗鄉白家嘴。
白氏家垂
⑴ 南陽白氏譜圖序
譜牒之學,尚矣始虞周,繼于春秋、秦,至漢、周、齊間,莫不重厥事五季間泯泯矣。而其最著者,莫甚于有宋歐(歐陽修)、蘇(蘇軾)二先生,此牒譜之學所由來也。譜顧不要哉,蓋譜為親作也,以辨昭穆也,以紀世宗也,以為宗族也,以厚根本也,以重塋城也,以絕外患也,以而庶分宗派也,以正倫常端分也。譜顧不要哉,慨自兵燹(xian)後,吾白氏之譜灰燼,其源而不知所自出。猶憶祖父相傳以來,其先祖諱興綱,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坵生長人氏,世後遷楚;大明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此譜序所說興剛入川時間與其他宗、族譜記載差別較大,如元順帝時代入川說,洪武四年入川說)奉詔填蜀,由楚之黃洲府麻城縣孝感鄉入籍於川之重慶府楊柳街,旋集於江津縣對河德感壩中渡街建業。後公故之葬於上渡德感壩象鼻嘴頂峰頭一穴,又名白家灘坎上二層山,地名老墳崗。逆水騎龍穴,子山午向雨水夾送大江;暗朝堪輿謂,形如閨中秀女身藏不露。子孫綿遠,吉地遞傳,諱世明祖又分徒貴州仁懷縣赤水裏白村壩後數代。六世朝喜伋複徒居津邑思裏十都。居仁懷者仍十有八九,居津邑者僅十之一二。統始祖入川蜀計,年曆百有餘,數傳九世嗣孫字臣、諱漢卿生晚也。韋居九世之聞,猶界聞知之際,撫今追昔,深懼拆薪,爰(yuan)率二三父老子弟,尋邱墓于長林,彷碑名於豐草,舉耳所及、聞目所及見者,以興綱為始祖,以世明為一世祖,自始祖差排而下,族以房為序,支以親為序。凡配偶卒葬,隱顯事蹟,悉皆一一詳著。較者指掌而義子義孫,隨母抱養,概不入譜;一稟三代之公常,維春秋之律庶,幾真偽有辨,邪正有分。至祭禮,則嚴大宗小宗之別,嫡出庶出之分。而又考之家禮,以定其儀黍之賢哲,以酌其當序昭、序穆。默寓正明,定分可苟焉已乎。若夫倫常不正,婚姻無禮,稱謂千分,祭典失時,載律令勤之,憲典昭昭若睦。凡我族之人,不可嚴為誡歟(yu)。(白)臣以尊祖敬宗之心,發而敦本厚族之舉,敬編譜圖用告後世,尤望家守其傳,會思其意,以忠厚存心,以耕讀立業,務遵先型,毋蹈近習,將千載以上高會,萬世而下元曾。若晤對於一時,若歡歌於一堂,孝悌之懷,姻睦之源,念當必有油然。若禦沛然,若遏者矣,則斯譜之為功,豈曰小補之哉是,所望於善繼善述者。
時維 皇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辛醜歲又六月十二日彀旦
後知祈門縣事羅奇參拜撰 (白)臣號漢卿熏沐拜撰
⑵ 傳譜訓族例序
——家之有譜,猶一國之始。凡宗支分派,遠近祖宗,配偶卒葬,生計諱號,以及大忠、大孝、大節、大義,有關人倫風俗可以垂訓後人者,無不備載。守此譜者,宜十分珍重,繼(縱)有兵荒世變,也必世襲藏之。
——譜肇自歐陽修、蘇老全兩先生,其編譜之法,今不可考是。譜自始祖而下,遂分房數從一,遂照親疏差排詳計,其餘數房一照此之,以便序親覽庶,不致難於查考也。
——譜中以前世數,相傳遙遠,宗祖之生忌日不可得而考;近自父母或高會必計生計日者。所以動仁人孝子之心,使之致祭也。
——譜中凡遇高會祖考塋墓,必依堪輿(yu,地)所計山向字頭,恐異日陵骨變遷無查考也。
——譜中凡遇有乏嗣者,或養子侄為嗣,或養他人子弟為嗣,必於本人名下記乏嗣下別著子云云,不使有亂宗派,且使各知有所自出,非殘忍刻薄也。
——譜中凡遇敦本厚族,以承先啟後為志,及婦女之能守節者,必時書之;且或為各行述所以示勸風俗。也應並列戒族凡列。
——行孝為百行之原。如有不孝養父母,及縱妻妾罵父母等項;不敬胞兄嫂以及毆罵胞兄嫂、縱堂兄嫂並五服中及通族尊長等項,律有明條須同按律究治,且罰以豬酒贖罪。如橫豪不依,闔族具呈赴公究治。倘有挾私同病不到者,一併赴公究治,決不苟且玩忽,以壞倫常風化。
——耕讀立身起家之本。如有不耕而遊手、放閑、嫖賭、漁獵等項;不讀而攻習端公釋道,以及天主、白蓮教無為等項,有一於此,最壞事體。小則坫唇辱身家,大則有關性命,當嚴為痛斥,無使滋蔓。
——冠婚喪禮之大也。如有未十五歲而冠;婚娶不以時,及有父母喪,伯叔、祖父、兄弟喪,甚至同姓為婚、弟成兄嫂、兄就媳,喪不遵禮用道佛誦經,祭不率分不嫡長者等項,聖賢有明訓功,令有明條斷,各宜從輕重責,或以家法,或以國法究治問懲,責不寬貸。
——忠厚為傳家之本,禮義為將身之要。如有奸盜詐偽之徒,貶絕、亂法、放縱,主持在朝庭不容輕易究治,然俱宜有報。不然,彷古投此之例至祠堂,鳴鼓攻之,永不入譜,以正家範。
——不可戒戶婿及義子隨母子並異姓之子作子,當以族人及親子侄作子;如萬不得已而以他人作子,必分計如譜例云云,以不亂宗派也。凡我族當嚴為痛戒哉。
——族人支派雖遠,源頭則如同山之發於昆侖、水之來自星宿,本不以下犯上、以強淩弱、以尊壓俾、以孤暴寡。因如田土房屋之類小事薄族,因貧賤富貴生彼我心及薄本族,妄認他為本族,唯諾自處。任族中無禮有一於此,是宗祖之罪人也。凡我族內,當互相勸戒哉。
——譜自兵燹後遺失,(白)臣日夜為此深念,但苦於孤陋不能自修。凡譜序以及例等項,俱請事於同禮,諱奇參羅公,後知江南徽州府祈門縣事,會(白)臣雅魯撰序於譜並記言,以一篇以光我垂。(白)臣不敢掠以自思也,後之興者當重念者,約略十三例,永垂不朽。
(白)臣 同日再志 傳譜祝文 主祭九世孫(白)臣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壬寅歲二月初四己未,伏以。
憶惟吾祖,盛德洋洋,垂裕後嗣,代我九傳。慨遭兵亂,離散四方。鑿雖禮儀未嫻,高會無考,曾玄失傳,(白)臣等目擊不勝憾愴。妥采舊聞,家從此光,昭穆有辨,嫡庶不詳,悖逆務黜,孝順昭彰,今既告唆,敬伸薄腸。
伏乞 垂鑒佑鹿無疆 謹告 後知祈門縣羅奇參撰
⑶ 白氏本源
從來收宗睦族固賴乎譜,窮本溯流莫尚乎志。吾白氏脈派,自先皇唐宋以上,著行簡(白行簡)、著太玄輩、及五代以下,俱不可考。此菲添美前人以渲樹耳,武以不忌耳乎?吾祖興剛(字興綱,號白成),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坵人氏,後遷楚,入藉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明初,奉詔填蜀,由楚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入藉於川之重慶府楊柳街居住,後遷江津縣對河中渡街建業。
興剛卒,葬於上渡德悉壩象鼻子峰一穴(為土墳),又名白家灘坎上二層山。地名老墳崗。傳至一世世明祖分支,避兵災逃至貴州省仁懷縣赤水裏十甲(現為習水縣東凰鎮程寨鄉紅旗村)地名白村壩。幸祖庇蔭,子孫藩衍。傳五世後,六世祖朝喜公攜家復徙居江津邑思裏十都六甲九文岩槽溪地名長石祠居住,貴州省仁懷居留者十之八九。幸祖庇蔭,子孫藩衍。至十世孫永相、為相、文相、元相、聖相、世相等。自愧莩未不克太宗粉,以耀前人千記。
大清乾隆壬午年(一七六二年),以拜掃餘資,老納輪流積湊;子母相資,瞬息數百余金,議立祠以妥先人,置田以資香燈綿綿延延,沉反百世唐昭,祖德文流澤故長而,子孫之世守不易矣。 同監:十世孫為相、居相、永祖、文相、元相;
大清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十月十九日乙未 監立 吉旦
⑷ 代白居易修譜 弁言
白氏之先來自楚,居津邑之中渡。一世祖徙仁懷赤水裏白村,遂為播甲族輿津邑之中渡白相望焉。然自有明熹宗失道,本逆有亂,譜由是泯泯焉無傳。蓋將百年於茲矣。(白)臣念今日凋殘,追先人之隆盛。一日澤吟畔放步,丘隆詠蓼莪之章,歌純武之計,謀及諸父,謀及兄弟,謀及族人,欲梓譜以傳後也。乃于季夏時乞序弁、凡例於餘,曰嘻是舉也。尊祖敬宗之念寓乎中,敦本厚族之意寓乎中,蓋天篤生公以收劂美也,不肖其何能辭,乃為之序。
凡例十三項,因歎天理明粉未,賞不在人心;孝思純篤未,始不晉人意。如白居易者,其可往惜,當世之不概見也,故樂為之序。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辛醜歲六月廿二日書於松亭
後指傳十世 永相顯列于乾隆辛已(一七六一年),起後例於丙戌五月院二日吉旦。
告誠以傳後世,願後人善繼善,述尊先譜房內繁決定,後世以廿年一錄序,庶不泯滅,違命者後世無傳。
十世孫永相號仕成撰於南陽邑宅
弁言(永相代序)
竊惟草木芸芸,發育自有其本;江漢滔滔,汪洋豈無其源。矧人垂天地以生陰陽,造化生成疇不成體,木本水源尊祖敬宗乎。
聖祖仁皇帝指諭: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伯父(白)臣佩服思訓,實古今不易之理也。南陽邑白氏門中,九族房支雖不過百余丁,奈天各一方。九世伯父(白)臣例譜於後代,正十世於將來。十世孫永相複例俚言,以免宗支無紊,指十字排行,後取十字先後,宗支庶不亂派耳。
取後又取十字排行名:玉治光明遠,榮華世代昌,文章揚祖澤,仁義正先常。 受棟洪宣,國恩家慶,文運光昌,世德永祥。
⑸ 錄譜序
序昭辨穆莫善乎志,睦族收宗莫善乎梓,顧譜之成也。伯父(白)臣考塋墓字尚,跋涉何憚千里;謁修譜序例敬見禮,俱見一心甘苦備嘗,其為功也。臣侄永相與伯父約欲梓刊刻,以便後世閱譜了然,刷印較易志也,而未逮焉。故不惜乎錄數部以傳後世,以俟從有紹續書香善繼善述者,增譜序例,刊鐫刷印而已矣。
十世孫永相撰於南陽郡宅
注:白永相,號仕成,生卒年月無考,葬江津縣思裏十都六甲(今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九文村四方田社)祖墳溝大魚塘黃氏祖墳下。廿三世孫白康林注
竊惟草木芸芸,發育自有其本;江漢滔滔,汪洋豈無其源。矧人稟天地,以生疇不體木本水源。尊祖敬宗,原貴薦時食;春秋祭典;毋或失時足,動仁人孝子報本追遠者,是非在祖廟不可。且聖祖仁皇帝旨諭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伯父(白)臣佩服斯訓,實古今不易之理也。我南陽邑白氏門中,一本九族房支,雖丁口不過百餘,然百有餘歲,後苗裔繁昌安保無天各一方。伯父(白)臣珍貴傳譜序例,以序昭穆於前,正十世孫永相頞十字行例,以正宗支於後庶幾。列祖在天有靈,不支百事永無紊耳。
十世孫永相再記
⑹ 派歌序
氏族之有派行,自前明始,五字成句,義取五行相生,所以序昭穆者至矣。吾族自先皇乾隆時,己贅言派歌二句,義取串解錄譜首,應無增減。然不遵妄取是謂過矣,按派歌字原單用與串講者,不同串解者,求其字之聯貫。單用者取其字之吉祥,昭代派班類多,湊字成句,不求串解。故也茲於前五字二句中易數字,複增二句,非敢自用,要求單用串解俱妥,便於取名而已,因為序以明之,並將派行於後爐列。
大清嘉慶十二年丁卯歲桂月十四日 十一世孫(白)能為撰
⑺ 祠堂圖序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宗廟者,報本追遠,妥先靈而肅紀綱之所也。按祭法,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士人一。庶人祭于寢,寢居宿室。祭於寢為無廟,請繪工寫影,亦優然如見之思第;懸掛影堂,如同佛教。故朱子家廟易為祠堂,監以本主避廟稱祠,祠祭名甚與禮德。又按祭義,天子七廟不過於祭及高會祖,諸侯大夫以及士庶亦可祭及乎高會祖。可知上祀之典,通乎上下。今幸吾族於乾隆乙已年(一七八五年)建修宗祠,亥山已向,右水倒左歸,異流出外堂,一位天罡合法。更至祭田二百餘畝,是前人以建不朽之功,春秋有資,先靈有妥。迄今建修樓臺兩廝,而紀綱亦可肅。吾族子侄,尚其精意,其綢繆,勤敦孝友,上紹先人令緒,下啟來許箕裘,酬報前徽,追隆祀典,光大宗枋於也有基也。 特序
嗣孫 (白)能為撰
⑻ 增譜序
且自流水之綿長者,必有其源;喬木之蕃盛者,豈無其本。支分派遠其初出自一人,則一水源木本之意也。吾族系出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唐時為唐翰林學士,官居刑部尚書;遞傳在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歷數代而傳至興綱始祖入蜀居江津縣對河中渡街以建業焉。迨有明熹宗失道,李逆有亂,分支散居如合江落脈。添者難以悉紀姑,即我本支由始祖興綱遞傳,分支派出者約記其慨。
一世祖世明避亂徙(貴州)仁懷赤水裏白村住居。又歷數世,至六世朝喜祖妣黃氏仍轉津邑思裏建業,子孫遂世守茲土焉。使不記之則問以一本自出之祖昧焉,莫知勢必至名諱混淆。秦越不相關者,有天各一方;見面不相識者,同源其本,之謂何烏能篤宗族以昭雍睦也?(能)為也有教四方課讀,暇敬列序前代之始末,為後世之見者,為家譜流示來茲。倘後有能紹續書香,光宗耀祖,追先代之芳規,行見源遠流長,本盛枝茂何莫非列。祖在天之靈蔭佑之,彌遠歟。
嗣孫 (白)能為撰
⑼ 新續修譜序
譜者,普也合而一之者也。宗派根源,於是乎具支分別,於是乎清隱晦顯,於是乎昭穆齒序,於是乎定親疏遠近,於是乎別上治、下治、旁治,於是乎兼以及親長、夫婦、昆弟、君臣之理胥,於是乎推而盡焉,譜之系大也哉。世之庸夫俗子,生視流辭曆傳而昧乎所自,固不足責;士大夫為衣冠之望官無薄,而祭品混淆,家無譜而宗支莫辨,有不得不憮然而興慨者。吾先人慮之遠矣,創修于唐宗,續修於元、明,迄今數百年餘歲。生齒日繁,居址星散,使於此而弗纘修,焉其能免蘇老路人之歎乎?吾於是晝夜圖維,倡集續修,多歷年所不敢告勞遠,搜香山貽籍考訂成書,以示來許。吾族後人尚其力督子孫樸耕秀讀,譜牒世世續修,以上紹先人之令緒,下啟後裔箕裘,則睦族之情與天地同悠久焉,耳後人蓋其圖之。
嗣孫 (白)能為撰序
⑽ 新續凡序
——族譜之修自炎宋始,歐蘇其尤著者。間覽二家,圖式眉上譜以九世為一圖,取親九族之義,微嫌長冗;文忠譜取五世親盡,則祧理當法便。但五世一編,以直疏滋於譜,內族紫明倫,意庶繼高繼會繼祖,於法不謬而上治、下治、旁治,晝若列眉於但睹者,開卷了然,而歐、蘇二式之鈌亦陰有補之矣。
——論宗法,長子有先,次子有後,但有長無嗣而遠徙他省為別子,即以次子有後者承繼,特附長子於其後。揆古人太子死,立嫡母弟之義庶乎,其不謬焉耳。
——螟蛉蜾蠃,名正言順;書立書撫,何嫌何疑。但須昭穆相當,粉不亂不可,最要緊異姓亂宗。
——杞鄶不祀蓼莪,蔥諸心切憫之。譜內有娶無子,或有子而夭殤未撫,繼者於名下書之;並未娶妻者,于名下書止,不忽明其絕矣。
——譜所載皆祖父名諱,孝子賢孫各宜珍守,每歲兩祭,捧至宗祠檢校。倘有油污鼠噬毀爛字蹤,定加懲戒。更須輪流撐管,不得為已私眾難考據。
——修譜以再世為期,嗣後族中英俊,務宜遵例舉行,慎無委靡,自負不仁不孝之罪。
——夫婦首人倫,生書娶,死書配,未娶書聘昭嫡以也。元配無出,必書重天倫也。繼配有子,必書繼母服同先母也。至於因夫亡而改適者,廟義已絕,只於子名下書某氏生某子,其無子不書再醮者。
——墳墓,祖宗體魂所寄,故記其地,以杜侵佔;祠堂,宗祖靈柩所憑,故繪其圖以虔享祀。
——族下經理祠務,務須要正直公平。倘有私索祠內谷石、銀錢,加倍賠還,革黜不貸。
——宗祠租穀銀錢,先年所立有成規,必澤殷實廉正老成,承領至清明,本利交還至三載另遷。倘有遊移過期不遷,仍照前規重責議罰。其湊兼餘銀錢,或繼添祭田,或每載添祭費,實不得支分。倘有估占均分,仍照譜例眾族究治。
——族下大小爭端,先憑親房理處,後憑族長赴祠公論,永不許興詞構訟,宜遵宜戒,不遵者重責。
——族遵清律,養異姓之子以亂宗者杖六十,其子逐還原宗。以莫自子與外姓為嗣,亦同。
——族下冠履及遵俾長幼,各有等分次序,不得淩長侮遵及遠間親等。尊長亦不得濫及卑幼,務期秩序不紊,雍睦同風,各存正直天理。倘敢有違,赴祠重責不恕。
——禮重婚姻,所以正人倫之始。不得同姓開親,及叔名義凜嫂、主婢轉婚致於名義,違者公凜。
——本氏族眾丁繁,凡各支取名,宣尊譜字派,尤宜避尊長名諱,庶尊俾支派不紊。
——族每年春秋祭祀須誠意,整衣冠以申仁孝之心。切戒蓬頭赤足祠中器皿,汙穢先靈。
——舊譜所載,世系源流,實事仍載,新編以示來許。所以勉觀者孝弟之心由然而止。
——族內人等,務期雍睦存公,不許陰謀暗計,以傷一本之議。倘有籍故生端,重責重罰。
——族內子弟讀書,務要專心致志。倘有列膠庠及中會者,仍照學田均分,更加倍升賞。
——譜以載原序、訓、凡例,與新續家訓、條約、勸戒、傳家等項,言之悉語之詳,後人克自樹立,恪守斯訓,斯為孝子賢孫。
聖訓雲:立家廟以薦蒸嘗,設家訓以教子弟,建家塾以課兒孫,置學田以周寒俊。
聖訓煌煌,昭如日月,凡所以為斯民計者周矣。吾族自伯祖伯父輩建祠於思裏場灣,廣置祭田真棲神有地,祭祀有資,足以妥靈而利後嗣也。但族眾丁繁,良莠不一,貧富難齊,使非垂訓,誨以引其天良,延名師以開其知識,更立學田以濟其不及,安能人文蔚起,克光前烈,佑啟後人而為孝子賢孫乎?於是續修書房數間,凡族中子弟聚讀其中,使之彼此觀摩,交相砥礪。更讀置學田十餘畝,以鼓舞其乾惕之志,是家廟塾學田兼備矣。為子弟者,尚面壁為功,登雲矢志而為;出類拔萃之士,即為父兄者亦宜立德、立言。為子弟者,良規功置身,不義為宗族所共棄,為鄉鄰所不齒。吾竊願人人為前代之賢嗣,為盛世也之淳良。特書勸戒傳家寶訓列于左。
勸我族,宜敬孝,父母恩深最難報,羊知跪乳鴉反哺,人類尤當全子道。勸我族,宜盡悌,急難禦侮須同氣,伯氏吹塤仲吹篪,切勿鬩牆傷親意。勸我族,宜尚勤,勤苦持家家道興,不務生業好遊俠,衣食何由得豐盈。勸我族,宣崇儉,用度有節事事不,顧便家業好奢侈,縱有財產亦蕩散。勸我族,宜和睦,共本同源恩誼篤,若淩卑幼侮尊長,定於祠內加約束。勸我族,宜苦讀,精警功深定奪目,一朝得步青雲路,光宗耀祖誰不欲。戒吾族,休爭訟,處世和平人敬頌,訟則終凶古聖言,害人人害誰歡欲。戒吾族,休好氣,一朝忍讓全家計,好勇鬥狠危父母,亡身敗家悔無暨。戒吾族,休貪酒,惹病招非酒之間,沈于曲薜恒出醜,醒何面目對人顏。戒吾族,休濫交,正直仁人可相邀,若與匪類呼朋友,一朝反面禍難消。戒吾族,休狡犴,須知隨時行方便,若不立心行好事,天眼雖高常看見。
十一世孫 (白)能為撰
⑾ 傳家何是寶
傳家何事寶,百行孝為先,定省宜隨日,劬勞切記年,生前愛不篤,歿後淚空懸。君不見,曆山泣耕居九五,淵冰惕席頌會賢,人生惟有親恩重,菽水殷懃代笑煎。
傳家何是寶,兄弟要纏綿,莫聽枕邊語,莫爭分外田,猜嫌無久福,和樂值千金。君不見,唐家花萼類聳峙,田氏紫金樹鮮奸,人生手足原同氣,仔細思良背在原。
傳家何是寶,同族誼相聯,徐行隨長輩,推心待比肩,孤貧當共恤,患難莫相損。君不見,張公忍字千秋頌,範氏義莊萬古傳,有酒則醑無沽酒,乾餱慎重莫貽愆。
傳家何是寶,閨閣最宜防,內外嚴規矩,裳衣忌豔妝,司晨家必索,淫亂後無昌。君不見,沉香亭畔遺遠臭,燕子樓中愆世芳,女德貞淫關福禍,好將內則細推祥。
傳家何是寶,課子在青箱,久教頑皆秀,學深貧亦昌,家無三代富,妙句百年香。君不見,萬卷摩殘堂自百,五更刺罷邱偏黃,門風欲振無他訣,莫負寒窗一點光。
傳家何是寶,耕鑿即為良,一粒春前種,萬寶秋後糧,攜腸介父老,含鋪弄兒郎。君不見,蕩漿非帆多少苦,牽車服賈幾人忙,何如一犁紅杏雨,北陌南阡自徜徉。
傳家何是寶,勤字最為真,莫飲筵前酒,遂亡隴上辛,莫侈眼前服,須念手中綿。君不見,石崇金谷已成土,元載胡椒盡委塵,不念奢華無久享,後來蕭索怨何人。
傳家何是寶,忠厚福根基,暗計神難眛,心平天自知,田園欣有限,心地樂無涯。君不見,施粥雍生白玉種,還金王氏紫衣垂,世間多少刻薄子,請向五更仔細良。
傳家何是寶,妝敬以持身,舉動循規矩,交遊戒匪人,情氣休形外,喋言莫啟唇。君不見,萬古庭前嚴若陛,下軍陌上敬如賓,他人侮慢皆由我,所以先賢慎笑顰。
傳家何是寶,只在一身勤,戒旦風人美,聞雞壯士欣,少年力不努,老來善無聞。君不見,夏後奠川常惜寸,陶公運甓更憐分,光陰瞬息如梭過,切莫回頭歎日曛。
十一世孫 (白)能為撰
⑿ 白氏家訓
酒是人間亂性湯,言語錯亂混三光。災橫臨身皆因酒,不認爺來不認娘。少飲之人家必富,不飲之人富貴長。白氏裔孫依戒酒,瓜瓞綿綿福壽康。
色是人間劓人刀,忍讓二字比天高。見人婦女如花玉,莫起淫心把禍招。自家已有娘和妹,別人瞧戲怎下梢。白氏裔孫戒此色,富貴雙全把名標。
財是人間混世寶,何苦冤拙取人寶。勤儉財寶得長久,冤拙財寶不久長。有義之財天必佑,無義之財天必誅。白氏裔孫依此禮,金榜提名中皇城。
氣是人間惹禍根,氣來總要忍讓人。他要惡來等他惡,後有惡人把他擒。世間惡人哪個好,臨終你看那等人。白氏裔孫依此禮,後來定為人上人。
抄錄自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中心鄉“中間房子”“江津德感白”白成華之父白德銀於西元一九五七年謄寫的族譜。
⒀ 更名詩俗說
昔魯桓公有子,問名于申繻,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畜生器幣。由是觀之,可以見名之所系匪輕矣。自大夫更名之詩不講,而世之名子者,往往率意徑情好為紛,更不知名也者,所以辯尊卑,分上下。若任意更改,迨一傳再傳,尊卑上下茫然莫辯,而始悔更名之詩未嘗講究於前,亦已晚矣。因于族譜既成之後,采綴數十字,集為一聯,題曰更名詩。自今以往,白氏子孫,凡更名當依詩句,從頭至尾,逐一更名改庶,尊卑不紊,上下攸分,而一本九族之誼,所由全矣。論字排詩句,雖說不厭韻,無對平,則字字通講,不欺宗族,不同前音。始祖脈派,世世流芳。凡後改名,不必欺前輩之字,亦不欺前輩之音。
更名詩句:爾如文顯世,應有正雲庭,永守光華志,榮升大復興。
抄錄自四川省合江縣大橋鎮桃花灣《白氏家譜》和瀘州市江陽區中心鄉白成華之父白德銀於西元一九五七年謄寫的族譜。
⒁ 新續歷代源流序
稽古帝王公侯,原有號諡厥後,或因生以賜姓,或封土以出族,或守官以為民,類皆不一而止。惜乎周道既衰世更,戰國小吏之官,廢而統系不明:世本之書,亡而無考序;若衛之于邢,以同姓而相滅;魯之於吳,以一本而通婚。繼以秦火煨燼之余,公侯子孫流離所渺無可紀,君子深為之歎。迨至西漢司馬遷父子,始立世本而修史記,因固譜而明世系,於是賜姓命氏之由可考而識。名家大族,清源派流,此譜系行焉,君子深為之幸。推吾族之先,系出自嬴秦文公之子白之後裔,歷經漢、晉、齊、梁、隋。至唐,山西太原醉吟先生,為唐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名諱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者,南陽嫡派鼻祖也!遞數傳至徙湖廣黃洲府,更歷數代而至明朝初,興綱始祖由楚入蜀居津邑(今重慶市江津區)對河中渡街以建業焉。雖其中世變無常替,興綱一或紛紜茂蕤絕而無聞,或盛德大業俱載史冊。若楚王孫勝(白公勝)之流皆屬一宗,惜乎趨向不純,後宜為戒。至敏中(白敏中,唐朝白氏三賢之一,白居易堂弟)敦友,宣宗拜相;玉蟾明道,詔封真人。由漢晉以迄唐宋,勒名史冊者,代不乏人。至鉞公,成化榜眼,《宴賜瓊林》;圭公,兵部尚書,《勳垂竹帛》。元、明間,人文蔚起,族勢繁昌,忠孝兼優,節義齊著,有官君子,垂載實錄,斑斑可考。視他族,以雄詞麗句者,彪炳首尾與夫拘牽強;合賤者失而貴者,承匡閥閱,王謝風流,徒駭俗動眾者,大相徑庭矣。是以仰稽上古之流傳,俯計後世之詞續,參互考訂,勒成一編。雖富貴而不濫載,雖貧賤而妄遺,蓋慎之至矣。以世數推之,則知祖德之延宏;以爵諡觀之,則知品秧之崇高。備而不煩,簡而易見,使閥閱之間,百世之上,昭然在目,天下猶一家之耳。是譜之作,非特為名家者之口實矣,為不肖者之懲愆也。當使家藏其書,俾遠足以知賜姓別氏之由,近足以知左昭右穆尊序,上以敬宗,下以睦族,以及保邱瓏、謹詞墓、慎婚姻、絕非為、厚風俗、興慈孝、致友恭、建教也、勤耕讀,所謂修齊之道,莫逾於此矣,豈曰小補之哉。
時授陝西華陰縣具事(知縣)嗣孫貢元(白)受華謹識
⒂ 續修譜序
宗法之建,昉于諸侯而;士庶之家,則為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諡或爵,則稱宗之於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惙(chuo)食以系群情,孫之于祖也。有值裕以當大事,有齊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商,何莫不然。至於未季七雄九宗,猶資周王封國之重。及王轍既東,世成倫散,欒(姓)隙(姓)降在皂隸,從王皆為圭臬,宗法始蕩然也。所賴以維持之者,惟周官奠世系、辨昭穆典致存焉,此牒譜所從出也。譜存而宗可考,君子重之。我南陽白氏,先嬴姓秦文公之子白,由周曆秦、漢、魏、晉數十傳。至唐,若居易以及行簡、敏中,世居山西太原,若一清、若善、若起、若季、若漢、白圭、白鉞,子孫散處,因以為氏。敦詩書以說禮樂,綬若若而印累累。匪朝夕以但,世曆久遠,遷徒靡定,或移家於西魯,或蔔築於兩湖,或寄足跡於蜀都,或避難於黔地,椒聊遠條,不知道有本源也。然千流萬派總歸一源,葉茂枝繁不離一木。其名之最重者,莫如鼻祖爾于斯,生為盛唐翰林學士、刑部尚書,後為江洲司馬、給社繪九老圖,自號香山居易,又名序世芳躅,千古播揚奕葉雲,仍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經,以為若塗人。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辨,譜牒既興,宗族自睦。後有作者果能追念無薦無亡厥。祖披圖按籍,孝思勃生,則勉旃(zhan)不怠光前撂也。
嗣孫庠生 時棟謹撰
⒃ 新續譜序
昔宗聖以作孝悌慈,為修齊治平之本。而譜牒之修,上治祖禰所以教孝;旁治昆弟所以教悌;下以治子孫所以教慈。一舉而三治皆得,譜之所系,綦重哉。吾族自乾隆乙未歲四十年(1775年)編次家垂,迄今六甲有逾六載矣。古人雲:莫為於前,雖美弗彰;莫為于後,雖盛弗傳。又雲:三世不修,為不孝不仁,則踵續增新,非今日之急務歟?竊思,家有譜,猶固之史,史多竊遷。故司馬貞謂,創始難為功,因循易為事。吾家幸先正典型具在,因而續之,非今日之易事歟?
然觀褚少孫之補吏曹大家之續,班轉不免續貂之議,則亦烏容率爾操觚也。是宜參互考訂,勿私徇附會,務求實行。庶家之有乘,可同於國之有吏也。其治,祖禰以居易公為鼻。祖居易公以尚書鈌(jue)有間姑置勿論,亦猶史之關文焉,亦猶河派昆侖遵自積石始焉。其治昆弟,兄先弟後,秩序昭然。古有塚子等庭堅之忽,嫡男同泰伯逃,則次序之間不妨易橫起例,只以義重承姚,非如夏父藏躋賢逆祀失乎禮,而亂乎倫耳。其治子孫,萃漁合離,如星之擊天,百年萬壯,皙皙之北辰;如水之陸地,百千萬裏,滔滔汩汩赴東海。人之有族,百千萬年,世世生生,統成萬古。推今如木辟枝,由今溯古如水,宗海雖非種必鋤,異宗必辨。要使叔侄不混亂,父兄罔誣於趙郡焉耳。至於傳替浮詞,概從刪削,非匿美矣。
蘇子雲:譜為親作氏焉,于昭穆以寄褒貶。況族眾難察,魚目之形,鄉居孰操狐史之筆,勢所必至。如魏砮撰魏書,劉輝述唐書,是非乖傑,真偽混淆,轉無行以世而轉後。
若我始祖,興綱公明初奉詔,由楚入蜀。當明盛時,九世大宣公榮任陝西西安知府,其子應輝貢、元兩捷,榮任湖北黃洲羅田縣,升雲南蒙化府知府,坐升爾海衛道。幾水大家,我氏寓焉,夫亦知所其衷矣,抑更有望焉。自唐重科目,歷代因之。幾人文之興喪,即以驗宗族之盛衰。吾族自大宣父子升府升道以來,宗支衍派,子孫蕃衍,列夤(yin)門而登仕版。若受華公任陝西華陰縣知縣,若輝棟公榮任福建延平府棗和縣知縣,代有其人,亦雲盛矣。自今以往,子弟俊秀者,務志大成期,上達孳孳(zi)自勉,默寓宗祖貽彀(hao)深衷。而父老亦宜以成美為念,或建義熟以延名師,或續置學田以周寒畯(jun,古代管農事的官),俾中才鹹得所養詩書各世其家,行見甲第蟬聯,簮纓鵲起,豈惟宗賴以充抑亦國籍以光。是又推廣孝悌慈之意,以至於無窮者矣,豈不休哉。 嗣孫庠生 白萬敬撰
⒄ 祠堂培修增序
大清光緒辛亥年(一九一一年)由來,十五世孫光文號銀三、光祿號紹軒,祠首二人,補修上下殿字,彩畫煙爌;培修倉、培修廚房。壬子年春祀,清明祭祖,眾族拜掃,又迎木偶戲壹天,整頓衣冠,徐行次序,尊長敬幼,以追木本水源,念昔先人。清朝歿帝主宣統(溥儀)亡國失敗後,總統孫(中山),國號中華民國,興關公雲廟會,提廟產祠產租石,以辦國家大學校。我氏租石由政府提,每年租谷貳石不少,付給國校祠內。又生出詞訟,幾人煥章、紹武、萬祥、雨廷,私賣祠產窩窩頭,谷田肆拾挑,又私賣燕子岩谷田肆拾挑,其資訟費,支用祠內蒸嘗淡薄。清明不講祭祀,每年只得掛掃墳台,停祀不祭。後中華民國失敗,人民政府成立,減租退押。我氏祠產一律消滅,土地改為國有,私人無有財產,只有自留地一分四厘,糧食僅為國有、公有具斂之。(白)臣十五世孫光誠號象麟,分得場壪祠內屋基正向貳間以作住址,我氏之子孫散于四方,豈曰小補之哉。
象麟筆計 西元一九六八年戊申歲征月 上浣轂旦騰錄
(白光誠,號象麟,生於光緒辛醜年西元一九零一年)六月初十日寅時,四川東道重慶府江津縣思裏十都六甲,地名夜合灣生長人氏。亡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三日醜時江津縣石蟆鄉九文村白氏祠,身葬本宅屋後,亥豈兼壬丙、八十五壽。興綱祖廿三世孫白正華字康林續記文)。
以上譜牒序、譜序、圖序、增序騰錄於一九八六年丙寅歲六月初六日,十六嗣孫字明乾,號怔銓所錄《居易譜牒》。字墨不恭上達,各位老幼兄台者,恐有錯落概要添改,勿笑以為記耳。
興綱祖廿三世孫白正華字康林西元二OO六年六月四日騰錄。
⒅ 白氏入黔列祖序
自古帝王派演天橫,譜存玉牒,親親之重由來久矣。良以木本水源,支派分列,亦如山河之有紀;承傳繼世族姓眾,亦如脈胳之相連,此千古人道之宜,亦萬世人倫之重也。是故,譜不修而宗族鮮不視如秦越;本不志,而列祖何由炳若日星,藉氏忘祖之誚,將有不謹昔人,而在今日者也。
白氏,詩書既族,閥閱名宗,集著香山,唐室一新,世界名馳,幾水江揚,共著家聲。餘振鐸朝陽之暇,有白君諱光先,以其祖之在大明,而由津邑奉詔遷黔落業,繼又由黔歸津邑者問序於。余觀其始祖諱興綱,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坵生長人氏,遷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又由楚入蜀居津邑對河中渡街建業,妣江氏、徐氏、艾氏、劉氏。徐氏生子世明,由蜀入黔仁懷縣赤水裏十甲地名白村壩(現為貴州省習水縣程寨鄉紅旗村白村壩)落業。妣無考。二世始思祖,歿厝仁懷赤水裏十甲白村壩對河大墳壩內,妣無考。三世諱光雲、妣劉氏,二老(歿)葬無考,生四子,玉震(號南山,道會法元)、玉武(號奇山,字義)、玉紀(號江山)、玉瓊(號對山)。四世祖玉震,妣張氏,二老歿厝仁懷赤水裏十甲白村壩獨角田坎下中埂內,碑為記,丙山壬向,修萬古佳城;張氏葬赤水裏十甲艾蒿壪;生三子,廷雲、廷遠、廷遐。五世祖廷雲,法諱法元,與父同葬;妣郭氏,歿厝仁懷赤水裏十甲艾蒿壪。六世祖朝喜,歿厝赤水裏十甲木福遷碑茶埂坎上,已山亥向石壩;妣黃氏生四子,顯才、仲才、興才、治才。子母由黔歸蜀,落業於津邑思裏十都六甲,地名九勳山廟右踏水孔(注:今為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九文岩村地名四方田)建業,以傳後世。
嗣是,派愈出而愈繁,系愈傳而愈遠,不記玉震、廷雲之墓何在,殊思朝喜之碑記何在。後世十四、十五嗣孫治全、光先、治國、治錫等,於庚寅歲(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零年)入黔,將此三世墳墓碑記清查是實。思念吾祖,訃厝黔省,數百餘年,未能拜掃。辛卯歲(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同十六嗣孫(白)明進入黔拜掃先祖墳塋,眷懷木本水源之在,結念于酬祖敬宗之間。三月聚糧,兩次省墓,肫二孝念可謂誠矣。惟其出之心也誠。故身之所必赴者,不憚其苦,且後之所必傳;彌覺其毀者,謂非仁人孝子之用心,其誰有是心焉耶。我聖朝以孝治天下,觀斯行為,淳風宛在,行見瓜綿瓞(音die,小瓜)蔓,欣萬載之流傳;枝茂根深,與諸家而鼎立。仙人之靈柩固已,或憑皇天之寵綏,必為加厚、搦管者,其亦興有光焉也乎。 是序。 太學生雲舴龐漢楨熏手拜撰
大清光緒十六年(光緒庚寅年西元一八九零年)前二月至六月造吉旦 黔省七代玄孫白清玄筆,字墨不恭,上達各位老幼兄台,見者勿笑,以為記耳。
㈢ 和平鄉。白家扁村、馬宗鄉白家嘴脈派:興遷文其思,尚仲表宣應,天大世(清、可、應、家)。山長玉景詩,世金應文崇;富貴權恒茂,成繼紹春宏;寅開珍建緒,培吉煥華章;享榮時鼎第,福祿壽安康。(“其”字輩的白其炳又名白初慶,於洪武十八年遷徙江北縣,白其煒于正德元年遷徙貴州省仁懷縣,白其爍守業于白感壩,建宗祠三座。)
㈣ 賈嗣鎮。五根樹脈派:文章宗勝,字華明清。先鋒場白家壪、高牙鄉白家壪、支坪鄉同一宗支。
㈤ 廣興鎮。農科、秦簡村脈派:自玉仲采尚,維廷文耀顯,達正光明吉,發迎登會貴。
廣興鎮脈派(白興剛第五代孫白玉璦、號對山的後裔):新成戚文化,詩啟尚志重;明乃世宗鳳,碧應萬純洪;升永定章遠,福祿壽喜昌。(“明”字派同九龍場脈派中的“自”字派)
自玉仲彩尚維廷,文躍顯達(福)正光明;吉發銀登慧貴。
㈥ 灘盤鎮。苟舟壩村白家灣(德感壩鎮白家大屋基)脈派:興遷應朝脈,仲宗世朝登;茂秉永尚昭,明光治(光改為鎮)。鎮治榮輝坤;鐘澤樹煥均,錦江椿燦在;欽清桂耀增,銀傑沙灼嘉;金相海洋喜;鑫本洪燕仕;釗權濱烈城。(字輩派語雷同福建安溪榜頭,即:金、水、木、火、土)
(《福建省安溪縣榜頭白氏族譜》清順治、康熙年間,白氏宗賢以“五行”金、水、木、火、土為繩,追溯前賢所定輩字,確定全族通用排行32個字,即:世仁廣仲(積) 廸(慶)國文學 漢標燝坦 欽汝梅灼圻 錫鴻植炳墀 釗潛樹煜培 鍇澄桓焜垍 銘源榜煊埭 錦淵桂燁增)
思義永遠勝,萬富家財順;文武大春秋,士中生玉香。
㈦ 亨堂鎮。脈派:載思宗自應仲德,仕聖文映元永克;正大世澤孔長志,賢良忠孝定邦國;XX光明洪祖興,萬世崇X仁義顯;忠孝詩書開運隆。(中華白氏)
㈧ 先鋒鎮。白家壪村脈派:仲奇仕盛,長髮興旺;忠正勤儉,國族榮光。由湖廣遷入四川省江津縣九龍鋪。
仲奇仕盛,長髮興旺;榮華富貴,永文克昌。(江北縣白氏老譜記載:白懷玉遷徙江津縣高牙場)
㈨ 楊柳鄉。陸平村脈派:正大光明洪,詩書開運隆;仁義顯忠孝,祖業萬世崇。
㈩ 雙龍鄉。二沱字派:清奉應萬能,洪升永定章。白家大屋基字派:大中天開遠,富貴永萬年。三王村字派:興成戚文化,詩啟尚志重;明乃世宗鳳,碧應萬純洪;升永定章遠,福祿壽喜昌。“重”字輩同高牙、九龍鄉的“載”字輩。
高家沖脈派:受槐祥長耀,采雲永炳定。 合岩鄉字派:正大光明洪,仁義現忠孝;詩書開運隆,祖業萬世崇。
蘇家村脈派:紹緒運陽,世澤永昌;洪基顯儀,忠厚左長。(先祖由臨峰鄉遷德感鎮,再遷雙龍鄉,傳22代)
(十一) 高牙鄉。白家壪脈派:思義永遠勝,萬富家財順;文武大春秋,土中生玉香。
本脈派為由江津市移居渝北區洛磧鎮沙灣村隆福寺的白興剛第四代裔孫白初慶的第七代裔孫白懷獻(號獻玉,配王氏、張氏)後裔。
(十二) 九龍場。脈派:載以宗自應仲脈,仕聖亦映元永克;正大煥澤非長志,明紹定安可開國。(白璧公第十二世孫思孔公、第十五世孫載璽公後裔)
注:此字派訂於清乾隆壬戍年(乾隆7年,西元1754年),字派中的以、脈、並、非、可五個字派為單名。
載以(思)宗自應仲脈(德),仕聖並(文)映及(元)永克;正大世澤孔長志,賢良忠孝定邦國。
注:此字派為清光緒28年元燦公修譜訂正第一次造譜的字派。字派中的以、脈、並、及四個字派為單名。
進得朝廷為臣相,光宗耀祖顯門庭;文章華夏榮青史,福壽安泰萬代興。注:此字派為共和國42年(辛未年、西元1991年)增訂,宗、庭二個字派為單名。
吾派由荊楚入蜀,後遷於貴州思南府餘慶縣。明朝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俻兵遷往鐵江縣(墊江縣)太平裏吉水河西岸居住83年。明末甲申年俻兵亂逃至貴州省居住40年。清朝順治十八年辛醜歲,吾祖欲回原籍墊江縣墊江縣不果,於清朝康熙三年甲辰歲行至江津縣鶴山坪金扁擔居住8年,於清朝康熙十一年轉遷到江津縣先鋒場羅家漕程家莊居住20年餘。清朝康熙三十一年轉遷到江津縣九龍場白家坪、邵家岩、窩沱三處落業,占田土十華裏長,五華裏寬。
白氏蒸嘗田土碑記:先公載璽府居家是荊楚,幼孤貧,長而遷蜀,家業甫就,即迎父,攜母骸葬焉。先公於乙未年(西元1595年)葬在貴州省思南府餘慶縣。十餘年後,明神宗三十五年丁未歲(西元1607年),彩公亦即世,葬于四川省墊江縣太平裏吉水河通濟橋西岸(今重慶市梁平縣龍鎮),又40餘年,宗乾公亦葬於此。清朝順治十八年辛醜歲,黃太君葬于川南永甯府禾榮裏唐俸溝。清朝康熙三年甲辰歲,自錦公葬於四川省江津縣鶴山坪金扁擔。自先公歿後,田土均派,惟仲魁公乏嗣以作蒸嘗業。每年祭祀,出自仲魁公租。惟仲魁公出業一契,今祠堂前後左右田地作為會用,子孫不得爭占。
大清光緒二十八年 第九世孫 玉堂、元燦謹識。
重修譜序:吾白氏,考其史記,周朝初定,封地於南陽,隨著歷史政治變遷,吾姓後裔參與各朝政治,遷居全國各地。歷經漢、晉、齊、隋、唐、宋、元、明、清朝,秦朝始皇時,有名將白起代兵伐楚、韓、趙,立下功勳。唐朝武宗時(西元八四二年)白居易年過七十有一為宰相,唐宣宗,即位(西元八四七年)白敏中為宰相。宋朝太祖時(西元一0一七年)有名將白斌由冀州領兵入蜀平亂,宋徽宗時(西元一一二九年)白散為副元師及平章政事,宰相,白華為平章政事。明朝成祖時永樂十三年乙未歲(西元1415年)白勉中進士。官任刑部侍郎,晉尚書。明憲宗成化年間有白鉞,白圭二人雙中,白鉞中榜眼,官至天官之職,白圭中探花,官至兵部尚書之職,皇帝賜“晏賜璦林”,烈垂帛竹,四字牌。吾派由荊楚入蜀於思南府餘慶縣,明萬曆廿年,備兵遷往鐵江縣(今墊江縣)太平裏吉水河西岸居住八十三年,明末甲申備兵亂逃至貴州省居住四十年之後。大清建立:順治十八年辛醜歲。吾祖欲回原籍墊江縣不果,於清康熙三年甲辰歲行至江津縣鶴山坪金扁擔居住八年,於清康熙十一年轉遷到江津縣先峰場羅家漕,程家荘居住二十餘年。清康熙三十一年轉遷到江津縣九龍場,白家坪邰家岩窮沱三處落業,占田土十華裏長,五華裏寬。
吾,江津九龍場一派,自白瑜公初建譜至今數百年也。後經白昂、白聖,白潔、白元燦、白永樂等公,五次清理都未完善,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末到各地同族中考察源流。西元一九八六年丙寅歲,永樂公昌墳重建清明會,清理吾派譜牒,吾派譜牒八十年來修。後裔散失各地有五代之多,永樂公清譜壯志不果而先歿。吾繼而清理吾族家譜至西元一九八六年開始至一九九五年甲成歲三月清理完,歷時七年之久也。
入川第十四代孫克金號應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十六年甲戍歲 西元一九九五年二月丁卯初四甲午
歷代簡敘及字派:竊聞水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者,必汲其泉源。如根不固而水木之長源深,而望流之遠勢不能矣。餘聞先代雲,吾族氏乃白圭、居易之後,一雲香山重望,雲繼簡垂裔。白圭本春秋戰國之事,唐朝名士飲點翰林院,香山乃重九老之。先祖湖南韶州府,乃宋代名家,進士及第、官居尚書也。但事遠年湮,曆宋,元二代,謹得聞無譜可改,又況明末張獻忠八大王剿滅四川。我祖由楚及四川貴州省餘慶縣至江津,於煙燈澤、邰家岩、窮沱三處洛業,幾經二百餘年。
第七代孫白瑜作 大清朝隆甲戍歲 注:以上是瑜公初造譜時原敘也
字派列後(作成七言)載以宗自應仲脈,仕聖亦映元永克。正大煥澤非長志,明紹定安可開國,注:以脈亦非可字皆為單名
第十三代孫,諱永陛字四興 題於江津縣祖籍窮沱,家內聞坐敬餘前譜譜之中。 中華民國三十餘年已醜歲,小陽下宅。
注:以上字派是瑜公初造譜自定的。至解放前修譜時對以上字派加以修改。
修改後的字派如下(現用字派):載以(思)宗自應仲脈(德),仕聖並(文)映及(元)永克,正大世澤孔長志,賢良忠孝定邦國。
注:以脈並及四字為單名,瑜公首次造譜,時年四十五歲,在元明街上慶業掌教書。
大清朝隆七年甲成歲(西元1754年)至今245年,修譜新增字派如後:進得朝廷為臣相,光宗耀祖顯門庭,文章華夏榮青史,福壽安泰萬年興。
計二十人字,注:宗字為單名 清明會西元一九九一年辛未歲六月二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十二年
(十三) 杜市鎮。脈派(白元山六世後裔,同三台縣永興白氏,“庠”字輩為元山第六代孫):庠南宗光登如發,金長懷文崇應昌;世代盛繁增祖德,啟人蔚起永流芳。
興良玉舟月,子世金應文;崇治光宗友,萬在正永元。(白興剛劉氏夫人所生)。
江西省泰和、萬縣白氏(泰萬兩縣)泰和白氏有譜,已十修。
始祖仁晢公,系白幼文的長子,已傳50代,人口1200多人。四世祖夔公子思義,思禮,隨父於南陽。七世祖逢瑙,十七世祖祥可公,十八世祖元實公住武昌太守,子良山徙武昌,江夏,十九世祖兼善公、達善公兄弟徙武昌。十七世祥可(舉人)派下十八世祖存章公徙居廣東。廿二世祖白箕公、仲錫公經商往廣西未歸。
注:貴州省白氏先祖來至南昌盧陵。查筷子巷,無一戶白姓者,從史料找不到白氏資料。南昌盧陵為中原白氏出東南入西南的中轉站
江津杜市白氏支派:庠南宗光登如發,全長懷文崇應昌,世代盛繁增祖德,後人蔚直永流芳。此支白氏與三台縣永興白氏相式,屬白元山後裔。
(十四) 馬宗鎮。白家嘴脈派:始祖白興剛、號成,元朝時先居住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鵝頸大坵,元朝中期遷居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地名都二爪尖。元朝末期,從湖北省應城縣應召來到重慶府江津邑楊柳街47號,其後移居江津邑麻沙市居住數載,再移居對河中渡建業。(注:查四川潼川譜記載,白昆季,號元山,楚人。兄弟三人元末入川於川北道廣邑(廣元市)白塔寺居住。昆季(元山)生七子。明盛時兄弟七人各往徙。三房白在朝遷徙巴邑,今重慶市)。白興剛娶江、艾、徐、劉氏。徐氏生世明一子。江氏生於湖北省麻城縣,生三子,遷一、遷二、遷三,卒葬於中渡街左邊。長子遷一娶夏氏,生三子,文元、文魁、文華,卒後葬中渡街石子山。四世白其炳,又名白初慶,於明洪武十八年遷徙江北縣(原巴縣)洛磧鎮入籍、納稅。四世白其煒,又名白本其、白雙壽,于明正德元年父子隨三楚客商到遵義府桐梓縣經商。嘉靖八年得買仁懷縣白栗壩馮姓產業,田地九處置業。四世白其爍,守業於本縣德感壩(原名白感壩),建宗祠三座。
(十五) 石門鎮。現傳至26代。譜序;吾祖興剛,乃吳國吉安府吉水縣人氏,自吳入楚於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住有數載,人丁濟濟。元順帝時入川於重慶府江津縣中渡街居住。字輩:應朝脈仲宗,世朝登茂秉,永尚昭明光。鎮治榮輝坤;鐘澤樹煥均,錦江椿燦在;欽清桂耀增,銀傑沙灼嘉;金相海洋喜;鑫本洪燕仕;釗權濱烈城。(中華白氏)
應字輩是第十代。十一世白朝用,生於江津中渡街,明朝萬曆進士,任河南知州。十四世白宗應抱養子白世元遷徙瀘州蘭田壩居住,白世元之子白雲鳳。
《福建省安溪縣榜頭白氏族譜》清順治、康熙年間,白氏宗賢以“五行”金、水、木、火、土為繩,追溯前賢所定輩字,確定全族通用排行32個字,即:世仁廣仲(積),廸(慶)國文學,漢標燝坦,欽汝梅灼圻,錫鴻植炳墀,釗潛樹煜培,鍇澄桓焜垍,銘源榜煊埭,錦淵桂燁增,福建省安溪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