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房陵古为梁州城,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
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
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
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
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
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
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
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房县是革命老苏区。1931年夏,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 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
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 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
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发动房竹战役,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
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
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
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
民俗文化:
房陵锣鼓歌
房陵锣鼓歌遍布在千里房县的2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尤其是在门古寺镇、桥上乡、上龛乡、九道乡等高山地区,流传的房陵锣鼓歌最为历史悠久。
房陵锣鼓歌的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房陵锣鼓歌包括阳锣鼓、阴锣鼓、喜庆锣鼓和庙会锣鼓四大类。锣鼓歌是房陵民歌的主题歌。由于大部分民歌是以锣鼓为伴奏乐器,所以唱起来声震山野,给人一种粗犷豪迈、气壮山河的感觉。
房陵锣鼓歌堪称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书,基本涵盖了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民间传说、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忠孝节义、工匠技艺、占卜禁忌等各个方面。
房陵酒文化
房陵的羊鼻岭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是同一时期,发掘出了用于盛酒的鬲、鼎罐和高杯盂形器。在羊鼻岭生活的房陵人的祖先也开始了饮酒的历史,架构灿烂酒文化的第一块基石,彭部落方国也就是最早饮酒的人群。
古房陵积淀着层层叠叠酒文化的遗产,闪射着红红绿绿酒文化的光芒。房陵有最古老最完整的小曲黄酒的酿制技术,而且有这种传统黄酒酿造的地理环境。据初步考察,同是房县的一条马栏河水,门古镇到军店镇这一段酿造的黄酒是一个味儿,从军店镇到城关镇又是一个味儿,又从城关镇以下到保康县城又是一个味儿。但不管是什么味儿,都还是传统黄酒的正统味道,但不用马栏河的水,放在别的地方酿,那酒就是另外的味道,酒虽也酿得出来,酒就不能入流。总而言之,房陵的黄酒还得房陵的水来制,是别人偷也偷不去的“无形资产”。世上的事情怪就怪在这儿。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