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白姓网 > 白氏源流 白氏源流

白氏西南主要宗支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白姓展区

《西南白氏族譜》載明:

三十一世:白建-→士遜,玄(士)範,士通。

三十二世:士遜-→君慜,君恕,志貞;玄(士)範-→仁哲、仁寬;士通(士通遷湖南長沙,後轉遷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志善。

三十三世:君慜-→弘儼;君恕-→大威;志貞-→白鎧;仁哲-→白貴;仁憲-→義寶;志善-→白溫。

三十四世:弘儼-→知新;大威-→羨言;白鎧-→知慎、知退;白貴-→侔貴;義寶-→知禮;白溫-→白鏞,白鏻,白錤,白鈞,白鎮,白鍠。

三十五世:知新-→岩之,嶷之,子蘭;羨言-→慶先,嗣先;知禮-→萬堤,光玉,如玉,寄玉,進玉;白鏻-→季康,季安,季裕;白鍠-→季庚,季般,季軫,季甯,季平。

三十六世:季康-→居彰,居仁,敏中;季安-→居藩,居垣,居屏,居翰;季裕-→居唐,居堯,居虞;季庚-→幼文,居易,行簡,幼美;季般-→宇經(又名松溪,韓國白氏始祖),居讓,居忱;季軫-→居敏,居穆;季甯-→居儉,居由,居豫,居亨;季平-→居誠,居顯,居謀。

三十七世:居彰-→善道;敏中-→白關,幼父,承求,承孫,崇嗣,傳規;居藩-→白明;居唐-→隆道;幼文-→景回,景受,景衍;居易-→白崔(又名阿雀、阿雀,早亡,以兄幼文次子景受為嗣);行簡-→景芳,味道,聆道;居讓-→白旻;居敏-→景道;居誠-→履道,垣道;居顯-→鈴道,庸道;居謀-→恒道,獲道,正道。

三十八世:景回-→德芳,德茂,德昇;景受-→邦翰;景衍-→德畿;庸道-→德佐;恒道-→德操;獲道-→德崇。

三十九世:德芳-→隆治,隆平;邦翰-→思齊。

四十世:隆治仁哲-→文珂,文珮;隆平-→文瑤;思齊-→秦績(利用)。

四十一世:文珂-→重文,重贊;文珮-→重賢;秦績-→慕聖,慕道。

四十二世:重文-→慎言,慎行,慎威;重贊-→慎嚴;重賢-→慎中;慕聖-→白廣;慕道-→白敏。

四十三世:慎言-→守剛,守禮;慎行-→守一,守素;慎威-→守孝,守悌;慎嚴-→守誠;慎中-→思禮,思義;白廣-→效禹,效堯;白敏-→效中。

四十四世:守剛-→可詩;守禮-→詩堯,詩舜,詩毛;效堯-→康度,安矩。

四十五世:可詩-→鶴書,校書;康度-→君卿;安矩-→君相。

四十六世:校書-→時中;君卿-→建泰,建極。

四十七世:時中-→倫孝,倫忠;建泰-→承好;建極-→承祚。

四十八世:倫孝-→廣俊;倫忠-→廣傳;承好-→好問;承祚-→好學,好古。

四十九世:廣俊-→校理;廣傳-→秉理,爕理;好問-→復性,復善;好學-→復性,復善;好吉-→復元。

五十世:校理-→景祜;秉理-→景壽;爕理-→景齡;復元-→大定。

五十一世:景祜-→植賢;景壽-→書賢,行賢,禮賢,樹賢,彥賢,尚賢,思賢;景齡-→夏應,夏善;大定-→成淇,成業。

五十二世:植賢-→必端;思賢-→必達,必舉;夏應-→必用,必勝;成淇-→白金;成業-→白玉。

五十三世:必達-→成叔,鳳叔,士彩;必舉-→受彩,章彩,文彩;白金-→長盛。

五十四世:成叔-→胡輔;鳳叔-→章輔;士彩-→世輔;受彩-→舜輔,唐輔;章彩-→漢輔;文彩-→堯輔,湯輔;長盛-→心良,心喜。

五十五世:胡輔-→信可,政可;章輔-→善可,尚可;世輔-→大可;唐輔-→澤霖,澤膏;漢輔-→與可;堯輔-→聖可;湯輔-→澤貞,澤亨,澤元;心良-→白瑛;心喜-→白瑄。

五十六世:大可-→宏亮;與可-→宏修;聖可-→元鳳,元龍,元鵬,元麟;澤貞-→宏炳;澤亨-→宏遠;澤元-→宏業;澤霖-→元標,元實;白瑛-→超萬,超眾;白瑄-→超勇,超凡。

五十七世:元鳳-→篤厚;元龍-→慶厚;元麟-→敦厚;宏炳-→昌厚;宏遠-→子厚,民厚;宏業-→天厚;元標-→兆厚;元實-→啟厚;超萬-→白洛,白澄;超凡-→白潤,白淵。

五十八世:篤厚-→乃忠;慶厚-→乃文;昌厚-→乃輯,乃昌,乃祺;子厚-→乃政;民厚-→乃熙;兆厚-→乃雲;白洛-→東來;白澄-→東閣;白潤-→東現,東塘;白淵-→東陽。

五十九世:乃忠-→樹傑;乃文-→樹禮;乃輯-→樹義,樹仁;乃昌-→樹奎;乃祺-→樹藩;乃政-→樹祺;乃熙-→樹聲;乃雲-→樹正;東來-→少翰;東閣-→少遊;東現-→少優;東塘-→少禹,少懷;東陽-→少嶽。

六十世:樹傑-→蘊楷;樹禮-→承楷,定楷;樹義-→學楷,思楷;樹仁-→書楷;樹奎-→宇楷;樹藩-→建楷,治楷;樹祺-→福楷,壽楷;樹聲-→元楷;樹正-→濟楷,南楷;少翰-→孝昌;少遊-→孝治;少優-→孝廉;少懷-→孝征;少嶽-→孝忠,孝遠。

六十一世:學楷-→文模,俊模;思楷-→聖模;書楷-→碩模,彥模;宇楷-→紹模;建楷-→王模;治楷-→循模,典模;元楷-→丕模(到元朝年間);濟楷-→甸模;南楷-→淵模;孝治-→伯肅,伯宗;孝遠-→輔芝,世芝;濟楷-→甸模;南楷-→淵模。


《白氏族譜香山堂》記載:

三十八世:季康子敏中,字用晦,生唐憲宗元和二年(西元807年),武宗會昌(西元841-846年)時,敏公為翰林學士,繼任統招討黨項都統制置使初,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薦鄭灝,時灝己約婚,盧氏甚銜之,由是數毀敏中。敏中將赴鎮言于宣宗曰:鄭灝不樂尚,主怨臣入骨髓,今臣外出,灝必中傷,臣死無日矣。帝曰:朕知之久矣。命左右終禁中取小檉函以授敏中,葉細如絲似柏而香,用為小函以藏書。曰:此皆鄭郎誣陷卿之書也。朕若信之,豈任卿以至今日。敏公遂行句日即平黨項,接任頒甯節度使,終任司徒中書令。宣宗朝拜相。卒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888年),葬下邽縣。妣陳氏,生唐憲宗元和三年(西元808年),卒唐僖宗乾符六年(西元879年),葬夫同塋。生子,朗山。

三十九世:敏中子朗山,生唐文宗太和九年(西元835年),仕唐,任江西饒州府樂平縣令,卒唐昭宗天佑三年(西元906年),葬下邽縣。妣鄭氏,生唐文宗太和九年(西元835年),卒唐昭宗天複三年(西元903年),葬同夫塋。生子二,德顯、德崇居江西未返。

四十世:朗山子德顯,生唐僖宗乾符四年(西元877年),仕唐,任防禦使。卒後晉主出帝石重貴開運三年(西元946年),葬下邽縣。妣馮氏,生唐僖宗乾符四年(西元877年),卒後晉主出帝石重貴開運元年(西元944年),葬下邽縣。生子一,再榮。

四十一世:德顯子再榮,生梁太祖乾化二年(西元912年),仕晉,任指揮使,卒周太祖廣順三年(西元953年),葬下邽縣。妣秦氏,生梁太祖乾化四年(西元914年),卒周世宗柴榮顯德五年(西元958年),葬下邽縣。生子一,重贊。

四十二世:再榮子重贊,生後晉天福二年(西元937年),仕宋,任定國節度使,卒宋真宗天僖四年(西元1020年),葬下邽縣。妣李氏,生後晉天福六年(西元941年),卒宋仁宗天聖八年(西元1030年),葬夫同塋。生子一,繼賦。

四十三世:重贊子繼賦,生宋太宗興國八年(西元983年),仕宋,     運使,卒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葬下邽縣。妣郭氏,生宋太宗興國七年(西元982年),卒宋徽宗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葬夫同塋。生子一,時中。

四十四世:繼賦子時中,生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1023年),仕宋,任中書侍朗。卒宋高宗紹興七年(西元1137年),葬下邽縣,艮山坤向,有碑文。妣秦氏,生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1023年),卒宋高宗紹興元年(西元1131年),葬夫同塋。

繼妣呂氏,生宋仁宗慶曆三年(西元1043年),卒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西元1152年),葬夫塋右畔。生子一,理邦。

四十五世:時中子理邦,生宋哲宗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丙寅,仕宋微宗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進士,歷任景州、瓊州刺史,北宋時南遷路經河南登封,身帶二子遇到拜兄祁榮。祁伯父無子。見長子廷杭眉清目秀,任意留在府中當親生看成。邦公帶夫人及次子廷楫到廣東,卒于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西元1160年)庚辰,享年七十五歲,葬景州。妣雷氏,生宋哲宗元佑三年(西元1088年)戊辰,卒南宋孝宗興隆二年(西元1164年)甲申,葬同夫塋。生子四,廷杭,二三四子留景州。

四十六世:理邦長子廷杭,生宋徽宗宣和五年(西元1123年)癸卯在登封祁氏府中,祁氏教賜文武,並以愛女婚配。紹興二十三年離登封到廣東投父,行至鄱陽湖,參加抗金義軍。紹興二十五年升為千總,後調南昌遊擊。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調駐婺遠,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西元1177年)為寧波總鎮。卒南宋光宗紹熙四年(西元1193年)癸醜,享年七十,葬寧波。妣祁氏,生宋徽宗宣和七年(西元1125年),卒南宋甯宗慶元二年(西元1196年),生子一,秉政。

四十七世:廷杭子秉政,生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西元1152年),仕南宋,孝宗享熙元年(西元1174年)武解元,卒南宋甯宗嘉泰二年(西元1202年)壬戌八月十五子夜。妣楊氏,與政公同年月日生,同年月日歿,終時世人皆雲之佳話,同葬潮州。生子一,孝先,女配司馬世家

四十八世:秉政子孝先,生南宋孝宗享熙元年(西元1174年)甲午,仕宋,先祖抗金有功,歷任武職。卒南宋理宗嘉熙元年(西元1237年)丁酉,享年六十三歲,葬合浦。妣穀氏,生南宋孝宗享熙三年(西元1176年),卒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葬合浦。生子一,齊國。

四十九世:孝先子齊國,生南宋光宗紹熙五年(西元1194年)甲寅,仕宋,任潮州刺史。卒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西元1265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潮州。妣梁氏,生南宋甯宗慶元元年(西元1195年),卒南宋理宗寶佑元年(西元1253年),葬潮州,生子一,治家。

五十世:齊國子治家,生南宋甯宗嘉定七年(西元1214年),卒南宋瑞宗景炎元年(西元1276年),葬潮州。妣李氏,生南宋甯宗嘉定七年(西元1216年),卒南宋瑞宗景炎三年(西元1278年),葬潮州。生子一,興漢。

五十一世:治家子興漢,生南宋理宗淳佑六年(西元1246年)丙午,南宋時,當時皇上昏庸,社會戰亂,棄職入廣西鐘山,以獵隱身七年,不幸妻病早逝,轉遷湖南梓門十三年,卒元成宗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葬梓門,終遺兒媳不當官府爪牙,回下邽故里。妣耿氏,生南宋理宗淳佑十年(西元1250年)庚戍,同夫入廣西鐘山。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西元1286年),兵荒戰亂,疫重歲惡,抱病逝世,年三十六歲,葬鐘山。生子一,瑞臣。

五十二世:興漢子瑞臣,生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西元1265年),秉父訓,北上返故里下邽,離梓門路經河南汝甯府上蔡縣,見上蔡古城可能安居,加之北方又開始戰亂,就定居上蔡,卒元惠宗後至元元年(西元1335年),葬上蔡。妣餘氏,生南宋度宗鹹淳三年(西元1267年),卒元惠宗後至元二年(西元1336年),葬同夫塋。生子三,振國、振武、振山。

五十三世:瑞臣次子振武,生元成宗大德元年(西元1297年)丁酉,卒元惠宗至正十六年(西元1356年),葬上蔡。妣劉氏,生元成宗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辛醜,卒元惠宗至正十八年(西元1358年),葬同夫塋。生子三,全、剛、儒。

五十四世:振武長子全,生元文宗至順元年(西元1330年)庚午。公自幼志強好學,習就文武全才。時因元末戰亂多災,父母相繼去世,公與剛、儒二弟共議,分途創業,砸鍋一口為三,各持其一,作骨肉團圓之信物。爾後剛、儒二公返裏立戶置莊,率子女耕讀,卒葬上蔡縣石橋鄉老白莊東頭(今訪上蔡縣查實)。惟全公在明初由楚北雲夢間跨孝感,以武職宦沔,擇沔南峰口奠基創業(今洪湖)。全公乃我沔南峰口始祖也。公見沔邑東南土地肥沃,良田萬傾,落宅後啟必昌,知仕途不景,不如改裝歸田,指標就範,向大明州府(沔陽)頒領餉諜註冊,家興業旺,財丁鼎盛,卒缺相傳。晚年,公起還鄉祭祖之念,隻身登程旅途,無人隨伴,途中抱病逝世。當時交通不便,卒葬無法查考。本屆續修,道、興二公遵老譜遺囑,親臨上蔡查雲夢、訪孝感。因世遠代湮,卒葬不敢臆斷。妣李氏,詳總譜。生子一,志高。

《西昌五雲白氏源流宗譜總圖》(乾隆二十四年修譜)記載:(遠祖)曾祖白辯(字傳道,官名景回)-→德芳,德芳-→仁晢(隆治公,字仁哲,號炅,又名君成)。

(一世)仁晢-→文珂(字德溫,名重文)、文佩(名重賢)。(二世)文珂-→瑞甫、章甫,文佩-→定甫。(三世)瑞甫-→一萸(良弼),定甫-→一虁(賢弼)。(四世)一萸(良弼)-→崇德,一虁(賢弼)-→思義、思禮。(五世)崇德(成善)-→仲贊。(六世)仲贊-→逢春、逢緇。(七世)逢春-→時中。(八世)時中(有極)-→亨泰、季泰。(九世)亨泰(士通)-→慶傳。(十世)慶傳-→炎震、圭複。(十一世)炎震-→景壽,圭複-→景齡。(十二世)景壽-→夏起,景齡-→夏應、夏善。(十三世)夏起-→必舉、必達,夏應-→必用、必勝。(十四世)必舉-→文采、章采、受采,必達-→士采,必勝-→明叔、誠叔。(十五世)文采-→湯輔,章采-→漢輔,受采-→唐輔、舜輔,士采-→堯輔,誠叔-→朝輔。(十六世)漢輔-→定安,唐輔-→惠可、德可、獻可,舜輔-→元可、興可、誠可,堯輔-→南可、文可、祥可,朝輔-→與可。(十七世)惠可-→光善,德可-→保官,元可-→從寶、君寶,興可-→仁寶,誠可-→文寶、惇寶、仲寶,南可-→元寶,文可-→斯道、期道。(十八世)光善-→世用、世舉,從寶-→福壽、祿壽,君寶-→德壽、文壽。文寶-→聖傳,惇寶-→天傳、天貴,仲寶-→天祥、天鳳,元寶-→高山、和山、良山、中山,斯道-→兼善,期道-→達善。(十九世)德壽-→聖瓚,文壽-→聖管、聖玘,聖傳-→子迪,天傳-→子永、子秀、子敏,天貴-→子韶、子猷,天祥-→子奇,天鳳-→子好,高山-→以存、以升、以安,中山-→以大、以明。(二十世)聖管-→彥珪、彥璋,子敏-→汝霖,子韶-→汝良,子猷-→汝善、汝智,子奇-→汝溫,以升-→雲生,以安-→祖源、慶源。(二十一世)彥珪-→興。(二十二世)興-→椿、桂。(二十三世)椿-→惠,桂-→輔。(二十四世)


白氏統一字派(推薦)

西南白氏族譜編輯委員會推薦白氏統一字派(受姓第91代起):穆哲創碩楚,圖騰載寶軒;鐵筆撰端品,碣丹鐫黃炎;泰華從典律,習科堪貢獻;淵博掌瓊珪,勤儉鑄岫含;韜略定九州,惠策傳千殿;喬梓立陵穀,茂簧貫山川;沾露潤絛柳,熹照布廣潭;思本續甘霈,功籌頌群彥。

白居易後裔理事會統編《香山後裔56代——75代輩字歌》字派:  忠孝仁義綱,勤儉治家康;正廉浩光志,龍鳳富祿長。

白氏家訓(白居易自撰)

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如何,貴賤安足雲?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無以意傲物,以遠辱於人,無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與邪分歧,居與正為鄰。

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不敢規他人,聊自書諸紳,終身且自勖,身歿貽後昆。後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