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方姓网 > 方氏源流 方氏源流

六姓渊源简介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方姓展区
六姓渊源  

目录  

简介 姓氏渊源 郡望堂号 楹联典故  

简介  

  六[六,读音作lù(ㄌㄨˋ),繁体字仍为六,不可写作陆、陆]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武昌,山西长治,广西永福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一并收载并注此音。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避祸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方氏一族因明臣大儒方孝孺拒礼燕王朱棣,而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了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入狱充军者几达万人。许多后裔族人被迫纷纷改姓,四散奔命。  

  方孝孺的一支后人改姓“六”,多居今江苏扬州江都一带。有改姓“旋”,逃至钧州(今河南禹州),后发展成大族。  

  旋氏和六氏均为方孝孺的宗族后人,“旋”字是“方”字的增笔,“六”字则是“方”字的减笔。  

  得姓始祖:方孝孺。  

  明朝方孝儒,洪武初年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明建文时期,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轩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其后裔族人纷纷逃难,改姓氏为六氏、旋氏,皆以方孝孺为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

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

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

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新安郡:

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

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  

  2.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

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轩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

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楹联典故  

  大道母群物;达人腹众才 :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博士方孝儒撰书联。  

  敢掷一笔追文正;何患十族聚精英 :

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博士方孝儒。  

  明世孤忠绵世泽;周家元老衍家声 :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方孝孺。下出典指周朝方叔。  

  桃水生香绵世泽;凤山毓秀振宗风 :

此联为浙江省象山县溪上方村方氏宗祠联:

上联“桃水”指当地的桃花溪,“凤山”即飞凤山,在溪上方村东,上有方孝孺祖墓。

据考证,明永乐皇帝死后,方孝孺一案得到平反昭雪。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宁海知县戴显就在故里桃花溪畔建“方正学故里祠”,每年春秋二祭。

知县跋山涉水前来祭拜,甚感不便,后迁此祠至县城跃龙山,于是海隅的孤祠也就荒芜倒坍了。  

  谁是万人,头上还应加一点;

        我非孤女,身边也有伴终生 :

此联为析“方氏”二字联,上联拆“方”字,下联拆“姓”字。暗喻六氏实为方氏裔亲[su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