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祖根在禹州
赵瑞洲
方姓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迄今近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世列风氏伏羲、高氏仓颉、龚氏祝融、姜氏神农、姬氏黄帝、方氏雷“六姓”为开辟之基。考众多史料、方姓诸谱牒和古今书籍,均说方姓始祖为雷,源出方山。雷者,神农氏十世孙,帝榆罔之长子也,系相黄帝伐蚩尤的功臣;方山,雷公相黄帝伐蚩尤因功受赏的封邑也,也是方姓的族根。雷的后裔以封地为姓,始得方姓。
据史料记载,方雷氏因功受封于方山得方姓之后,氏族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强族。从炎黄联盟到周朝,是方氏繁衍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就是说方姓始於炎黄,壮大于尧舜,极盛于夏商周。《庄子》载:“黄帝有臣叫方明,为黄帝驾驶马车,在‘七圣之列…。《汉书》古今人表载:“尧时有方回,与舜为友。”明代方正学(即方孝孺)所撰族谱序文也指出:“方氏出於榆罔之裔方雷,比他姓为先;黄帝时有曰明者,在七圣之列,其后有方回,为帝舜友。”《九徽志》载:“周武王时有方辅,隐居於庐
山。”此外,尧时第一个由祖根地方山迁山东曲阜的方雷氏第十世孙方燮,夏时因夏桀无道而事汤的方昙,商时因商纣淫乱而转向周武王的方灼,周宣王时战功赫赫的贤臣方叔,《封神榜》家喻户晓的神仙人物方相和方弼等,均出于这个时代。由此可见,在中国早期历史上方氏的声望及出人头地的情形,进而也说明方姓的确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氏族。
姓氏起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历史问题。对于方姓来说更是如此。鉴于远古时期属传说时代,无文字记载,其人其事都是后人追记,难免出现历史缺环的情况,再加上那时还没有什么行政区划和记载姓氏的谱牒学的时断时续,以致使后人对姓氏始祖及相关地名的真伪一时难以确认,甚至带来些纷争、异议,也是正常现象,无足为怪。但不管历史有多古老,事情有多复杂,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方姓的得姓与黄帝有关,因此,只要大家尊重历史,循着历史的轨迹认真去研究,去探讨,问题一定能解决,真相一定能大白。
对于古老方姓族根的研究,虽然不象其它一些族姓那样众说纷纭,争执得那么激烈,但天下之大,方姓之众,不同认识和说法也是兼而有之的。从目前情况看,除赐姓、改姓(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6子,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6字为姓,其中第四子翁处朴分得方字,改为方姓,他的后裔从此也世代姓方。)之祖根外,有关祖根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根于河南禹州方山,始祖方雷氏:
二、根于江苏六合县方山,始祖方雷氏;
三、根于河南固始,始祖方雷氏。
从上述三种说法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始祖为方雷氏问题上认识是一致的。另根据近年来笔者所看到的文献资料,除宋人郑樵《姓纂》及唐人林宝《通志·氏族略》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云:“周大夫方叔,以字为氏,”未明确指出方雷氏为方姓始祖,根于方山外,其他资料都一致认为方雷氏为方姓之始祖,根于方山。譬如:成书战国的《世本》及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均说方姓是“方雷氏之后,源出方山。,,
宋人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日:“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古代帝王图鉴》载:“炎帝榆罔子方雷氏,佐黄帝有功,封方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珍藏的《珊溪方氏分支谱略》载:“方氏之先出自神农氏九世孙帝榆罔之长子雷,佐黄帝平定天下,食采方山,因以得姓。”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载:“炎帝榆罔之予名雷,因辅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食邑方山而姓方。
东晋詹事舍人方孚在向晋成帝上呈《新定方氏宗谱表》时日:“考臣先人承神农之后,榆罔之子雷,为黄帝左相,封方山。”《云溪洞方氏族谱总序》日:“方氏之得姓,始于炎帝神农八世孙榆罔之长子雷,受赐方姓,封河南郡公。”
一《辞源》对方的解释是:“方,姓。方雷氏之后。一说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姓。”类似资料颇多,不再一一赘引。仅从以上资料中,是可看出方雷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由于他是历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在细微末节上各书记载略有出入,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对方雷氏的记载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神农八世孙,一说是神农九世孙,等等。八世孙也好,九世孙也罢,都无关紧要,总的都未跳出方雷氏为神农氏后裔的大圈圈,关键在记载谁为方姓始祖问题上非常一致。
方姓始祖为方雷氏肯定无疑。剩下的便是方雷氏的封邑方山,即方姓祖根地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了。
下面就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本人的拙见,以请教大家。
关予方姓祖根问题,前面归纳的三种说法中的第一说一”根于河南禹州方山说”,目下已被海内外多数人所认同,为阐述方便起见,这里不妨暂放一放,先论一论另外两种说法,看其有何依据,有何理由,能否成立。? ?
关于“根在江苏六合县方山说”,经查,是明永乐年间主修国史的程潜最早提出的,在他撰写的《方氏续谱序》中,不知何因和出于什么动机,竟随心所欲把江苏省六合县的方山说成是古方雷氏封邑,方姓祖根地。于是乎,地方志,地方族谱也就不假思索,糊里糊涂地照抄照搬这个“国史”,这大概就是近年来突然冒出的“江苏六合县方山说”所说的“这与国史、方志、老谱记载相一致”的真谛和理论依据吧。对此,笔者冒昧地认为,明朝这个主修国史的程潜大人,且不说他对方氏的渊源历史知之多少,考察多深,也不说他立说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动机是什么,单从纯学术、纯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起码不够负责,不够严肃的。想想看,倘若如此,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姓氏的主要发祥圣地,炎黄二帝立国、活动的大本营以及方姓的旗帜,不是得统统搬家了吗?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明白,中原大地自古迄今就是东方神州的一块沃壤。四十多万年以前,当华东平原还是泽国一片时,中原古陈大陆就已漂浮在水面,我们的祖先已在上面栖息生存。“皇天后土”,“后土”即指中原中州。中州大地,得天独厚,得地独厚,得人独厚。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广生氏、有巢氏、燧人氏、葛天氏、大庭氏、潜龙氏、正龙氏、伏羲氏、女娲氏、太吴氏、少典氏、华胥氏、娥皇氏、女英氏、神农氏、蚩尤氏、轩辕氏、应龙氏、陶唐氏、帝喾氏,还有方雷氏,等等,或先或后或同时,错综复杂,交互杂处,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并且和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交融会合在中原文化大海中。正是这些有姓氏和无数的无姓氏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中原文化,创造了华夏文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便是这些先民中卓异翘楚者。其中,黄帝是华夏子孙的共同始祖,而他的生息地就在中原腹地的禹州、新郑一带。总而言之,中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形成和繁衍的重要发祥地,考证姓氏的起源也好,研究其他学术也好,都不能偏离这个历史事实。否则,大方位错了,中轴线歪了,
一切皆然。正因如此,所以,“方姓根于江苏六合县方山”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不是吗?从明永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要说时间也不算短,然对此说赞同者有几昵?如今又有人以讹传讹把它抬出来,和者更寡,甚至一出笼便遭到方氏众多有识之士的反对,便是明证。
关于“根在河南固始说”,也是不确切的。众所周知,固始方氏,也称“金紫方氏”,从郡望角度讲,它确实是方氏族中声望较高,影响较大的一支,但从方氏族系发展、演变角度讲,它却是枝而不是根,是流而不是源,这样讲的理由,一是方姓起源的地望不在这里,二是这里没有方山,三是连治学严谨、务实的固始支系本身都不赞同此说等。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此说昵?笔者粗略认为,原因大抵不外乎三种:
一是固始方氏在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金紫方氏”之荣,曾一度给整个方氏大族带来莫大的荣耀,在方氏族人和外界的影响力古今不减,故而使慕名,然又不十分了解方姓渊源者自行其是;发表争鸣文章或著书立说,也不是不可能的;
二是地处豫皖鄂交界处的固始是古代姓氏由发祥地中原南迁的中转站,集散地,也是理想的避乱养息之所,在南方,尤其在闽台影响较大,那里的不少姓氏都称是“固始衍派”,或“根在固始”,方姓当不例外。其实不然。如此感惑,形成错觉,从而误导此说,也不足为奇;
三是固始有个龙山,是否有人牵强附会地把龙山当方山,也似有可能。
综上所述,有关方姓祖根的三种说法,后两种均不能成立,唯有为多数人所认同的第一种说是确切的,方姓祖根非河南禹州之方山莫属。为使海内外众多方氏宗亲对祖根地有更多的了解,加深认同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现仅就笔者近年来考证情况,浅谈一下方姓祖根在禹州方山的七点证据。
一、从方姓起源的地望看,方姓祖要在禹州
众多史籍和几乎所有的方氏族谱都认定方姓祖根是方山。然全国各地名叫方山的多如牛毛,据有关资料记载,有说17处的,有说20处的,其中仅河南境内就有四五处。这么多的方山,孰}擎j巴聂芜赫个是方雷氏因功受封的方山呢?看来似乎令人头懵,不易辨认,其实不然:母号我凹篓!要望记》里如来佛用念紧箍咒的办法识别真假猴王那样,牢牢掌握方姓起源地望这个法宝,在过滤中排比,在踏勘中验证,定能事半功倍,马到成功。那么,方姓起源的地望又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考察清楚黄帝的身世,活动地望和事迹,因方姓起源与黄帝有直接关系。? ?
《史记.五帝本记奢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姬,名日轩辕。”《水经注》、《集解》、谯周P{。。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属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有丰德芝磊:土黄色,故号黄帝。”“东至岱宝,西至崆峒,举风后、力牧、常先:大翌警鎏譬。”。萼芝导甫谧《帝王世纪》日:“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汉书·地理志》载:“河南郡有大隗山:誓辱警二蔷、新、三县也。”郦道元《水经注》又日:‘‘大隗山即具茨山也。”《禹州志》、《禹州地名志》翌璺聂山记述得更加详细:r。具茨山位于禹州北部,西北、东南走向,从苌庄乡北端的荟萃山起誊,,塑等集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又分为两支:一支经过无梁镇东延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专由无粱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从上述史籍记载中不难看出,黄帝是有熊园君,都城在今河南新郑,主要活动区域在今禹州j匕警,新密市(原密县)东南部,新郑市(原新郑县)西南部的三县(市)交界处一带,以禹州北境为主。
可见史称“禹州古为黄帝之墟”,绝非无稽之谈。
既然黄帝立国,活动地望在禹州、新郑、新密三市地域之内,可以想象,他功封方雷氏的方山,一定不会,也不可能离此很远,更不会超出他的国域和势力范围,更何况方雷氏又是他的宠臣,常在一起研¨.医毪¨尼:笛则,征远古那样的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下,一遇到战争或其他紧急事项需要研究,便鞭长莫及,很难召集和集中,岂不误时又误事?另一个旁证是,黄帝功封重臣风后氏的风后顶在禹州,封大臣大鸿氏的大鸿山在禹州,封大臣力牧的牧场在禹州,封做杵臼有功的雍氏城也在禹州,而禹,、i'l境内的方山离上述几处封地相距都不太远,且恰恰都在有熊都城的四周,形成呵护之势。
据此可以断定,方姓起源的地望就在禹州,禹州境内的这个方山就是当年黄帝功封方雷氏的方山,方姓的祖根地。
二、黄帝在禹州的众多遗址、遗迹和故事传说证实方姓祖根在禹州
黄帝在中原立国,禹州是他立国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中国历史地图集》(1957年中华地图社出版)记载,夏商代以前,今禹州市城北部为有熊氏族活动中心。因此,黄帝在禹州境内活动遗址、遗迹和故事传说甚多,仅在城北具茨山现存的遗址、遗迹就达几十处之多,被称为“黄帝遗迹群”。
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大诗人郭沫若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这样两句话:一句是“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另一句是“传说也能反映历史的影子。”从以上遗迹和故事传说,结合方姓超源之地望,足以汪实方灶祖恨住禹州。
三、禹州方山有方氏祖茔、方雷氏祠堂等证实方姓祖根在禹州??.
在方山北麓的半山坡下原有百亩大的方氏祖坟、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远近闻名。据说,大约葬有五、六十代人。坟茔背靠青山,前有管水,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属难得的风水宝地。
后来,也就是1958年,因治山治水,平整土地,这里变成了沃土梯田。如今唯一能看到的一个紧贴山脚的较大的坟冢,因是方氏古代先祖的葬处,所以当时没有平掉,给保留了下来。
在方氏祖茔右侧为方雷氏祠堂故址,祠堂于解放前已毁。据当地老者介绍,很早以前,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周围数百里来此求医拜药,保佑平安者络绎不绝。
在方山村原有古庙一座,已不复存在,但从捐款的残碑断碣中还可看到二‘开封府”、“钧州”、“方 )
讳南”等字样。
纵观方山、方雷氏祠堂、方氏远祖故冢、偌大的方氏祖坟集结一地的事实,笔者认为这绝非天然的巧合,而是说明方姓祖根在禹州的又一力证。
四、从禹州方岗有晚衍沟、还桥、方氏祖庙等证实方姓祖根在禹州
方岗,古称方家岗,又叫“下方山”,其西侧约1公里处有一10里之长的天然深沟,名叫“晚衍沟”,系方氏先人由原始渔猎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时从“上方”(方山)迁到“下方”(方岗)的穴居处,因沟壁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窑洞,后人习惯叫它“挖窑沟”。这里至今还流传着晚衍沟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在方岗方东村与方南村交界处的寨沟有座至今完好的明代建筑“还桥”,系方孝孺罹难家灭十族,其幸存后裔循着当年先祖纥公南迁路线回归故里所建,以纪念大难不死,回归故里。
还桥东侧的现方岗乡第二初级中学,原为古老的方氏祖庙故址。遗憾的是庙群已于1958年至文革期间断续拆毁。该庙坐东向西,有面对方山之意,初建无考,明清时几经扩建与修葺,曾是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体。正殿供奉着方雷氏、.方明、方回、方叔、方圆、方绒、方孝孺等诸多先祖的金身塑像。据考证,自方氏先祖下山迁此以来,这里一直是发源地方氏族人奠祭先祖的圣地。笔者认为,上述史迹史实,是说明方姓祖根在禹州的另一补证。
五、有关史籍和姓氏专著指出方姓祖根在禹州
《百家姓溯源》指出:“方姓,相传炎帝榆罔(神农氏之后)之子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县西北),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为方氏。
王大良的《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也指出:“方姓的来源最早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相传,炎帝后代中有位名为榆罔的人,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分封在方山(今河南禹州西北),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方雷。方雷的子孙以封国之名为姓,姓方。”
另有不少史籍和姓氏著作,虽未明白指出这个方山在禹州,但把它们放在一起综合分析,也颇能说明问题。例如:
夏禹《禹贡》有“外方之山”、“内方之山”的记载。
《云溪洞方氏族谱总序》载:“方氏之得姓,始于炎帝神农氏八世孙榆罔帝之长子雷,受赐方姓封河南郡公。”
谢均祥著《中华百家大姓源流考》云:“最早被称作方山的是位于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内的嵩山,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主要基地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山起源于今河南嵩山一带。”
根据上述论断综合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方雷氏封地方山就在河南中北部一带,与省内其它地方之方山无缘,外省域的方山更不沾边。这就把方雷氏封邑集缩到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了。然后再从地理位置上看,禹州之方山正处于河南中部,而史称外方山的嵩山处于禹州方山北部,二者同属于伏牛山脉。从地形地貌来看,嵩山高大在其外,方山矮小在其内,如婴偎母,晰以禹州境内的方山即为内方山。再根据禹州系黄帝立国、活动的主要基地推断,方雷氏因功受封的方山,显而易见是禹州方山无疑。
六、多出土文物古碑等证实方姓祖根在禹州
禹州方山脚下为龙山文化遗址,数年前,国家及省文物部门曾在此发掘出大量新石器时期的石铲、石斧、石磨、炭化粟粒、陶皿、商代鬲片、汉代汉砖等,说明上古时期已有人类在此生息活动。这些先人是谁,不言而喻,必是方雷氏及其后裔,因为这里是方雷的封地,是方雷氏部落聚居地。
此外,几年前在“下方山”方岗发掘出的两通唐碑(“唐温县主薄方君墓志铭”和“大唐河南府阳翟县义让里贤君碑”)更是明明白白地说明了方姓祖根在禹州。墓志铭开头日:“方氏之先,洎炎帝榆罔子雷,食采方山为方姓,厥后昌大,世家河南。”文中所指的河南,是指唐代以前以洛阳为首府的河南府,阳翟(即今禹州)当时正归河南府管辖。墓志铭中“是年龟筮吉利,返葬阳翟方家岗故里,附于先人其墓。及贤君碑“方山之东,e日翟之西,颍水南岸,有岗若龙。先祖圆公修道于此,圆公,周方叔之后裔,得道飞升。”则道出了方山、方岗的古老及两地之关系。
七、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向全球宣告方姓祖根在禹州
众多姓氏研究专家学者及禹州市方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多年的考察研究成果——方姓祖根在禹州,经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认定并制成《方姓及其由来》专题片于1999年7月16日和21日向全球播出后,立时得到海内外方氏的强烈反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方姓祖根在禹州是符合历。
史事实,得民心,合民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