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溪縣
溯源 白姓起源,史載有五:
一是白阜之裔。白阜,號應龍,雍州南原(今陝西省鳳翔縣尹家鄉槐原村白家台)人,被尊為白氏始祖。據《姓考》、《姓氏尋源》、《中國姓氏大全》等書籍記載:“炎帝有臣白阜,為黃帝通水脈,當為白氏之始。”白真在《姜炎文化與中華白氏》一文中道:“白阜時為部落首領,白阜狩獵之平原叫白阜原,窯洞處叫白家台,地名延用至今,尚留有白阜祖爺遺址。”據稱,白阜於西元前2697年在世,他輔佐炎黃聯盟,涿鹿之戰擒蚩尤,隨“二帝”南下繁衍生息,已成為炎黃子孫世代相傳的美談。然有關白阜的後裔世系及其名諱至今仍傳說模糊,尚無據可稽。
二是姜太公之後。白永銘在《富陽新登東安蒲川白氏譜?白氏源流節要序》記載:“白氏乃姜太公之後,太公佐武王伐紂,觀兵孟津,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太公詳纖,以為天命歸周之瑞。時諸侯不期會者八百,遂伐紂。天下宗周,乃封太公于齊,賜其次子份為白姓。及永清大定,列土分茅而封於鄣(今山東平陰,一說諸城),受次國伯爵……”鄣被滅後,白份裔孫仍留居魯南一帶繁衍生息,成為魯南白氏望族。
三是白生之後。據《漢書》、清乾隆《曲阜志》等書記載,西漢初,在山東曲阜縣東部有白生其人,名睦,後移居河南南陽,成為南陽白氏望族。白生被尊為白氏始祖之一。
四是出自姬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姓氏急就篇》、《百家姓》等書記載:“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封于虞,為晉所滅。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於百里,因號百里奚。奚生視,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後名,故稱為孟明視。孟明視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其後以為氏。”另據《史記?秦本紀》一書中記載:“使百里奚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由此可見,西乞術、白乙丙並非孟明視之子,而是蹇叔之子。蹇叔的兩個兒子都是春秋時秦國名將,其小兒子名丙字白乙。白乙丙的後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因春秋時秦國建都於雍,故此支白氏形成於今陝西省鳳翔一帶。
五是封地為姓。據《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國姓氏大全》、《辭海》等書記載:“白氏羋姓,楚公族也。”“白氏姓源一支以祖輩封地為姓。出自春秋時,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勝。楚惠王二年(西元前487年),楚令尹子西把勝從吳國召回,封于白(今河南省息縣東北白土店子),為白公,世稱白公勝,其子孫即以白為氏。”白公勝的後裔子孫,以他的封邑為氏,逐步繁衍成為楚國的大姓。
中華白氏發源於陝西,郡望馮翊。下有兩大支系,北方白氏望出山西太原,南方白氏望出河南南陽。全國各地白氏還有許多堂號,如河南洛陽和河北南宮分別以“白香山”、“思命堂”為堂號。
中華白氏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居第73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9%,加上海外各聚居地的白姓人,全世界白姓已超過400萬人。
入閩 明嘉靖河南《固始縣誌?隱逸》載,唐末隨王審知兄弟入閩的18姓中有白姓。將樂縣新編《白氏族譜》載,白氏源於本縣十九都江田世系,先祖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十國時隨王審知入閩。
《泉州府志》、《南安縣誌》和白葉街《殘譜》載,元末明初,山后利州(川北)白氏,隨朱元璋部隊入閩,世襲泉州鎮撫,裔孫分別徙居福州、泉州和南安。
《興化府志》、《莆田縣誌》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河北涿州白氏,隨軍撥充興化官宦,裔孫隨鄭和下西洋,因功授興化府衛所副千戶、平海衛指揮。
永泰洑口後亭《白氏族譜》載,明永樂三年(1405年),始祖白氏由延平徙居永福(今永泰)末都後亭村。其先祖來自中原,隨軍征戰,因功到延平任衛官。
浙江平陽和福鼎沙埕《白氏家譜》載,窯頭先祖系原居於江西南昌府網巾巷的大元進士,因到泉州府任理刑官,兼理同安事務,遂落籍于同安窯頭。另據白嘉祥《白氏尚賢堂家譜》序(廈門圖書館藏譜)載:族本河南固始縣,遷移江西烏衣巷(待考)。興公兄弟先祖官宦銀同,此乃宇之根也。
肇安 銀同白氏鼻祖苗菴(諱興,同安舉人、任南京國子監助教)第三子白逸宇,諱應順,因家人有官事,怕受株連,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帶子溫泉、華泉並孫輝生(月溪)、訓生(柳溪)、訓初(碧溪)、耀生(雪溪)等一家大小10餘人,由同安從順裏三都二圖窯頭村(今西柯鄉瑤江村),徙居安溪依仁裏福海鄉後林。二世祖白溫泉,旋移居榜頭鄉華湯(今龍門鎮榜頭村),墾殖生產,繁衍生息。“南陽派衍銀海子孫奕世,榜頭聚族華湯肇基創業”,描述了其先祖的遷徙經歷。安溪白氏同為一支,現繁衍裔孫(含外遷宗親)15萬多人。
繁衍 白逸宇肇安後,繁衍生息,子孫主要聚居于安溪6個鄉鎮,以龍門鎮最多。
榜頭村白氏 據安溪榜頭《白氏族譜》載:開安始祖白逸宇,卒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世祖溫泉“幸生五子,分派五宗”,不願遠離桑梓以棄父母墳墓,留守故居。不久因福海後林僻居,挈眷移居榜頭華湯。後因人丁興旺,耕地、宅基地有限,後裔除聚居該村阪頭、福海、崎頭、宮兜(約1200人)等角落外,大批宗親陸續向近鄉鄰村和鄰縣外省徙居蕃衍。
寮山村白氏 四世白蕃(坪山)、白丙(梧山),徙居山坪,興建三廳祖祠。五世白居帑(字迪用,號行齋),移居赤嶺山;白居生(字迪榮,號順坪),移居寮頭。八世白陽春(字學豐,號安亨)、白芳春(學鬱),移居尾頭橋。十世白賀(中樂)、白任(橋道),移居寮頭。現聚居該村12個角落,有白姓2434人。
榜寨村白氏 六世白祖崇(國聖)、白祖瑗(愛田),分別移居後窟和下寨;八世白玉珵(建盈)、白寵(標選)和武魁白士鼇、太學生白龍登,分別移居前墘、牛角灣、石墩等地。現聚居該村9個角落。有白姓2605人。
美卿村白氏 六世白顯祖(字國俊,號依峰),移居坑內;七世白琛(字文瑯,號肖峰),移居坑頭;七世白高(字漢明,號學照)、白忖(予心),分別移居後窟和大灣;八世白朝圭(字耀職,號述所),移居頂崎;九世白士然(光甫),移居湖仔;九世白居瑗、白居汴(標祉),移居坑頭;十世白竹(華隱)、白周(盛節),分別移居大份和後壟仔。現聚居該村26個角落,有白姓2195人。
龍門村白氏 六世白顯基(字國成,號玉波),移居下埔;七世白希瑜(文瓊)、白於哀(字文恒,號立峰)、白於複(字文金,號次峰),分別移居溪尾和松柏林;八世白複翱(字學騰,號隨台)、白複業(學廣)、白複道(學忠),分別移居溪東、溪尾和田中央。現聚居該村8個角落,有白姓1582人。
和平村白氏 五世白潤(字慶明,號納齋),移居龜山;六世白球(松崖),移居石峰口;九世白衷赤(字漢及,號丹石),移居田當。現聚居該村12個角落,有白姓2050人。
白芸村白氏 六世白戀(露中)、七世白於志(字文尹,號振峰)、九世白酉(標實)、白啟所、白啟助和十世白嗣嶷(莊甫),移居坑墘;十世白文,移居白芸。現聚居該村10個角落,有白姓1107人。
金獅村白氏 十世白光,移居上湯。現聚居該村5個角落,有白姓1102人。
湖山村白氏 五世白惠生(裕齋),移居芼嶺腳。現聚居該村4個角落,有白姓64人。
觀山村白氏 五世白玄生(敦齋),移居觀蘭山;十一世白遹(成軒)、白迦(遵軒),移居福地厝。現聚居該村6個角落,有白姓995人。
大生村白氏 聚居該村寨頂、維新後、大坋、厝燒仔、頂坑、福海阪等10個角落,有白姓659人。
其他 龍門鎮光孝村山腳、山頭村垟當、翠坑村翠坑,官橋鎮蓮兜美村、上苑村、官橋居,城廂鎮南英村,虎邱鎮雙都村,西坪鎮西坪村,鳳城鎮鳳山、南街、北石、朝陽、東嶽、鳳明、上西7個居委會等地,亦聚居著白姓人。
外遷 安溪榜頭白氏族大丁眾,根據榜頭《白氏族譜》等記載,自明朝起不少宗親遷徙外地開拓。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華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雲、英都、東田交界處)榜頭(舊址,現興建水庫)。一說徙居南安十八都黃芩。其裔去向不明。浙江溫州、平陽白氏是安溪榜頭白逸宇裔孫,昭穆輩序同編。據榜頭、平陽《白氏家譜》記載: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勝(迪魁)和白尾奴。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靜(諱慕貞),由坑墘徙居平陽龍尾的龍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諱彌炳,又名敦魯)及其兄白明我(諱彌著)並侄白而挺(字學聖,諡保真),由宮兜徙居平陽騰蛟的湖竇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竇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賜(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溫州三十六都江南沙頭上村。明末清初,坑內、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陸續徙居溫平地區。
浙江的湖州、杭州、處州等地,江蘇的宜興,閩東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陽水吉、建甌七裏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溫州、平陽白氏徙居的裔孫。此外,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頭、赤嶺山,徙居建陽水吉鎮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廣東潮州;九世白媽陰、白媽弟,徙居廣東海豐。十世白應旋、白應韜、白應仕、白應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應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間,十二世白進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廈門。抗日戰爭前夕,白如玉、白錫平(福地),由日本回廈門開辦全市第一家鐵工廠。抗戰後和解放前後,均有榜頭白氏宗賢徙居廈門。現廈門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觀山白增棋於抗戰前後徙港經商,大多數人則是近二十年來獲准抵港的白氏宗親。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內徙居澳門。其中宗親白子為、白圻甫、白玉環、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業有成。
榜頭白姓入台最早者有“兩說”:一是明末;二是清順治、康熙間。《臺灣通志》(1969年6月版)載:“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縣誌》(1994年4月版)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龍門榜頭裔孫白圭,移住臺灣旗後(今高雄市)蓋寮捕魚。”安溪榜頭《白氏族譜》(1989年12月版)載:“最早遷居臺灣的,是九世的福海宗親白家節,約當順治末康熙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家節即徙遷臺灣的鹿港。”此後,榜頭白氏紛紛遷台。《安溪縣誌》等書載:“清代,安溪人遷台開墾者不少,僅龍門榜頭白逸宇派系遷台達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帶。目前,此三縣(市)白氏人口約占臺灣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臺灣“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頭白氏裔孫達3萬多人。
據《安溪縣誌》和《新加坡白氏公會五十周年(1933~1983)紀念特刊》、《安溪榜頭白氏族譜》等書載:安溪榜頭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豐年間。
緬甸 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註,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旅居緬甸賽羌,與緬女結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孫。清光緒、宣統年間(1875~1911年),白雁塔、白錫豹往緬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緬甸。
印尼 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國,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於民國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龍、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馬來西亞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進宗,十七世白雙賓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簡,徙居檳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興、白文良、白來珠、白來玉,徙居吉隆玻;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獅、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馬來亞。
泰國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十六世白綠竹,十七世白永鄰,十八世白青雲、白輝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國。白招福往暹羅;白招治於1980年帶五男三女,徙居泰國。
越南 十九世白瓊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十六世白烏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辦、白振華等在新加坡事業有成。
日本、美國 民國17年(1928年),白東榮隨父從臺灣徙居日本神戶,曾任日本神戶華僑總會主席。白招治,在柬戰期間,攜眷移居泰國難民營,再徙居美國,分別定居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國12年(1923年)往緬甸經商,曾任緬甸安溪會館理事長。1975年隨子白宗熒(內科腎臟專家、醫學博士)徙居美國南加州,擔任該州福建同鄉會理事,白宗熒則任該會顧問。
分布 據2004年12月安溪縣人口資料統計,安溪縣白姓共17074人,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15位。分佈於全縣8個鄉(鎮)。其中,龍門鎮白姓最多,約占全縣白姓人口的95%。此外,榜頭白氏還分佈於浙江省(含蘇南)5.6萬多人,臺灣省3萬多人,新加坡等東南亞及其他國家5萬多人。白逸宇派裔已傳二十四世,有裔孫16萬多人。
族譜 安溪榜頭《白氏族譜》始修于明嘉靖初年(1522年),相傳是贄軒薛先生執筆,修錄一世至七世,記載開安始祖白逸宇,挈眷溫泉、華泉暨諸孫入安溪史實。二修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由七世白秀山主事,修錄七世至九世。三修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由九世白漢都主事,修錄九世至十一世,比前譜較為全面完整。四修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九世白漢欽主事,修錄十一世至十三世。五修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十二世白明建(坦國)主事,白燝丕佐修,搜集無遺,有條不紊。六修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世白大成主事,其弟侄佐修。七修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六世白夢庚主事續輯。八修於民國5年(1916年),十六世白灼都、十七世白圻涵主事,葉祖茗、吳輝卿協理其事。九修於民國36年(1947年),後因故而中止。
1978年,新加坡白氏公會召開執監委會議,白春暉提議出版《新加坡白氏公會五十周年紀念特刊》,編修《安溪榜頭白氏族譜》。此議獲得與會宗親一致贊成,並成立以白清泉、白春暉為主編的編委會,委託國內白鳳毛采輯撰寫“榜頭白氏族史”。國內外白氏宗賢同心合力,歷經數載,於1989年12月出版《福建省安溪縣榜頭白氏族譜》。十修正在進行中。
《白氏族譜》為美國鹽地家譜協會所收存。
昭穆 清順治、康熙年間,白氏宗賢以“五行”水、木、金、火、土為繩,追溯前賢所定輩字,確定全族通用排行32個字,即:世仁廣仲(積) 廸(慶)國文學 漢標燝坦 欽汝梅灼圻 錫鴻植炳墀 釗潛樹煜培 鍇澄桓焜垍
1983年,新加坡白氏公會徵求海內外宗賢意見,一致同意增添10個輩字供各地宗親通用。10字如下:銘源榜煊埭 錦淵桂燁增
宗祠
同安窯頭白氏祖祠 位於同安縣西柯鄉瑤江村,乙辛坐向。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祖伯尚德因事遭害,伯仲三人散居各地避難,祖祠因而荒置,嗣後倒塌為墟,被當地豪強所占。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入安眾裔念木本水源,據證力爭,終獲勝訴,在原址始建祠堂,供奉祖先。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先後三次修建。1964年,祠堂被當地改建為瑤江小學。1978年,新加坡白氏公會應海內外族親要求,捐資2.2萬元幫助瑤江小學拆遷另建,並授權白鳳毛、白坤田、白義路、白河溝等組成宗祠建委會,1988年興工重建,填高1.2米,次年10月竣工,1992年3月舉行落成慶典。
安溪榜頭白氏大祖祠 稱“華湯祖祠”,位於榜頭華湯,因而得名。二世白溫泉因福海後林僻居而徙於此。後裔建為祠堂。明天啟二年(1622年),七世白敦魯宦成而歸,為避水患,集族眾,築堤岸,抽後10武(5步),始建祖祠。清順治、乾隆年間兩次修建,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百年之間連遭三次極大水災,損壞嚴重。寮頭白圻涵,霞寨白圻敏,浩溝白錫平,掌事集資,填地四尺八,歷時五載,重建竣工。1992年,新加坡白氏公會帶頭募捐人民幣30萬元,海內外宗親踴躍捐資,重建祖祠,1994年農曆十一月初二日舉行落成慶典。楹聯有:“華蓋肇基源福海,湯銘世澤本後林”等。
二、廈門市
白氏宗祠 稱“白垂裕堂”,位於廈門市三十六崎,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堂中供奉白氏開安始祖白逸宇暨各宗支祖先神位。旅廈宗親在此開展敦宗睦族各種活動。民國26年(1937年)日寇進佔廈門,廳堂、護厝被占改建。1984年,新加坡白氏公會授權族親白鳳毛收回產權、使用權,代辦“雙登”手續,占地面積408平方米,建築面積370平方米。由於年久失修,成為危房,廈門市城建局屢次促修。1996年11月,榜頭白氏聯誼會倡議,眾族親踴躍捐資,同時成立建委會動工修建,次年五月告竣,祠堂煥然一新。
三廳白氏祖祠 乃三世白碧溪之子白蕃(坪山)、白丙(梧山)暨白丙之子惠生、玄生所建。1986年,印尼宗親捐資修建中落三個廳。1987年冬,新加坡宗親捐資3萬多元,修建兩廳下落及東西兩廳。
平江南鄉白水白氏。始遷祖士客公,清康熙46年(1707)自廣東樂昌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122人。
武岡白氏。明末自黔陽遷此。
宜章上白家、下白家白氏。明末自廣東樂昌縣鬥灣遷此。
汝城上桃金洞白氏。清雍正時由廣東和平縣遷此。至1932年,丁口100餘人。
道縣白氏。始遷祖應通公,遼東人氏,元末明初,南蠻作亂,隨軍征剿來此,事定遂落籍焉。族人居住城牆腳灣裏街等地。
藍山鳳感鄉井灣白氏。民國初年由寧遠遷來。
藍山舜鄉岩口洞白氏。始遷祖恒金公,清乾隆時來自江西。至1931年,凡13戶,男54人,女48人,共102人。
藍山鳳感鄉瑤阻沖白氏。始遷祖日星公,清初由寧遠遷來。至1931年,凡4戶,男10人,女5人,僅15人。
藍山鳳感鄉白家山白氏。始遷祖德信公,清初由宜章遷來。至1931年,凡15戶,男34人,女30人,共64人。
麻陽江口圩白氏。先世自常德丹洲夾街徙麻陽江口圩居住。至1994年,共100人。派語:祖澤計謀遠,詩書好學良,望朝勤選用,應盛久鴻獻,文明必有禮,大得少相山,丕儉成先述,留全億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