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
鐵橋鎮各脈派。先祖始于湖南長沙紫竹園。宋朝紹興十一年(1142年),白壁公移居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坵。白壁公任郁州知府,告老後移居廣東樂昌縣黃浦鳳凰山下世居,十餘世子孫繁衍於此。元世祖中統庚申年(1260年),部分裔孫遷移到兩湖地區。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景範公移居湖北省安陸府天門縣大旺村五甲三益院古井落籍,相傳20代。明末清初,湖廣填川,思孟公率其子金、銀二公外逃。次子銀公逃湖北省荊州江陵縣渡口周家坑唐莊定居。長子金公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逃奔四川,病故於巫山,其妻宋氏攜以剛、以臣、以賢三子,先奔梁山(梁平縣),再移居開縣江裏一甲竹溪鋪魚旋沱,又移居寶佛寺太原田家沖(白家沖)。
入川前字派:景鬥師金用,賢之經珍守;達江昭先德,聯天應思成。
入川後中派:以尚文國士,永世傳家興;遵重孝友達,宗緒繼文章。
改制渝未來派:立志孝祖宗,創業人勤奮;報國無私心,公僕忠百姓。
開縣白氏族譜序
重慶市區先祖始於湖南韶州長沙紫竹園。宋朝紹興11年(西元1142年)白壁公移居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丘。後白壁公任郁州知府,告老後再移居廣東樂昌縣,黃浦鳳凰山下世居,十余世代子孫繁衍於此地。元世祖中統庚申(西元1260年)又遷移到兩湖地區。其後傳到景範公大明洪武三年(西元1371年)移居湖北省安陸府天門縣大旺村五甲三益院古井落藉,相傳二十世代。明末清初,張獻忠洗四川,人皆逃散,土地荒漠。我祖思孟公及汪氏,率其子金、銀二公外逃。次子銀公逃荊州江陵縣渡口周家坑唐莊定居。長子金公於康熙四十二年(西元1704年)逃奔四川(實為入川始祖)。路經巫山,金公於此病故,其妻宋氏攜子以剛、以臣、以賢,先奔梁山(今梁平縣),再轉移開縣,挽草為業,從事耕田,先于江裏一甲竹溪鋪魚旋沱定居,後移寶佛寺,太原田家沖購置產業(更為白家沖)。由於白氏世代忠良,以耕讀為本,勤儉治愛,以“一百零一”的獨家碼子,能與鄰裏友好相處,寬厚待人,相安無事,才能傳宗接代,人口興旺。後分散到江、東、浦三裏各鄉鎮居住,全賴“忠誠樸實”作人之美德立家。至今白氏仍以“誠樸”家風相傳。
川譜備考(重慶市開縣)
湖廣祖白思孟,住湖北省安陸府天門縣城東五十裏,巨室也。
清康熙年間,流賊夏包子入境,家人各散。公獨在家,賊忽至,執公而叱曰,有錢者生,無錢者死,隨爾所願。公曰:家有藏金銀,任爾搬去,留一家性命足矣。賊將金負三石有餘,尚不足意,請眾曰不用刑法焉肯盡出。賊用鏵鐵燒紅為履,百般苦辱,酷虛難堪。公狂之佯曰:金亦還有,聞大王至,將金盡埋湖邊,願同大王前去挖出,盡數獻上可也。包子喜同公至湖邊,公湧身而跳,葬於魚腹,嗚呼!悲哉。江氏—同死賊難,金、銀二公各逃性命。末幾兵至,賊亦即滅。二公歸家,室如水洗盡,後始分散,一過荊州,一上四川,兄弟離散,由北而始矣。
白金公,系安陸人也,由楚入川,中道而殃,葬在巫山縣內,不知地名。宋氏,乃康熙元年壬寅歲十月初三日辰時受生於與公同郡同鄉同裏人氏,同公上川,不幸公中殃。妣率三子入蜀,女操男權,先到梁山縣,後轉開縣邑,始居江裏一甲地名漁旋沱,後遷居於地名布家灣;與三子完婚,耕陶為業,金資頗積;於康熙已亥年始實熊家溝田業,雍正二年甲辰又買蓼葉洞田地,複又修造屋宇正宜永享福壽,不幸殃於乾隆十一年丙辰歲五月吉日告終,享年八十五歲,葬於江裏四甲地名楊德橋小河溝坎上,立辛山乙向為墳,葬孺人於此,稱其地名,曰祖墳埡。
白銀公,系孟公次子,系湖北省安陸府天門縣譚家院生長人氏,因遇夏包子之亂,家業凋零,弟兄各散。公於是年攜家小過荊州,江臨縣虎渡口曹塘莊居焉,甘苦未知,不敢祥載,殃後葬於荊州。妣氏不知姓氏。
川譜第一代祖共四人
白以剛,系金之長子。公無嗣,抱列姓子名曰白尚志,一傳而止,生於康熙二十七年九月二十日戌時,十五歲隨母入川。公居其長,凡事賴之,享年七十五歲,殃於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歲五月十三日已時,葬於五甲地名熊家溝宅左,立墓為瑩,輔公號勝章。朱氏,生於康熙三十年辛未歲冬月十三日子時,殃於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九月十六日午時,享年六十七歲,與公合墓。
白以臣,系金公次子,字愚章,生於康熙三十年辛未歲五月十五日午時,行年十二歲隨母入川,母寡子幼奔走道路,四海飄遊,囊無餘資,舉目無親,苦中之苦,莫過餘此公。年稍長,品貌修降,言笑不苟,善事慈母,友愛弟兄,一身勤儉,以至廣置業產,而子孫亦以繁昌燕冀,貽謀勤勞於世,歿於乾隆二十六年辛已歲七月初三日辰時,享年七十一歲,葬本裏老茶園,立乾山異向為瑩。唐氏,生於康熙三十年辛未歲八月十五日酉時,名門女。妣父見臣公有大志,遂招贅焉。後孺人之妹得楊姓納采,制有銅簪,母曰銅耳。妣父曰:爾家連銅亦無,能不愧乎?臣公在側,因而言曰:時未至耳,金簪類何難哉。自是奪志自立,男勤女儉,遂成業過於楊唐矣。凡我族子孫當以為法焉。不幸歿於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歲,某月某日某時吉時告終,葬於老宅前小垮,立辛山乙向為瑩。
白以賢,字成章,系金公三子,生於康熙三十四年乙亥正月初四日戌時,享年八十四歲,歿於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歲九月初一日辰時,葬於五甲地名小匯頭,立申山寅向。餘氏,生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二十一日辰時,享年六十七歲,歿於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六日亥時,葬於宅後,立子山午向為瑩。
白以先,系銀公之子。公系湖北省安港府天門縣人也,隨公過荊州江臨縣居住。後剛、臣二公回廣二次未遇,後臣公三次回廣遂將公與二子接入四川。念在一本,以長溝田地不取祖糧以終二老之世。然公一身豪爽,遇事敢言,口筆雙全,不為他人所欺,蓋亦人中傑也。歿後葬于江裏四甲地名楠木溝坎上。龔氏,葬江裏五甲地名長堰溝。
入川第二代祖共五人
白尚貰,字紹唐,系臣公之長子,生於康熙五十七年已亥歲八月初五日吉時,建生於開邑江裏五甲地名布家灣。生來像貌魁武,面方鬚長,不嗜酒肉,特身端莊,遇事敢言,為裏正、鄉人皆畏,敬之且常理。縣衙公事,護送軍需於省者,三監修城池於開者,一阡陌開乎,上下大廈,成於老屋。嘉皇二年被賊連圍三次,身無寸傷,非智勇其執能之。歿於嘉慶三年戊午歲四月吉日告終,享年七十九歲,葬於老宅,立亥山已向為瑩。朱氏,系東海公之妹,名門女也,一生孝敬,並謙溫恭,一鄉皆稱淑瑗,生死年月日時無考,葬於老宅對門白虎咀下。庶邵氏,生死年月日時無考,歿後葬於鄧家沖小灣。繼配安氏,生死年月日時無考,傳說葬小灣。
白尚舜,字紹虞,系臣公次子,生於雍正二年三月十三日卯時,建生於開縣熊家溝。尚舜公讀書不多,賦性隱明,自幼勤務農,長喜作藝術,凡一切鐵工木石器皿,不學而能,後得石匣子、水磨灘、蓼葉洞田地,並修造梁上坐宅及堰塘垮瓦屋。尚舜公年到五十膝下乏嗣,始娶肖氏妣連舉二子。乾隆年間,置鄧家坪及阮家沖之田業,老喜看堪與閱命學,享年六十七歲,歿於乾隆壬子年八月十一日辰時告終,葬於座宅後與肖妣合墳,立辛山乙向瑩。黃氏,系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中和鄉雙流村人氏,生於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卯時。自過門已來,勤於堆積,理家有條,生二婦女,許于肖,李二姓,四十無育,勸夫納妾,生有二子,但未成童,肖母早故,黃氏撫子成人,慈愛倍至,享年七十歲,歿於乾隆癸醜年四月初七日子時,葬于南陽寨東北坎下,立丙山王向為瑩。庶配肖氏,系順慶府雲山縣雙龍場放牛坪人氏,生子乾隆丁已歲七月初七日酉時,生二子一女,許之吳高展,不幸歿於乾隆五十年三月初四日戌時,享年四十八歲,葬於座宅後與公合墓,立辛山乙向為瑩。
白尚達,字紹選,系賢之子,系湖南省常德府龍陽縣龍膽場“月押當鋪”人氏,生於雍正三年乙已歲五月二十五日子時,享年七十三歲,歿於嘉慶三年戊午歲三月十六日戌時,葬於小堰頭,在五甲老屋右側邊,立庚山甲向為瑩。姑妣寂潔,生於雍正七年已酉歲,系江裏一甲魚旋沱竹溪鋪七坵子生長人氏,然達公招贅之後,公實誠僕,凡事皆聽孺指揮,夫婦相敬如賓,以數畝之田,能開阡陌。一婦之力,棟宇維新,至遠公身為裏正,孺人多方開導焉,議為女中之君子也,享年八十八歲,歿於嘉慶二十一年七月初五日醜時,葬於五甲地名洞口壩,立癸山丁向為瑩。
白尚國,系先公之長子,撫文泰、文遠、文懷三子,公系荊州江臨縣虎渡口因家坑曹唐壯生長人氏,歲在乙已冬月十三日已時,死的年月無考,葬於四甲水磨難坎上關山。鴻氏,生死年月日時失計,葬於五甲地名長溝。
白尚珍,系先公之次子,撫文林、文盛、文應三子。公系荊州江陵縣虎渡口周家坑曹塘莊生長人氏,于辛亥年十二月十八日亥時歿葬于四甲楠木溝右手中間咀咀上是也。鄭氏,生於王子年正月十九日亥時,歿於五甲地名長溝。
入川第三代祖書錄於世系圖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