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姓的起源与分支,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包括宋代所编的《百家姓》,近代出版的《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以及各种关于姓氏研究的文献资料,都各有侧重。目前仅我个人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最多的提出了二十四种起源,或者叫二十四个分支。由于我们老都家在此之前还没有出现过天子,也没有出现过地位显赫的大臣,因此中华都姓的起源与分支到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队伍进行专门研究,也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
综观诸多文献资料,结合各地都姓人提供的族谱资料,概括地讲,中华都姓分为两大支:一支是汉人都姓,一支是蒙古支都姓。
汉人都姓起源较早,而且分布比较分散,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繁衍发展较慢。
春秋战国时期,有秦人都贵见诸史册,表明都姓已有落籍今陕西者。西汉武帝时,南越(含广东、广西及越南部分地区)王相吕嘉造反,后吕嘉被南越郎都稽所杀,其乱始平,都稽因此被封为临蔡侯,另据《后汉书·光武本纪》所载,汉初有九真(今越南北部清化一带)反贼都阳,表明都姓很早便落籍今两广及越南一带。都阳被马援破降后,其渠帅三百余口徙于零陵(今属湖南)。除上文所述外,都姓于汉魏至隋唐之际主要繁衍于今河南浚县与浙江湖州一带,上述两地古代分属黎阳郡与吴兴郡,是故后世都姓有以黎阳与吴兴为其郡望堂号的。都姓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等大多北方省份。唐宋两代,都姓遍及南部省份之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宋末至元,蒙古军队进入江南,江浙赣等地成为战争之重灾,百姓为避战乱,渐向山高林密的福建播迁,都姓也概莫能外,并由福建石壁进入广东。明初,山西都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天津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此后湖广填四川运动有两湖之都姓入迁今四川、重庆。
关于汉人都姓的来历,有多种版本。本人曾经在内地都姓人提供的同一份《都氏族谱》中看到有两种起源的介绍。不过这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值得赞赏。由于年代久远、原始族谱遗失、口传不一,在不能确定真正历史起源的情况下,各种说法都能记载在族谱中,让后人“补所不足,绩所未逮”,也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
据文献记载,汉人都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起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的郑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姓氏考略》中记载,通鉴胡三省注释:“郑公孙阏,字子都,后以为氏。”春秋初年,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孙阏,字子都。史书上有称其为公子阏者,为同一个人。
据说,公孙阏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但性格勇猛,力量很大,甚得郑庄公姬寤生的宠幸,因此后来变得日益骄横起来。郑庄公有个得力助手叫颖考叔,公孙阏非常嫉妒他,一直想除去而后快,于是就在周桓王姬林八年(郑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2年)农历7月郑国与许国交战时,当颖考叔高举着郑庄公的标志大旗、冒着敌军守城兵卒的箭雨冲上敌城之际,公孙阏在背后暗中一箭将颖考叔射死。尽管郑国在这次战争中灭了许国,但郑庄公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得力助手,万分震怒,但又不知道是谁干的,于是下令让大巫师诅咒凶手。古人信巫,公孙阏心中有鬼,也悔愧无比,结果因经神高度紧张而惶惶不可终日,竟然被吓死了。
在公孙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都氏正宗。都氏族人大多尊封公孙阏为得姓始祖。
第二种起源:源于公都氏,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大夫公子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都姓)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田姓,系战国时齐公族大夫公都子的后代。”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都邑在春秋时期原为吴国之地,在吴王梦寿四子姬季札的食邑境内,即古汤阴庵上。后姬季札因不满公子光(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姬诸樊)篡位,立誓“终身不入吴”,遂在自己的封地掘河筑城,建起了一个“独立王国”,取淹留至死之意称其城为“淹城”,自称“淹国”,以淹城为都城。在两周时期,诸侯子弟的封邑、卿大夫食采之邑,凡设有先君之庙者,说明该邑具有世袭传承性质,并筑由永久性建筑群即城池,因此皆可称“都”。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在著名的“姑苏之战”中,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淹国之地归属越国,越王改其名为“延陵”,这在史籍《越绝书·吴地传》中有记载。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国灭了越国,淹国之地又归属楚国,楚国将其地敕封给公子田,成为公子田的食邑,称其为自己的都邑,世人称其为“公都田”。
在公子田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公都氏、都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种起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公子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引《世本》记载:“齐顷公子子乾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在《通志·氏族略》中也引《世本》记载:“公子都,字子乾。”公子都,字子乾,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姜无野(公元前598~前583年在位)的一个儿子。在公子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种起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都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匠,是春秋时期齐国始设的一种官位,后周王室亦仿设,兵安置到各诸侯国。都匠之始,是著名的齐国贤相管仲设置的,专职负责治理水利。这在典籍《管子·度地》中有记载:“请为治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在都匠府司官衙内,统属有都水长、都水令、都水史、都水丞、都水监、都水中士、都水下士、都水徒役等大大小小一批官吏。都匠之职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一直沿袭,历经春秋、战国、先秦、秦朝、汉朝、三国,居然一直沿用至晋朝时期,在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都匠中郎将的属下领众多达五千余人,是相当庞大的官工群体,可见古代人们对水工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都匠、都水长、都水令、都水史、都水丞、都水监、都水中士、都水下士、都水徒役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改为单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此外,关于汉人都姓的起源,还有一些资料。不过记录不是完整,史料佐证也不充分。在此不作表述。
汉人都姓在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许多学业有成的文士和忠心耿耿的良臣。如汉有临淄侯都稽、名人都蔚,北魏有古都军都贵。尤其宋、明之际“都”姓人物更是表现突出,从江苏丹阳的都服、司农都光远、少卿都洁就足以证明。明代的都胜、都穆、都任等。近代杭州都锦生更是尤异。
目前可以查到的汉人“都氏家谱”有:黎阳都氏四修宗谱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植本堂活字本,五册(人民大学收藏);福城圩都氏宗谱八卷,(清)许鑑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馀庆堂活字本,八册(北京图书馆收藏);福城圩都氏宗谱八卷,(民国)都氏族人纂修,民国五年(1916)馀庆堂活字本,八册(北京图书馆收藏)。
蒙古支都姓起源于元末明初,相对汉人都姓以及其他姓氏时间较晚,但迁徙路线较远,繁衍发展较快。蒙古支都姓原始祖居地为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明朝前期迁徙到山东西部以及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并与汉人都姓形成交叉分布之势。清朝时期,特别是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蒙古支都姓人又从祖居地开始迁徙到大连庄河、瓦房店等地,之后从庄河、瓦房店等地继续向北迁徙,逐步播迁到东北三省及内蒙。详情见另文《蒙古支都姓的历史渊源》。
由此可见,全国都姓并非同源。但是,一笔写不出两个都字。我们彼此应该深信,在浩浩人海中,能共姓一个姓,这也是缘分,这就是我们都姓人能成为一家人的最基本的理由!
相关博文连接:
蒙古支都姓的历史渊源(修订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fj01.html
全国都姓人口分布情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eg2h.html
全国都姓人分布及辈分排列用字(继续修改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9t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