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美誉,民风淳朴,风行教化,耕读传家,学以致仕。
平定白氏祖籍河南南阳,宋朝末年始祖子信公在晋为官,后择居石艾(平定县),至今约八百余年,族大枝繁,世氏儒业,书香门第。自其四世祖,明洪武二十四年以孝廉举为武昌卫经历,后调任浙江昌化县令,旋升楚府申理止。其后,明清两代人才辈出,科第蝉联,出将入相,代不乏人。如明成化五年(1469年)七世祖思明公赴任嘉定知县。在任期间,曾筑长堤防蟛蚏之害,接上海崑山二界,南北一万三千丈。有诗曰:“筑成海堤三万丈,横截狂澜如铁壁,堤内耕桑堤外渔,民到于今乐生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四日,十二世祖期昌公殉于国难。谥忠烈。期昌公,明荫生,曾娶晋王朱慎圭之女为妻,官至中书舍人,太仆寺少卿,册封庆邸蕃垣,荣藉皇华,被尊为“御堂郡马”。平定城内为其立职官坊一座,坊名“盛世名卿”。清光绪丁丑三年(1877年),华北大旱,四年大疫,郡人流离满目,死亡枕藉。十六世祖长贵公时任州布政司理问,捐金以赈灾民,州人义之,载入州志。
仅明、清两朝,白氏先祖,知县以上官职就达130余人,登仕之盛,胜于他族,本邑历代罕见。据清光绪八年(1883年)《平定州志》载:全州共建有坊表166座,其中白氏就有26座。又据民国五年(1916年)续修之《白氏家乘》载:在平定城内白氏新建的举人坊、进士坊、职官坊等达22座,成为该县文献名邦的重要基础。
在明、清两朝,白氏不仅科第绵延,而且出现了不少文人学士、画家。据《白氏家乘》载:八世祖錞公,字应清,州志载,以文学著名。九世祖云深公,家后岩,州志载,以文学著名,曾纂修《平定志略》。十一世祖柴公,字也愚,以文学著名。十二世祖孕彩公,州志载,性尤嗜诗,与傅山先生交厚,有《四人诗集》等著作。十三世祖琏公,善画,有著名诗“墨菊”。十七世祖本诚公,画家,远游海内名胜,兴到泼墨巨轴小帧,得者珍之。十八世祖瑶田公,善花卉,尤工虫鸟,时人珍之。
白氏先祖德行高潮,积德行善。曾在明、清两朝积极参与本州公益。如,续修《平定州志》,修建平定上城(榆关城),资助嘉山书院以及有关祠庙的修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大旱,岁饥,灾民流离,弃死沟壑者无计。七世祖思聪公在白泉别业,捐粮数千石,开粥棚,放粮米,施药疗疾,一文不取,救人无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秋七月大旱,几绝收。至明年五月方雨,民死或徙者殆半。
十世祖宇公捐粮、银赈灾,活人无计,里人称之。清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颗粒无收,四年大旱复大疫,郡人流离满目,死亡枕藉,斗米一千六百文。十六世祖长贵,曾捐银一百伍拾两赈灾,同时煮粥济人,施药疗病,不取分文,使饥者活,死者魂安寿城。联络好友官沟村张敦秩捐银六百两,张大享捐银四百两,张大聘捐银八百两,牛步庭捐银六百两,赈救灾民无数。
白氏家族历经八百年的繁衍迁徙,现散居于原平定州所属的庙沟、姜家沟、冶西、东沟、左泉、北庄、朝阳堡、东锁簧、大阳泉、小阳泉、石卜咀、辛兴、中庄、上庄、太湖石、燕龛西沟、杨树沟、三郊及昔阳县安平村,河北省井陉县的测鱼、白城等21个村,人口达两万余众。2000年6月,白氏有识之士乘改革开放之东风,以尊祖睦族,承先启后为宗旨,以存史教化为目的,共倡六修《白氏家乘》。他们精诚团结,含辛茹苦,察访考证,历经三载,在2003年秋,《白氏家乘》六修本终于付梓出版。它得出版,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绵不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