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孙氏立姓始祖
孙武仲乙:春秋初期卫国人,约公元前751—前690年,姬姓,本命姬乙,世袭卫国上卿(宰相),食采于戚,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为其邑城遗址;其先为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周公旦既平三监之乱,以殷遗民封母弟康叔封于卫以建宗藩;传之第十世卫武公,佐周平犬戎之乱有功,周平王升卫为公爵;卫武公有子,字曰慧孙,慧孙之孙名乙,以王父之字而为孙氏;约公元前719年姬乙从此为孙乙,继而成为中华孙氏的立姓始祖。戚邑地扼诸夏、戎狄交通要道,孙氏世为同姓宗卿,命系卫国安危,在政治、外交、军师方面屡有杰出表现,行成兵学传统,为后世培育伟大军事家孙武、孙膑奠定坚实的家学渊源。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不仅记载了孙氏起源于戚的事实,同时也记载了孙氏家族的显赫。
《左传》记载孙氏在卫的历史计236年,从卫武公(公元前812年——前758年)的耳开始,到卫献公(前576年——前544年)时的孙蒯结束,孙氏在戚袭居八代,为卫上卿(宰相),掌握着王室的实权。在这二百多年间,卫国三迁其都,历经了十三位国君,孙氏一直处于辅政地位,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孙氏多次代表国君参加各国会盟,到其他国家出访,带领军队作战,和其他国家签订条约等。主要事迹为亲晋、聘鲁、废君、伐齐、守戚等。从孙昭子(炎)、孙庄子(纟乞)、孙良夫(桓子)、孙林父(文子)到孙林父的三个儿子孙蒯、孙嘉、孙襄,在《左传》中共出现75次之多,其中最活跃的是孙林父,在《左传》中出现45次,孙良夫在《左传》中出现17次。春秋时诸侯们在卫国会盟15次,其中7次在戚城举行。孙林父两次代表国君出场,可见孙氏家族的地位之显赫。戚城也俨然成了春秋时期的外交之都,其功能和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日内瓦或纽约的联合国。
根据《春秋左传》、《史记·卫康叔世家》、《元和姓纂》等典籍,可列戚邑孙氏早期世系如下:
戚邑孙氏早期世系图表
卫康叔封——康伯——考伯——嗣伯——?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庄公杨————
|
————
|
惠孙——耳——孙武仲乙——孙庄子级——孙昭子——口——孙桓子良夫——孙文子林父——孙蒯
——孙嘉
——孙襄(伯国)
【孙字释义】:子之子曰孙,本义是子之小者、儿子的儿子,孙字从子从系,系,续也,既子孙相续,有连绵不息之义;综合甲骨文原始造字初衷,孙的含义就是延绵永续(连绵延续)、生息相传。
【得姓始祖】:孙乙(武仲、武仲乙)
【始祖地】:河南省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古戚邑)
【郡望/堂号】:太原、乐安、东莞、吴郡、洛阳、陈留、汲郡/孝友堂、映雪堂、兵法堂、平治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十二位/约1800多万,比例约:1.44%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