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窦姓网 > 窦氏源流 窦氏源流

窦氏繁衍简史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窦姓展区
窦 龙(前1951—?)字仲原,号曰尊曦,夏少康王次子,公元前1936年,少康复兴夏室,龙遂返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他自幼聪颖而善思,深得少康喜爱。少康曾为有仍氏牧正,在有虞氏称窦姓十余载。他见次子龙颇有见地,便赐他以窦姓,封于酆(今长安沣河西),即有扈氏故地,而近于邰(今陕西武功),命他向稷官学习为民造福的本领。龙至成年,少康又命他为牧正,监理雍州政事。

窦龙之酆国,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商之沣水,周之沣京,皆因酆国而得名。龙祖携子窦重巡视桥山。行至北地之伞盖山西麓,龙祖见此地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便命窦重依山掘窦(窑洞),以窦而居。娶当地车氏之女,在此拓荒务农,驯化六畜。公元前1893年,帝杼崩,帝槐即位。重祖在伞盖山西麓(今甘肃省宁县观音庙)植槐纪念,以示忠于夏室,重祖之名亦称窦忠。

禹治天下,分为九州,今之潼关以西俱属雍地。雍州北部之伞盖山南北蔓延200余里,东有黄帝得河图之洛水;西邻黄帝向广成子求道之崆峒山;黄帝与岐伯曾在此著《黄帝内经》,后人称岐伯为医祖;黄帝在伞盖山之东,采铜铸鼎,留下诸多史话,黄帝陵在今之桥山即古之伞盖山南端东部。

窦重尊父之命,在伞盖山驯化六畜。坚持六代,始将山中野猪驯化家养,遂以政绩而为国名,名曰“豳”(音彬)国。约在公元前1750年建国都于定安城(古宁州,今甘肃宁县),窦氏7世祖窦冀为第一代豳国君。

公元前1600年,窦氏11世祖窦子玄为国君时,商汤灭夏,原居于邰(今陕西武功)的周祖后稷之族投奔豳国。

早在尧舜时,周的始祖名弃,尧封他为农师。帝舜说:“弃,老百姓中开始有饥荒了,你作为农官要适时地播种百谷。”弃被封在邰(今陕西武功),称为后稷,另外赐姓为姬。后稷这一族的兴起,正值陶唐、虞、夏的时代,后稷裔孙不窟晚年,商汤灭夏,夏后氏与夏遗臣多被逐往北部大漠,成为后来的游牧部落。不窟属夏农官,亦在被逐之列,因其与窦氏交厚,遂奔豳国,与窦氏同居伞盖山。不窋(音出)去世,儿子鞠继部落首领之位,鞠去世,儿子公刘继位,他与窦氏在伞盖山西地平原(今陇东平原,西峰市温泉乡有公刘殿)农牧并举,百姓富裕,使豳国成为商中叶强盛君国。(注:原诸史多载不窟被夏桀免去农官,不窋怕祸及家族,率部投奔豳国,疑此有误。)。

窦氏与后稷家族共同繁衍于豳国400余年,此间与豳国西部戎狄部落和睦相处。商中叶盘庚帝闻听窦氏兴旺于雍州北地,遂封豳国为豳州,封窦氏23世祖窦伯豳为商农官。伯豳返居沣水,与有虞后裔有崇氏居于沣河两岸,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五谷丰裕。窦氏部落商中后叶逐步南迁至泾水、洛水流域。

窦氏南移后,后稷家族在豳国开始强盛起来。商后期,迁部落于南豳州(今陕西彬县)。前1150年,古公亶父受到了戎狄熏育的攻击,被迫迁都周原岐邑(岐山县),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古公革除戎狄习俗,发展农业,设立五官,将有邰氏部落更名为周国。古公死後被追諡为太王,最小的儿子季历继位。

商王武乙时,窦氏29世祖窦箕继为朝廷农官,他向朝廷推荐季历。商王武乙封季历为西伯侯,并以任姓女子嫁季历,这就是文王的母亲太任。季历成功征伐了今山西一带的诸戎。季历势力日益强大,后被商王文丁所杀,其长子昌继位,即周文王。

商纣王听信崇侯虎谗言,疑文王谋逆,将他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时任窦氏泾水、洛水、沣水部落国君的窦氏30世祖窦雍,把窦氏的泾水、洛水赠与文王,把窦氏驯化家养的豚豕献于商纣王,其味鲜美无比。窦氏与周家族在渭水流域以牧促农,鹿肥豚壮,五谷丰登。偷吃粮食长大的山鹿,与草鹿之味大不相同,纣王食后,精神大振。窦雍遂替文王将洛水、泾水献与纣王。纣王大喜,便遣人放文王回归。相传文王正在演算八卦,尚不知何故放归,狱卒问文王因何不走?文王顺口说:“请陛下撤去炮烙之刑”。纣王闻言准奏,天下诸侯称颂文王仁德。

文王回归,便将国都东迁至沣河西岸,与窦都合为一起,召见四方诸侯,形成兴周灭纣的大本营,首先征伐了与窦一水之隔地谗臣崇侯虎封国。接着征伐了犬戎、密须(今甘肃省灵台县)等国,天下顺周者已至三之二成。

文王临终,嘱咐武王,周之天下,不可忘记窦氏之功。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强大的周朝,立都镐京,封窦周同居的沣邑为沣京,两京相距二十余里;封窦雍子窦氏31世祖窦显为扶沣侯、上大夫;封窦氏始祖窦龙为沣王,武王亲临沣京西十里的窦祖陵祭奠。

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代,黄帝之前为神话时代;大禹之前为传说时代;秦前为半信史时代,后为信史时代。唐林宝《元和姓纂》载:“少康支孙以窦为氏,在周世为大夫”;窦源《扶风传世录》亦载:“扶风乃少康之封地”;唐懿宗时有窦澄之著《扶风窦氏血脉家谱》一卷,金兵入洛阳而失传。部分家族资料中载窦氏夏商繁衍于北豳国(古宁州)之伞盖山。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岛,北豳国位于雍州北部,国都在伞盖山西麓之定安城(载于《辞海》)。东是黄帝得河图之洛水,西是黄帝向广成子求道之崆峒。伞盖山乃黄帝陵桥山之巅顶,其形状如伞、如亭,古称伞盖山,今叫五亭子。南北绵延二百余里,南至泾水,北到肤施(今延安)。岐伯在此着《黄帝内经》,称为医祖。宋欧阳修《宰相世系表》虽有“龙留有仍”,但夏商周三朝窦氏的记载、传说、史迹,俱在秦陇、中原与晋地,而非齐鲁。逄振镐编撰的《山东古国与姓氏》是一部很有权威性的巨著,其中载有:黄帝孙颛顼高阳氏立131国,在山东有姓18,氏24;出于姒姓之氏11家有“斟、斟戈、斟灌、斟鄩、灌、蕈、寻、(月+寻)、鄩、戈”;夏后氏立国58,山东有6国7氏出于姒姓“观、莘、辛、鄫、缯、杞、鲍”。此书对山东夏商周三朝姓氏作了详细论述,有仍氏居于今之济宁,唯独没有窦氏,夏商东夷入侵东部沿海,常与山东古国部落发生战乱。  

少康为纪念其母出窦而复兴夏室,赐龙窦姓,未必“龙留有仍”,“留”意为原地未动。看来欧阳修只知少康生有仍,而不知龙生有虞,不知少康19岁奔有虞这段历史,至复兴夏室,少康已离开有仍20年。有虞氏助少康复兴夏室,说龙留有虞他舅舅家还有几分可能,龙在沣水时,有虞氏、有崇氏曾居沣水之东,商末佞臣崇侯虎即是其族。《元和姓纂》乃大唐姓氏专著,所录史实多来自扶风平陵窦氏碑林,其中“少康支孙以窦为氏”和“在周世为大夫”,与窦氏家族所传先祖传略相符。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虽依据《元和姓纂》编撰窦氏序言,而却隐去了“在周世为大夫”,增加了“龙留有仍”和“鸣犊69世”。其作晚于《元和姓纂》二百余年,且窦鸣犊前窦氏1396年繁衍68代,与夏商周时代人类繁衍规律及窦氏家族记载不符。自窦龙至商末窦氏921年繁衍30代可信度高。故在没有充分的数据证实前,暂以山东宁阳窦族与秦陇所传的扶风窦氏繁衍于伞盖山的资料为依据,并保留商周部分先祖传略,以供后人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