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古今姓氏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所载,段氏来源有二:
其一,“段氏姓姬,郑武公少子共(音恭)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唐书·唐宰相世系表》及《通志·略·以名为氏》)
其二,段干(音甘)木之后(《风俗通》)。
(一),段氏姓姬 ,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1,姬姓由来与周的兴起
人文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改姓为姬。黄帝正妃嫘祖生二男,一为青阳,一为昌意。青阳之孙,名高辛即五帝之一的帝喾。帝喾元妃姜原,在其封地邰(陕西武功西南)生子名弃。弃在儿时游戏以种树、麻、菽(大豆)为最美的事。成人后以发展农业而著名。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 的经验;配合大禹治水,对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夏王朝任命为“后稷”。他是周人开始建立邦国的始祖,人们称他为“周后稷”。他是姬姓的第五代传人。
姬姓下传至二十代武王姬发时,约在公元前一零二七年灭商,同年四月建立周王朝。姬姓所建的周王朝,传至二十九代宣王姬静时,将其同父异母之弟姬友,封于郑(陕西华县、华阴、等地)他就是郑桓公。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戌之乱” 周幽王被杀,郑桓公也蒙于此难。郑人共立公子掘突即位,他就是郑武公。
2,郑武公少子,共(音恭)叔段
郑武公即位先后灭了郐(河南郑州南)和东虢(音国,河南荥阳北)两个小国,取得了十城。他把都城由陕西的“郑”迁至河南,为了与原都城有所区别,取名为“新郑”(河南新郑市)。
公元前七六一年,郑武公取申候女名武姜为夫人。武公十四年(公元前七五七年)武姜生长男,因难产取名为“寤生”(寤:音悟。寤生:产儿脚先下)。为此,武姜很不爱他;武公十七年(公元前七五四年)生少子名段,因顺产很得武姜宠爱。二十七年武公病,武姜欲立年仅十岁的段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都被拒绝。是年武公卒,寤生即位为郑庄公。
庄公九年,把郑国最大的城“京”(河南荥阳)封给其弟段。后来,段加固城郭、积聚粮草、修造武器、充实步兵、车兵、将要偷袭郑国都城,武姜也准备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知他们约定动手的时间,命公子吕率二百乘战车(古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攻打京城。这时京内的百姓起来反段。段逃到鄢(河南鄢陵),庄公攻克鄢,段逃到了共(共国,河南辉县)(《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三字,是由国名、排行、名讳三部分组成。共,是共国,段最后落脚之地;叔,指排行在末的、年少的,这里指段为庄公之弟;段,则是他的名,这就是共叔段的由来。
3,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其”,承上文,指代共叔段。“王父”,指去世的祖父(《尔雅义疏·释亲第四》“父之考为王父”)。共叔段之子名公孙滑。滑为郑武公之孙,故称公孙滑。《左传》记有“郑公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国)”。滑之子为公父定叔,《左传·昭厉之争》中有“十六年,九月… 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回到郑国),曰(郑厉公说):“ 不可使共叔无后(后人)于(在)郑(郑国)”。公父定叔,以其去世的祖父共叔段之名“段”为姓。定叔袭封一世卿(周惠王、郑厉公请命王昭)。公父定叔之公父,为谥号;定叔为其名,定叔便是段氏的首姓者。
(二),段干木之后
“段姓出自段干木之后”,有两种说法:其一,“段干木的后代”(《风俗通》)。其二,“段,京兆郡(西安),系出李氏。老子之子李宗,仕魏(在魏国为官)食邑于段干(封地为段、干)世为段干氏。子孙以段为氏,又为干氏”。(《百家姓》一九八九年,岳麓出版社出版)
1,段干木其人
段干木战国初期魏国人。居住在今山西芮城。少年时家境贫穷,地位低下。游学西河(今陕西大荔县一带,隔黄河与芮城相望),求学于孔子学生卜子夏。与田子方、李悝(音亏)吴起等都生活在魏国。其它人都出将入相,惟独段干木恪守道德情操,清浊分明,不愿为官。
当时,魏国的诸侯,魏文侯正向卜子夏学习《经》、《艺》,以客礼对待段干木。有一次,魏文侯去见他,车到了段干木的门口。段干木反而越墙避开不见。请他为相,他也不肯。与他相见交谈时,魏文侯站立恭听,即使感到有些倦意,也不肯休息。魏文侯每次经过段干木所居里巷门前,必手扶车厢前的横木,躬身致敬。仆人问道∶“国君,您为何向他致敬呢?” 文侯回答说∶“段干木是位贤者,不为利禄而屈服,隐居偏僻小巷,声驰千里之外,我怎能不敬重他呢?!”(《史记·魏世家》)。
魏文侯与段干木是同一时代人,据《史记·六国表年笫三》载“文侯十八年(公元前四三三年),文侯受经艺于卜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轼”。他们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四三三年前后,段干木年龄应为三十岁以上(古有三十而立之说)。早在魏文侯祖父魏桓子时代,已有段规被韩王聘为相的记载。(“魏桓子、赵襄子、韩康子共灭知伯,分其地”。
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则韩必取郑。王从之”。周定王十六年,即公元前五九一年,魏、韩、赵败知伯于晋阳(《中国人名大辞典·段规》)。以上例证,段规早于段干木约一百五十八年左右。可见段姓出自段干木之后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2,段,京兆郡.系出李氏。
“段,系出李世” 之说大有商榷之地。《史记·老子列传》记有“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音侠),假仕于汉孝文帝(刘恒),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刘卬(昂字古写)太傅。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载“西汉前元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置胶西郡(今山东胶河以西),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卬为胶西王”。李宗的八世孙解,为刘卬的太傅(职位仅在太师之下) 。解为李宗的八世孙,按二十五年一代人的生育密度计算(二十五乘八,等于二百),李宗仕魏的年代应在公元前三六四年左右。在公元前四三三年左右,魏国已有段干木其人,早于李宗仕魏约七十年左右。为何弃“李”而姓“段干”呢?早在公元前五九一年已有段规其人,李氏后人是何缘故而改“李”姓段呢?在此八代之中,《史记》没有李宗后人更姓的记载。
总之段姓来源的两种说法,其一:“段氏姓姬,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之说,交待清楚,已成世系。自汉代北地王段卬,至唐穆宗宰相段文昌,共传二十五代约七五零年间,可信性强;其二:“段干木之后” 概念不清,缺乏历史人物列证。“段,出自李姓”之说,更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