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董仁婉——大礼——伯良——全道、溪、全素、澥
据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发言稿,三门峡董振民的《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南北朝时,董仲舒三十一世孙董信道玄孙迁至蔡州。隋唐之交,三十五世孙董九思迁河东虞乡定居。三十七世孙董仁婉永徽壬子皇任梁州博士,从京城徙河中,有儿子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孙子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根据福建连城董炎星、浙江富阳董顺庆提供的谱系推算,董晋应为董仲舒四十一世裔孙。
董晋父伯良(復初公)生子三:晋、申、三。长子晋,字混成,世居河中,生四子:全道、溪、全素、澥。全道、全素皆皇上赐名。全道为殿中监、秘书省著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商州刺史、河北营运粮使,全素为大理评事、太子舍人,澥为太常寺太祝。溪生四子:清然、居中、从直、居敬。次子申,字洛成,吏部侍郎,因官睦州清溪始居海口下市井头,生子三:全福、全秅、全祯。幼子三,从许旌阳真人,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大宋,江边万里,崇祀庙享。
董氏是唐末从山西省虞乡县或做官、或避乱迁居南方的中原世家大族,董晋、董申自然成了南方董氏追奉的先祖。董晋的的孙子董清然、六世孙董合等定居的扩源、流坑都是偏僻的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十分封闭,才得以长期稳定聚居并繁衍播迁。清嘉庆十二年(1805年)仲三公之裔孙太学生董春所撰的《扩源源流考序》,详尽记述了流坑源流与分派几十个县的历史。(但是,对于《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提出的董晋的的孙子董清然、六世孙董合等定居的扩源、流坑。这一看法。有董氏宗亲提出:[董晋的的孙子董清然、六世孙董合等定居的扩源、流坑]这句话尚需商讨,据了解董清然名:申,号:黄山居士。系董晋14世孙,董让裔孙,董连[承重]子。董合是清然曾孙。董合应是17世裔孙。我分析这提出的观点是接近实际的.我仔细查阅,原来是董振民在考察一文,把董晋的大儿子全道所生的四子:清然、居中、从直、居敬中的清然,误认为董让之子董连字承重,连之子申,字清然。把董晋孙子董清然和董让孙子董申,混为一谈了。谢谢宗亲的提醒!)
董申一支后裔,现在居住在安徽南陵。据族人董杰义讲,他们的家谱十分完整地记载了董申及其后人的详细资料。江苏赣榆董氏也是董申后代,只不过他们在很早以前已经与北方的董俊后代联宗。
湖北阳新粮食局董鸣鸿那里有族谱详尽记载了董晋后裔的世系。董晋后裔以谊、谦、让三大祖庭为主线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徵、浙江、福建等省后裔轮廊是清晰的。董晋后裔先后迁居于山西河中,江西德兴、婺源、宜黄、乐安,浙江富阳,安徽泾县、池州、庐陵等地。
董全吉整理 2011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