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和回归不仅仅是一种承诺,它反映着后人对祖先的崇拜.我董氏先祖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全以成体,不可一点也.<<春秋繁露.立元神>>.更进一步阐明了古代人对"天地人"敬仰之情.
对先祖的顶礼膜拜,是中国宗法社会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社会心态,意在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当然,也反映着人们对祖先的传统发扬,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就是这个意识.
查阅诸多史料获悉,我董氏族裔似乎毫无例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回归河东陇西.这种归根认祖的行为,一直延续到近代.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归根意识也逐渐淡薄,以至消失.今天的陇西由于自然环境的改观,那里,我董氏族裔已经少的很少了.纵览陇西,临洮,临夏,定西,天水一带我董氏人口也不过万人.可是在古代的陇西,到处都聚集着一批又一批迁徙来这里的"董家人".
回顾历史长河,在2000多年中,我祖先是如何回归故里的?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我们踏上了寻觅"广川 - 陇西"的迁徙之路...经过几度周折,在太行山东麓,在晋之川道,在古丝绸之路的秦驰(直)道,我们清晰地窥视到先祖们的足履行踪.古广川和从古广川扩散到河间,冀北,正定等地的董氏望郡,距离河东千余里.其间又有太行山横亘于黄土高原之始,先祖们必需沿着太行山八隘口的井陉 - 娘子关进入太原或者沿滏口陉西去长平.因为这两个隘口都设有古驿道,井陉还是秦直道的一部分.进入河东,迁徙者们首先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族裔交流,继而要瞻仰峨眉塬上古老的董国遗址,拜谒后土祠,董永墓,董狐新田故居...流连忘返于这片自己先祖繁衍生息的福地...初春,数百人的西行队伍来到吴王渡口.这里是黄河南行最窄的渡口之一,是魏国大本营与河西领地军事要道.羊皮筏子一趟又一趟的将人们渡过浑浊激荡着的黄河,进入郃阳洽川地区.经过宽广的十里芦荡沼泽,登上了董氏先祖辛有氏的封国辛塬.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辛建立辛国.后周文王曾娶洽川女太一为妃,生周武王.相传,禹母尚汤妃和周文王母是辛国人,人们称四圣母...在辛塬,董氏迁徙者一行祭拜了辛氏先祖与宗亲.之后,沿着汉武帝祭祀后土的秦汉驰道西去长安.长长的行列日行宵宿,到达朝思暮想的长安城阁老门外的董氏官邸 - 董家村.这里,为迎接族裔西迁曾一度留有一部分熟知人文地理的同宗,指导礼乐,晓示路线,联谊亲友,咨询谱牒,补发川资...这些族人大部分是当地府衙致仕家族,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小憇后,又沿着秦直道直奔茂陵皇族村 - 刘家庄(策村).策村位于茂陵边缘,整个村庄被高大的围墙护卫.南门有石碑,上书"三策九计".村里建有宏伟的董氏宗祠,世代供奉先祖董仲舒仙位,悬挂着巨大的董氏族谱牌位...策村东南半里有董仲舒墓(首位墓),沿着董子墓一字摆开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霍光及金日殚等墓...先祖仲舒墓列诸侯之首乃汉武帝的有意选择.董仲舒的"三策"方略对大汉王朝的振兴具有奠基定鼎之功...西行迁徙者的到来,使寂静的策村一下子沸腾了,来自策村,时下村,渭店村,段村,索村等仲舒后裔近万人站在秦直道两旁,热烈迎接来自先祖故土的亲人.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百年盛事.迁徙者将在这里寄住到来年开春,嗣后再汇总策村等数村拟参与西行陇西的族人,共同踏上祀祖归宗之路.滞留在策村的广川族裔们,在策村族长们的带领下拜祀董氏宗祠,祭奠先祖董子墓,到周边董氏村落访贤阅谱...翌年春,已经扩大了的迁徙队伍在庄严隆重的礼乐声中,在欢快热烈的鞭炮声中,踏上了村前直通甘泉宫的直道.然后转向西北永寿,走上了丝绸之路第一站.由于秦驰道修筑在子午岭之巅,迁徙人群必须沿子午岭侧翼转上董志塬,再辗转良塬下平凉走甘谷.在这里,队伍分徙成两路.一路北上狄道(陇西);一支则南下临洮(岷县).完成他们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迁徙活动.在以后漫长岁月里,所有董氏后裔忠诚于这段古邑驰道,缕缕行行地走在太行山 - 峨眉岭 - 辛塬 - 子午岭 - 董志塬 - 陇西...年复一年忠贞不渝地走了几千年.由于种种原因,在迁徙中有的族裔曾将自己的子孙后代撒在了这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那里一棵棵种子...今天当我们抚摸着这具有生命气息地古邑驰道时,怎能不感慨万千,怀念先祖们的丰功伟绩,和他们那种挚着于祖宗地承诺与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