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纵览她四千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炎黄子孙的发生、发育、发展进程。山西古代称“晋”,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史书·晋世家>>记载:晋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周成王之弟“虞”的封国)。建都于唐(翼城西)。又据史载,春秋时晋国曾五都五迁,最后落籍新田(侯马)。晋之地(主要指晋南)森林草木茂密,气候温暖湿润,其生态自然环境是古老的华夏大地任何一方难以比拟的。晋地不但是全国当时最富饶的宝地,而且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查史料获悉,当时晋之地北不过介休,西可跨越黄河,东可达太行山东麓以东。处于这个地区的郡国城邑有翼、沃、襄、稷、绛、夏、闻(喜)、万荣、运、临、蒲等…这些郡国城邑,经济繁荣,人才辈出。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为人们演绎一段段古老而深邃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董族就是在这个得天独厚地人文宝地发生发展,从这里走向祖国各地。
根据史料分析,董仲舒先祖系晋赵重臣,世居晋之汾阴古封邑。其祖宗渊源可汇集如下:
1、(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建立夏王朝,其子启继位后封世子于辛国(陕西合阳东南)。辛氏世代为史官。商末“三仁人”辛甲(辛尹.辛公甲)为原殷臣,曾事纣王。谏言七十五,纣不听。闻周文王昌贤乃归之。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长子(山西上党)。成为周朝开国太史。其后裔辛鈃(计然)字文子,越国重臣,范蠡之师,曾协助越王勾践复国,打败吴国。辛甲裔孙辛有继承周朝太史。周平王东迁时在位。他派遣他的儿子辛董去晋国任首届太史,辛董到位后易辛为董,从此以后晋之董正式列入史书(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对晋国副史籍谈说:“叔氏你忘记了?叔氏先祖唐叔(虞),是成王的同母弟弟。他难道没有封赏吗?…以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的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直到辛有的二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才有了姓董的史官。你是司典后代,为啥忘了这些呢?--”(见左传鲁昭公十五年周景王诘晋不献彝鼎)。公元前651年,辛有六世裔孙董狐(史书偶称辛狐史狐)在翼城良狐村诞生。董狐在世七十六年,在太史位凡五十年。晋灵公十四年,他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成就一代良史。狐公元前575年逝世。董狐就职时官邸在新田,他的后裔分居于董氏两个封国和两个封村(秦代前,河东有两个董氏封国。一个是历史久远的董泽湖地区(名董泊)。它位于闻喜县方东镇与礼元乡之间的广阔湖泊地带,是董父豢养汾河鳄之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帝赐之姓曰董…是豢龙氏的家乡与根据地。<<地理志>>记载:董泽湖南有苍底村,存有董父庙遗址;湖西有营里村 --原名豢龙村…这个封国周边有多大?有多少董氏后裔?实乃探讨研究的新课题。董氏另一个封国在汾阴(万荣)。<<左传>>说:晋襄公七年,晋蒐于夷。因太傅阳处父干预而改于董。夷与董皆为河东地名,蒐之夷为军事演习,是赵宣子政变的一个前奏曲…文中提到的董,就是董封国 --现在的荣河镇一带。万荣是董族族裔发生发展渊源。直到现在,万荣、临猗、运城、夏县、闻喜、曲沃…仍然生息着数以十万之众的董族后裔。其中有许多族裔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跋山涉水,千难万险重返万荣的。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培养着董族子孙后代德隆望尊…董族采邑十分广泛。从陇西望郡到河西河东,从燕之涿州到河间石邑,从古黄陵翟地到古辛国郃阳…古老的封邑均发生在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晋赵(国)相对应的历史背景下,从而印证着董氏一族忠于晋赵社稷的世袭传统…
2、董狐长子董明从父亲就职地新田(侯马)迁居汾阴。后受越国诚邀赴越国任职迁徙歙州,铜陵。董明生二子,长子董宜次子董像。董像受嘱回迁函谷关为弘农国史官。三世董像生董捷董持,董持受命徙洛阳履职。董狐六世孙董良徙越地清溪(现淳安)任史官,董良之次子董京生七世董费徙圃山(镇江)。约公元前275年董狐十世孙董圣生三子 : 董宁、董康、董泰。他们分别分徙长安、关中、开封履职为官…董狐次子谱系断代失传严重,从断谱残系中可理出如下概要:董狐五世孙董安于,又名阙于。为赵简子鞅家臣,理晋阳宫。公元前517年任石邑(石家庄)郡守,公元前497年任赵国太史。晋定公十五年筑太原城。董安于之子董景仲为赵简子无恤臣,于公元前457年迁徙邯郸…
公元前229年秦国兵分两路,开始了灭赵战争。赵幽缪王自毁长城,次年八月王翦攻陷邯郸,俘获赵王。公元前222年,秦军王贲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灭亡。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刘邦,他们在取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已取得的胜利成果,毫无例外的颁发了一系列诏令。其中包括对旧贵族勋臣官僚的赏赐恩抚政策。并对旧六国强族豪杰多次进行迁徙。骄横者集中于关中管制,贤良者敕封郡国发展经济稳定局势。
董氏一族被秦汉两代朝廷誉为“族富贵显,忠贞贤良,堪为绅士官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董狐次子十世孙董昭,十一世孙董欣奉遣王剪(儿子王贲)灭赵遣耕于阳城。后又履职宦游至广川。狐十二世孙董士通生董顺(仁),董顺生董仲舒。斯时广川聚集了董氏家族四代人口,仲舒为董狐十四世孙。
3、董狐十代孙董圣三子(康泰宁)分徙长安关中开封时间,约在董狐后250 - 300年(25 - 30 年/代)。相当于575年以后300年,即275年。这一年代稍后些时候,有两个董狐后裔名人“董翳”。“董渫”。董翳原为秦将,降楚后被霸王项羽封为翟王(古黄陵县秦汉时为翟道县),都城在高奴(延安延河县)。董翳曾参与“三秦分割”,“楚汉战争”,最后归降刘邦为将。其子孙后代除留居延河部分族裔外,全部迁徙陇西郡。与“辛有董氏”留居陇西者汇合,成为董氏望郡与繁衍基地。董翳卒于任上,其陵墓在今陕西省韩城市。“成敬侯董渫,初起以舍人从击秦,为都尉入汉,定三秦出关,以将军定诸侯比厌次侯,六年正月丙午封七年薨。孝惠元年廪侯赤嗣,四十四年有罪,免。孝景中五年,赤复封。八年薨。建元四年共侯罢军嗣,五年薨。元光三年侯朝嗣,元狩三年坐为济南太守,与成阳王女通。耐为鬼薪。元康四年,渫玄孙平陵公乘诎复家。”这是<<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中的记载。董渫,山东单县人,跟随吕雉兄弟吕泽参与楚汉战争。董渫先祖为董狐十世孙董儒分徙到开封的子孙董泰的后裔。其中董赤曾为内史,掌管京畿地区军政大权。为前将军,军中高级将领,位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董渫封邑在其家乡泰山郡。西汉还有一个高昌侯董忠,据汉<<建元以来诸侯年表>>记载:“董忠,父故颖川阳翟人。以习书诣长安。忠有才力。能射骑。用短兵。给事期门”。<<汉书·功臣表>>记载:“高昌侯董忠,以期门受张章言霍禹谋反,告左曹杨恽。侯。再坐法。削户千一百,定七十九户。始封地节四年,十九年薨。元初二年,炀侯董宏嗣。建平元年,坐佞邪免。二年,复封故国。三年薨。孙。元寿元年,侯武嗣。二年,坐父宏前佞邪免。曾孙,建武二年,侯永绍封”。这位董永先祖,宣帝时期的高昌侯董忠,乃董狐十世孙董圣的后裔(董圣也是董仲舒五世祖)。公元前275年祖系分流,董忠先祖迁徙至颖川阳翟(登封,禹州一带)。董仲舒先祖迁徙至广川。他们的祖籍均为晋之河东地也。(董仲舒后裔也有一个董忠,即西汉末大司马董忠(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