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诸姓
类 别: 中国历史姓氏
来 源: 以姓为氏
历史名人: 诸燮
基本介绍
诸[诸,读音作zhū(ㄓㄨ)]
姓氏源流编辑
诸(Zhū)姓源出有:
源出一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诸邑(今山东诸城),鲁国的一个大夫就在这里生活,他的族人采食于此。他的后代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二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诸稽郢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根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诸氏出自姒姓,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诸稽郢的后裔。诸稽郢,亦称柘稽,是著名的春秋时期越国五大夫之一,以善辩和擅长外交著称。
在诸稽郢的后裔子孙中,多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三
源于驺氏,出自西汉时期越王的后裔无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无诸,驺氏,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朝初期,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第十三世孙,为汉朝闽越王。源出还是姒姓。据史籍《榕城考古录》记载,无诸死后葬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一座小山丘上,俗呼王墓山。另据民国时期所著《闽侯县志》中记载,闽人为怀念无诸,在越王台建闽越王庙,史称大庙山,无诸墓就在南台嘉崇里闽越祖庙后的山丘上,世代祭祀无诸。
汉朝以后,无诸的后裔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四
源于变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后周贵族诸葛十朋,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政权有个贵族叫诸葛十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之后,诸葛十朋不愿别人再打听到他,就改姓名叫诸十朋,携族隐居在会稽山中。
在诸十朋的后裔子孙中,皆改复姓诸葛氏为单姓诸氏,成为诸氏家族的又一个来源,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五
源于变姓,出自明朝时期侍卫统领宠,属于字讹为氏。氏,是十分罕见稀少的姓氏之一,为古蜀国濮族部落称谓,秦末汉初时期分播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一带,时称六麻蛮族,后汉化成姓氏。在典籍《正字通》中记载:“六麻有诸姓。按,本作𧨿,讹作诸。𧨿,本作上声,音查。六书不载𧨿字,今亦罕此姓,存备考正。”明朝万历年间,京师有四川籍的侍卫将领叫𧨿宠,唱名时呼“诸宠“,无人应答,唱輺独留。上官奇怪,问是何姓,𧨿宠回答:“𧨿如诈字上声,字从工从白。”就是读音作zhǎ(ㄗㄚˇ)。
后来,氏族人中就有人干脆就以讹为正,改称诸氏,免得识别起来麻烦,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编辑
诸稽郢、驺无诸。
中国姓氏来源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的姓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姜、姚等。
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秦、楚、韩、魏、赵等,皆成为今天的常见姓。
3、以邑为氏。邑为采邑,是帝王以及各个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临漳县西),岔生后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经不复存在。
4、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5、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的姓有裴、陆、欧阳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蔗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之公子充石,字皇父,起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根据调查,李、王、张位列前三名
根据调查,李、王、张位列前三名
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姓氏也出自于别的姓氏。就那我们中国最大的姓氏——张姓来说吧。张姓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姓氏,最新的统计,世界上有一亿多人姓张,据资料说,张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主祀孤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张姓也自此流传至今,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姓。
世界各国“三大姓”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d;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大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大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大姓是:徐、朱、林、马、孙、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
第三大的十个大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
迁徙分布编辑
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八十六位门阀。
今江苏省的常州市、无锡市、江阴县、苏州市、昆山市、南京市,浙江省的绍兴市、杭州市、嘉兴市、余杭市、湖州市,安徽省的蚌埠市,广东省的河源市,江西省的吉安市,湖北省的松滋市等地,均有诸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编辑
诸 燮
字子相,明代余姚人,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关,忠贞为国。精理学,一洗陈言。
诸御己
春秋时楚国之耕者。庄王筑屋台,垒土千重,大臣因谏而死者七十二人。御己弃耕入谏,楚王遂解层台而罢民役。楚人歌之曰:“薪乎莱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莱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此处将复姓诸御氏并入单姓诸氏。
诸稽郢
据《史记》作柘稽,春秋时越国五大夫之一,善言辞。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吴王夫差为报先王阖闾槜李兵败之仇,倾兵伐越。勾践率师迎战夫椒,大败,困守会稽山上,大夫文种献乞和之策。勾践遂派诸稽郢去吴营谈判求和。行成于吴而返。《国语·越语》有载。
诸福坤
清光绪年间人,字元简,号杏庐,周庄镇杏村人。其父诸文渊,擅长书画。精通医药。诸福坤早年博览勤学,曾考入京师国子监,为增贡生。与元和知县李超琼、湖南巡抚吴大澄等人积极赞同陶煦的减租变革思想。后归田园居,以利乡济闾之事为己任。并将“荒江老屋”取名为“杏庐”绝迹城市,专心著作。“人瘦不食肉,医穷只著书”。元和县令李超琼闻其人品质高尚,认为近十年来所少见。诸福坤博学善文,为众推崇,所造就后生以文行名者尤多。柳亚子之父柳念曾、叔父柳慕曾都是当年诸福坤门下的弟子。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去病15岁时从同里镇来周庄,从诸福坤学习5年,遂成一代巨匠。诸福坤著有《杳庐文钞》6册。后由柳亚子出资刊印。
郡望堂号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浙江余姚诸氏宗谱四卷,(清)诸如绶纂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伦叙堂传抄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诸葛氏重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诸葛铎总理,诸葛浩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九龙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诸葛小月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姚姚江诸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诸昌龄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琅琊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祝谏重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
浙江兰溪诸葛简史,(民国)诸葛政清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姚北诸氏宗谱,(民国)诸启鳖纂修,民国年间敬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州诸氏宗谱十六卷,(清)诸暄宝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3]
字辈排行
浙江余姚诸氏字辈:“彦和腾谔缓哀大士允长何廷兆克以嘉忠孝永”。
诸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民瞻清介;
叔义端诚。
——李文郑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余姚人诸观,字民瞻,成化年间进士,历官数郡,清廉耿介。他曾说:“贪官污吏,就像是不贞洁的女子,一有污点,还怎么见人!”下联典指明代吴人诸质,字叔义,洪武初年由举人官翰林院编修,不久,便辞官回乡。为人端庄诚信,平时小心谨慎,惟恐因知识不足而出差错;但与人辩论是非曲直的时候,则侃侃而谈,又非常固执,人们大多都信服他。
罢筑谏主;
奉使行成。
——佚名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楚国老农诸御己入谏楚王,使罢筑层台而免民役。下联典指越·勾践派诸稽郢行成(求和)于吴,后吴为越所灭。
忠贞世国;
理学传家。
——佚名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诸燮事典。
五言通用联
一梅惊梁主;
九鼎耀钱塘。
——佚名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越国大夫诸发,奉使于梁,执一枝梅以遗梁王。梁王披衣见发。下联典指清代名士诸九鼎,字骏男,钱塘人。有《清乐集》等。
橘苑留雅韵;
杏庐有奇香。
——佚名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诸匡鼎,字虎男,钱塘人。有《橘苑诗钞》。下联典指清代名士诸福坤,字元简,长洲人。有《杏庐文钞》。
六言通用联
宴夺琼林之首;
名题金榜之先。
——佚名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状元诸大缓荣登榜首。
弘道治绩称最;
大缓芳名列先。
——佚名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滑县令诸弘道,课农兴学,治绩一时称最。指明代状元诸大缓事典。
七言通用联
兄让王位传佳话;
女雪父冤播美名。
——佚名撰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名人诸樊,名遏,父王寿梦卒,诸樊立,已除丧,让王位于弟季札。下联典指明代孝女诸娥,浙江山阴人。父士吉,洪武初为粮长,被诬沦死,二子亦罹罪。娥年八岁,与舅走京师诉冤。里人哀之,卒后肖像配曹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