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支姓网 > 支氏源流 支氏源流

支殊达理论支氏渊源002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支姓展区
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河西文化—敦煌学的摇篮》一书中,关于月氏人有以下的论述:“东灰山人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及夏代前期叫‘东灰山人’;夏代后是商代,商代叫‘四坝人’;商后是西周, 西周叫‘禺知’;西周后是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春秋时叫‘禺氏’(或虞氏),战国时叫‘月氏’。战国后,是统一的秦国,秦时仍称‘月氏’。” 月氏人的畜牧业很发达,善于养羊和养马,郭璞注《山海经》云:“月氏国有大尾羊,如驴。”《太平御赐览》载:“月氏国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寻生如故。”在康泰的《外国传》记载:“外国有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他们还驯养野马、野驴,而且能使之杂交,产生出“奇畜”—驴骡子、马骡子。

  

     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河西首置酒泉郡,郡治角乐得县。《甘州府志》在其张掖县古迹部分中有条目“角乐得古城”,《汉书》:“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陇西,涉钧耆,济居延,遂征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角乐得。而之前强盛一时的月氏人,被匈奴冒顿单于父子一再追击,国王被杀,头盖骨被人拿去当酒器,匈奴统治河西达55年之久,之后,月氏人辗转迁徙,往西迁徙的称大月氏,未迁而入当地南山即祁连山的,称为小月氏。小月氏族人就聚居于河西酒泉郡,角乐得县,就是现今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城区西北12.5公里处的明永乡一带。在这一时期,(公元前115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两次进军河西,彻底击败河西匈奴。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河西四郡,张掖郡治角乐得,由此,成了汉王朝在河西走廊中部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随之,汉朝移民又进行了一场空前浩大的大规模的开发,远远超出了这里生态资源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随之遭到破坏。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河西各郡地域大调整,酒泉郡治由角乐得移驻今肃州区的福禄县,张掖郡治由今凉州区张义堡移驻今甘州区的角乐得县。

    到了东汉晚期,张掖郡治角乐得受沙浪的袭击,逐渐沦为荒漠区和墓葬区,第二次被人类遗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角乐得在战乱中逐渐荒芜,以致于被废弃,由原县治之地降为城防之所,为求兵防巩固、屯粮安全,西晋前后在其城南处另行筑城,即今黑水国遗址南城。

    经400年的自然恢复,黑水国又一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隋朝将角乐得城改为粮仓,叫巩囤亭。有学者研究认为,在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张掖郡时携僧带尼,路过州县均巡视寺院、赐资修缮。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又来了一批月支人,也是主要从事于佛教,而且引进了民乐乐器效忠东汉王朝,据传后来流传于唐朝的乐府名曲,《阳关三叠》,就是按月支人的思乡之曲《渭城曲》改编的。之后,这些月支人通过丝绸之路引商交往,后有留居于中原者,各有别姓。

  

         支殊达理推理:上图资料显示说明,月氏国的小月氏国族人汉唐时期渐渐聚拢在河西走廊一带,合聚于凉州区域,取决于当时的丝绸之路和汉唐的开明。

  

       而小月氏国族人的优秀之士则以迁居长安及洛阳为荣,支漠家族可见一斑,上图显示安史之乱之前(755年至763年)长安城胡化之风极盛,当然胡化也代表我们支氏代表小月氏族了,所以脉络应该相当清晰。而安史之乱时西域各国对唐王朝有协助之功,虽然 安史均为胡人,但不影响我们支氏一脉帮助唐朝,以至于到公元8世纪支漠家族依然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