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右边的“戈”代表兵器,为兵主战神的象征,左边是由田地和供奉组成。从形声意上讲,它好似“处在军阵般整齐划一的公私田亩包围之中的共田”;从引申意上讲,又好似古代君主,对“粮”和“兵”的方略。
戴氏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朝气的中国姓氏,自古起源于河南境内,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流淌了2800多年,是一支血缘非常独立而完整的姓氏。如今,在世界各地的戴姓都能找出自己的源流,各地族谱都详细记录了戴姓在各个年代走向及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中国戴氏人口已达到468万左右,姓氏排列第54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39%。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北、四川三个省份,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贵州、安徽、浙江、湖南,这四省又集中了28%,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等省的聚居区域。
戴氏祖源根系商丘
戴氏寻宗溯源,要从黄帝轩辕氏说起。黄帝本姓公孙,其家族早期在陕西姬水流域繁衍,故又以姬为姓。黄帝第五世孙名契是夏商部落的始祖,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以子姓。子契后代传至十四世孙天乙(商汤王)灭夏而建立商朝。商汤王十七世孙受德(纣王)无道被周武王所灭。周朝为巩固其帝位,将“徐州泅滨西”及“豫州孟渚之野”等商朝旧部周围之地封给德高望重的纣王同父异母长兄微子启,建都河南商丘,爵位为公,国号为宋。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戴公(公元前824-766年)名撝,他爱民好治,深受万民拥戴,周宣王赐谥曰戴,史称戴公,因是宋国国君,又称宋戴公。其后裔以谥为姓。自此,中华大地开始有戴姓,戴氏家族尊宋戴公为得姓始祖。戴公在位三十四年。相传在他即位的第一次朝仪上就对王室实行四项改革:第一、废除公田、籍田,田赋由十分之一减少至十二分之一;第二、王室停止酿酒,已酿好的酒全部封存留作祭祀或招待外国宾客之用;第三、国家除宴请外国宾客外,所有筵席停止用酒;第四、王室餐减少菜肴数量,他自己以身作责,停止饮酒,每餐只有两菜。
古时豫东自然灾害频繁,戴公在灾年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组织抢救受伤民众,修建房屋,并祭告天地,一切罪过都由自己承担。全国臣民在他率领之下,渡过数个灾年,受到举国上下一致赞扬。由于戴公仁义爱民、谦逊忍让、睦邻友好,执政期间从未和他国发生争端。为了克服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还亲自研究扩大生产的办法。几年后,宋国用上了新式农具,还建立了新式农具生产区,从此宋国逐渐发展壮大,日益强盛,在列强中占有一席之地。戴公去世时,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都城。陵墓周围到处是长跪不起的人群,他们当中,有些来自宋国各地,也有些来自邻国受过戴公恩惠的灾民。
除此之外,在戴氏的源流中,还有一支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一说在今河南兰考)隐公千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为宋国所灭),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
戴氏族群迁徙之路
戴氏在先秦时期,主要在发源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朝,开始迁居豫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两汉时期,戴氏由发源地扩展到了河南正阳、河北成安、江苏沛县、山东宁阳、会稽上虞等地。始于西汉末年的门阀制度经东汉初步发展,至魏晋南北朝而登峰造极。曹魏初年建立的“九品中正制”为望姓大族专政打开了通道。戴氏的发展轨迹也是一样,其子孙长期居于谯郡、广陵、清河三地,逐渐成为当地的望姓大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戴氏历史的活跃期。这一时期的戴氏名人有:官至晋骠骑将军的戴渊,官至晋尚书仆射的戴邈,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戴逵以及他的两个画家儿子戴勃、戴颙,以道术占卜而闻名的戴洋,南齐征虏将军、高平太守戴僧静。这时期戴氏的播迁,已延伸到安徽的亳州和当涂县、湖北的鄂城、江苏扬州、浙江嵊县等地。 唐朝初期,戴氏开始入闽。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郭、王审知“三王”率领光、寿二州兵勇5000余人,由固始入闽。随“三王”入闽的将士中就有戴氏。从明、清两朝至近代社会,戴氏子孙走向中国更加广阔的天地。特别是清朝,戴氏子孙飘洋过海,迁居到台湾。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到台湾屏东,其后又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朝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到台湾。目前,戴氏作为台湾的一个大姓,位居第52位,其子孙遍及台湾的每一个区县。
此后,许多戴氏子孙又从台湾迁居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秘鲁等地。
戴氏古村文化遗存
在历史无数次、规模不等的迁徙中,祖先们都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文化遗产。戴氏先人也是如此,他们由中原走向中国,除了融入当地民族风俗之外,还融合了中原独有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戴氏族群在南方居住的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中原古朴民风,建筑风格及生活方式保留着历史习惯,是至今难以搜寻的原生态自然村落。
之一:浙江温州永嘉县楠溪口村的戴氏古村,位于楠溪江上游,山水清幽,风景绮丽。北宋仁宗皇佑年间,戴氏天旭公随其祖先自闽迁居到温州,以后天旭公又由温州徙仙居蟠滩转徙永嘉县合溪,成为合溪戴氏第一世始祖。
传至第五世戴龟年,他以募资造战舰抗金有功著,拜承信郎以年老未就。宋高宗敕书《乐寿堂》匾额以赠,其子戴蒙登宋绍熙庚戍科进士,孙戴侗、戴仔皆登进士第,与进士戴述、戴溪、戴栩等房亲,合称为一门四世六进士。诸公文章渊博,著作辉煌,并有溪山小“邹鲁”之美称。
溪口村戴氏古村的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保留有戴氏大宗、戴蒙进士坟、戴蒙书院、溪门、石板、玉街、荷花池、李氏三退屋及小山堂书院、古民居等建筑60余座。
之二:福建漳州洪坑村的戴氏古村,自然环境十分幽美,绿色的蕉林环绕着村子,一色的红瓦顶,是典型的闽南古民居。据族谱记载,戴氏先人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戴君胄的孙子戴永明先迁至天宝墨溪村,戴永明的后裔戴从宣又于明初迁至鸿湖(洪坑)开基立业,并在洪武年间(1375到1379年)建祖祠“世泽堂”。当时明末清初正处于商品经济萌芽时期,戴氏后裔在当地经营粮、布生意,开设当铺,富甲一方。洪坑村戴氏古村主体建筑是一字排开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令人称奇的是村庄内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都有小路相通,纵横交错有如迷宫。据有关专家称,洪坑戴氏古村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布局之独特,实属罕见,它的发现,对研究闽南古代民居建筑有重要意义。
之三:广东潮州凤凰村的戴氏古村,周边有青山、绿水、古宅、老榕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美妙的“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古村图。凤凰村是一个以戴姓为主的自然村,现有人口970多人。戴氏始祖是明代自江西迁入到广东潮州的,从家谱了解,戴氏家族中举人和秀才的人数在归湖镇是最多的,逐渐成为当地之望族,在潮汕地区有较大影响。 凤凰村戴氏古村在婚姻、家庭、宗教礼仪等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现存有凤凰溪渡口、福灵古庙、戴氏祖厅、戴氏宗祠、宝书楼等历史遗迹。
另外,这一古村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引起海内外关注,主要源自美国社会学家葛学溥(Daniel HarrisionKulpⅡ)当时出版的《华南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社会学》一书。该书比较详细记录了古村族群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以后被诸多中西方学者所引用。
海内外戴氏三陵台祭祖
河南商丘作为戴氏的发源地,戴氏始祖的祖陵——三陵台(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陵墓至今保存完好。1990年代中后期,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柘城、虞城、睢阳区等地黄河冲积的泥沙之下,找到了雄霸中原800多年的周代宋国故城遗址。作为宋国故城遗址中一个亮点,三陵台也得到了确认,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从戴公往前追溯,公元前1039年,商纣王胞兄微子启封宋,启传弟微仲衍,戴公即为微仲衍的后代。戴公之后裔,至今已分化出戴、宋、牛、武、宣、萧、钟、穆、边、庄、皇甫等80姓,其中单姓57个,复姓23个。所以说,三陵台不仅是戴公后裔们祭祖圣地,也是许许多多人们的寻根之处。
近年来,海内外戴氏宗亲纷纷来到商丘三陵台寻根祭祖,以表达游子思乡的殷殷情怀。2001年9月,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戴氏宗亲代表团到商丘寻根,80多位戴氏宗亲到三陵台祭祖。
2007年10月,世界戴氏宗亲总会在三陵台举行了丁亥年重阳公祭初祖典礼,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戴庆元、咨询顾问戴方、秘书长戴平宜,及来自新加坡、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戴氏宗亲寻根祭祖,缅怀先人。
2008年11月,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七次恳亲联谊会在商丘举行,来自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爱尔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戴氏宗亲拜谒三陵台戴公墓。
2010年8月,爱尔兰华协会副会长戴国良带领家人到三陵台寻根祭祖,缅怀先人。他说:“我来这里的目的是寻根,带着小孩来这里看看自己的戴氏发源地很有意义,中国人要寻根问祖。”许多寻根游子们表示,身处故土,处处感受到作为游子回归故土的喜悦和兴奋,处处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