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因北方少数民族南侵,迫使中原汉族人民大南移,这对民族融合和氏族的流变,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甄姓氏族的播迁,大抵也是随着几次中原人口南迁大潮,从北方流向东南、华南、西南等地区。据统计资料显示,现代中国甄姓人口不多,但播迁散居面很广。 1988 年 3 月,沛县、鱼台县甄姓合修祖谱,范围竟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二十五县二百余村乡。此外,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以及东北、西北地区均有甄姓人居住。然而,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据明代宗景泰二年( 1451)及明万历庚辰年( 1580 )的广东《甄氏祖谱》记载,并对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证: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仕途的无极甄族人,随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大将来真之聘,到湖北襄阳做官,定居宜城。济翁后裔甄延宣,南宋高宗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州,定居安庆。延宣翁孙甄善庆,南宋光宗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去世,长子景福携眷扶父灵柩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便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移。第一次,南宋度宗咸淳九年( 1273 ),因“怀王失妃”,沿乡搜捕,珠玑人纷纷避祸南迁。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孙素善、仕达、举家从南雄珠玑里沙水村迁往冈州(新会)大岳甄村。第二次,南宋祥兴二年( 1279 ),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尽,南宋覆亡。冈州人四处逃避兵祸,其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谢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德行都(今年开新昌地区)。此后,甄舜河家族在此落籍生根,逐渐衍成遍布岭南及海外的宏大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