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坝戴氏支谱》是寿州戴氏自明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之后的历史。在此之前的情况支谱未详述,但给出了4个极其重要的线索:
1:“吾族戴,发源谯国,布散中原”
2.而溯其源流…则皆宋微子之后,戴公之裔也。
3.历世相传,族有三望,谈经注礼,不乏伟人。
4.明代洪武三年,太祖徙皖南之民于皖北,吾始祖存立、存勋两公,兄弟二人,由徽州调迁蓼城,相传数世,谱牒犹存。”由这四条线索出发,遍查古籍、古谱,便可从浩如烟海的六千亿中华先人中找出戴氏起源发展的脉络。
这四条线索给了我们七个非常明确而稳固的历史支撑点:
1.宋微子;
2.宋戴公;
3.谯国郡;
4.戴德、戴圣注礼;
5.戴凭谈经;
6.徽州戴氏;
7.霍邱戴氏。
从黄帝到元未明初四千七百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有了这七个明确的支点,犹如在茫茫大海中七个航标,指引我们追寻祖先的足迹。
我(我们)是怎么一回事?我(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哪里去?这是每一个人常有的扪心自问。夏曾佑说:“万国人之性情,即其祖宗所经历之事之见效”、“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即无以证前途之险夷”。人类是一个无穷的时空链条,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环,上一环是父母,下一环是子女。我们的肉体、精神、性格、社会关系、生活环境、政治经济地位等等都来自干父母,又将传给子女。历史是一个永未间断的因果系列,我(我们)现在的命运,必须深入到祖先的经历中去寻找基因和种子。
为此,笔者到山东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黄山学院图书馆抄录古籍,遍及《山海经》、《竹书纪年》;二十四史以及《世说新语》等野史;到江西婺源县、安徽休宁县、太平县、寿县寻根,拜读歙县、休宁、婺源、绩溪、旌德及浙江吴兴、江苏句容等地古谱;还有Intnet之助,历时两年,终成此编。依记载,戴氏是一个具有辉煌历史的古老家族,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子姓皇族,子姓后來分支为几十个姓氏,戴氏仅为其中之一,此为戴氏探源也。及公元前799年宋戴公降,戴氏出,则由王族而平民,其间王候将相、圣贤明星、忠臣义士、文坛巨匠络绎不绝,人或读其书而相见恨晚,或观其画而击节叹惋,或阅其事热血贲张,或谒其陵而泪下潸然,此为戴氏三千年也。所集之资料,今略加排序,打印成册,以征之于亲族耆老,及编撰委员诸君,审阅增刪,实为资料汇集,非为最终定稿。其中或有错讹,则笔者当为改正。
《休宁崇祯谱·后序一》曰:“兢兢然以史法立谱法,益其慎哉”,笔者力求遵照这个原则。但以后人写祖先,毕竟不能与历史学家写历史书全同。历史学家秉笔直书,可以言恶言善、任意褒贬;本书为家谱,立场不同,只可略恶扬善。扬,不是夸大、编造,而是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故对各地颂扬祖德的民间传说,凡有夸张之嫌、年代不符者,以及古籍虽然有载,但证据不足、学界争议者,一慨弃之不录。又有些口传史料,时、地、事皆言之凿凿,合情合理,则虽无佐证亦可采信,因对象皆为同姓亲族,非作考据论文。观者若以为非,而笔者先以致歉。
写史也就是与古人对话,探求祖先们一代一代的心路历程。古人或许有错,但他们最大的正确就是养育后代,使得大千世界有了我们。祖先或曾为恶,但他们最大的善就是希望后人活得更好,让你我空手而来便能生存。祖先或许贫穷,但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辛勤劳作。祖先或许富有,但却从来没有带走过一样东西。祖先的血液在我们的心脏里流动,祖先的基因在我们的细胞里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永恒。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一刹那间,或许先人们也在注视着我们,并聆听着我们的心声吧?阿弥陀佛!
公元2007年12月17日戴氏102世孙兴昌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