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卓姓网 > 卓氏源流 卓氏源流

闽台两岸卓氏同源同根 南安彰化卓姓同宗同祖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卓姓展区
闽台两岸卓氏同源同根

南安彰化卓姓同宗同祖

    

卓安邦

     卓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出自芈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之裔卓滑为立姓始祖;后裔卓俨公任西河郡守,是卓氏立郡始祖;卓俨公之孙卓茂公,东汉初官居太傅,得封褒德侯,是卓氏的人文始祖。诸多卓姓的郡望(堂号)为“西河堂”、“西河衍派”、“褒德堂”、“褒德传芳”,卓姓诸多宗祠镌刻有“东汉开基基永固,西河衍派派长流”的楹联,即由此而来。这些标识、符号,超越了历史时空,记载着卓氏两千多年的血脉传承,大陆与台湾共同的郡望、堂号,清晰地标识着卓氏的根源所在,血缘关系,见证了闽台卓氏同源同根的同胞亲情。

     西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卓茂公裔孙卓宏公授任晋安郡守,督守福地,政绩斐然,退职后在现福州文儒坊闽山巷置地建房,颐养天年,为福建卓氏最早的祖居。卓宏公为中原卓姓南迁创业的入闽始祖。

     卓宏公十六世孙卓隐之公,为莆田卓姓开基祖,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任莆田县令,后裔枝繁叶茂,瓜瓞绵绵,遍布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乃至东南亚等海外各地。

     卓隐之公七世孙卓佑之公,字长吉,侯官县人,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戍进士,官推官,后封户部仕郎。平生正直精爽过人,自谓死当为神。及卒,果著灵异乡人,里人在其所立庙祀之,号应公大夫,后人奉祀为闽山庙神。闽山庙即福州三坊七巷里的“闽山卓公祠”。宋高宗景炎年间,被敕封广利侯。宋理宗,敕赐二道,端平二年,敕福州灵应庙广利侯,特封广利威显侯。明追封镇闽王。明王应山闽山祠避暑诗曰:“选胜为三伏,言过里社中。山寒泉有白,林密日无红。我辈能歌雪,神君数借风。虽非河朔饮,不放酒杯空”。

     卓隐之公十五世孙卓得庆公,字善夫,号乐山,生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3月12日),莆田人,宋理宗壬辰科(1232年)进士(比文天祥早八科),知德兴县,有治绩,历官秘书郎、著作郎、兵部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因忤逆当时奸臣贾似道,被贬出牧漳州。宋端宗景炎二年,特旨授右文殿修撰、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1279年元兵逼进兴化城,得庆公并两子被执死于难,为南宋尽忠,嗣后名人黄仲元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忠孝父子”。流传于世。

     得庆公幸存后裔,有的迁居福建宁化后转徙广东惠州海丰县开基衍传。

     卓隐之公裔孙卓晚春,明嘉靖年间莆田一大奇人。出生在醴泉里柳营村一贫穷人家,三岁丧母,七岁丧父,是一个苦命的孤儿。好心肠的姑母将他带到北高南渚林扶养。晚春自小聪明伶俐、智力超常,无师自通,能吟诗作对,善草书,神于算法,预言极灵验,人称“卓小仙”,民间传说他后至杭州净慈寺得道成仙。今莆田秀屿营边村有“卓午祠”(三教祠),祀奉卓晚春、林龙江、张三丰三位神仙,系卓、林两姓共有宗祠,也是卓真人讳晚春纪念馆。

     卓禄美公(有系卓宏公裔孙之说),在王审知入闽主政后镇守福地造县立门,居福州米仓前依仁坊,后裔繁盛,成为当时福州的望族。

     卓武公(有系卓宏公裔孙之说),唐咸通时(公元860-874)官居中郎将,入闽督守泉州银同邑(今同安),后裔子孙遍布泉、漳、厦等地。尤以泉州南安为最,卓姓人口九千二百多人。

     总之,卓宏公的祖居地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闽山巷 “闽山卓公祠”,是我们卓氏共同的先祖祠宇,卓宏公是各地宗亲的共同祖先。

     福建是南方各省、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国卓姓迁徙的中转站,福建卓姓先民迁徙台湾,从三国、隋、唐、宋、元、明时期,就陆续星散由闽入台。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特别是清康熙初年,解除海禁,诸多卓姓先民入台开垦创业。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在此期间诸多黎民百姓,当然也包括卓姓宗亲出于生计,往台湾谋生、创业。

     溯源、追宗、敬祖、爱乡,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也可以说是华夏炎黄子孙的美德,尽管山川阻隔,大海汪洋浩瀚,但海峡同根、闽台一家,血脉相连,族情,宗亲情、血缘之情绵绵不断。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姓氏卓姓位列第256位,福建卓姓近七万五千人,位列全省姓氏第62位。台湾卓姓也有八万多人。吾卓姓闽台血脉相连,两岸同宗、同祖、同根,亲情不断。特别是两岸三通以来,来往更是频繁密切,族情,宗亲情,血缘之情更加融洽。

     缘自二OO九年四月间,彰化县卓姓第二任宗亲会理事长卓明昌先生一行二十八人,到南安市翔云镇福庭村(族谱载名:泉州府南安县二十八都福佑庭尖兜保)寻亲谒祖,查看族谱;二O一O年十一月初,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卓氏委员会筹委会组团前往台湾彰化、台中、桃源等地拜访卓氏宗亲,所到之处,受到宗亲们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并与彰化县卓伯源县长进行亲切会面和诚挚交谈;今年三月三日,彰化县卓姓第三任宗亲会理事长卓有德先生一行八人(其中包括卓伯源县长之父卓泷助老先生)拜谒泉州百源川卓氏宗祠(卓泷助老先生还捐给宗祠人民币1200元)。这三次本人都有幸得以与宗亲晤面,并进行了诚挚、亲切的交谈,互认宗亲,共叙血缘亲情。

     几年来,出于族情,血缘亲情的涌动,经过不懈的努力,查看了南安翔云云峰卓氏族谱(五次修谱,最早于一六四三年,最后一次一九三O年);南安翔云福庭(即“二十八都福佑庭尖兜保”)卓氏族谱(五次修谱,最早于一六八四年,最后一次一九九二年);南安石井 港卓氏族谱;同安蔡宅卓氏族谱;南靖山城三卞深浪卓氏族谱等有关谱牒、资料。可以肯定,南安、彰化的卓氏大部或部分是同宗同祖;台湾卓氏诸多与南安、同安、南靖,包括现已改谢姓的厦门大嶝谢氏(仍与南安、同安、南靖卓姓往来关系密切)也可以说都有血缘亲缘关系,同宗同祖。

    (一)二OO九年四月同卓明昌先生见面以及二O一O年十一月到台湾彰化和宗亲见面交流回来后,出于族情亲情的驱动,我即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抄录了《泉州府南安县二十八都福佑庭尖兜保》(现南安翔云福庭村)卓氏族谱中云龙公衍传世系(云龙公,南安翔云云头云峰均禄公衍传第四世,又称佛进公),谱载:云龙公派下,自第十世起至第十七世,计有八代从清初至清末137人迁徒居住台湾,其中目前查有宗支世系的有47人,在谱中载有明确往台,有的还注明在台过世的有90人。

    (二)据泉州府南安县二十八都福佑庭尖兜保(现南安市翔云镇福庭村)谱载:“另观事述,史谱查有记载,有往台湾凤山县居者卓肇昌,字思克,属十三世,乾隆恩科拔贡生,至庚午年中试第十六名,来寻祖云头祖祠,挂碑竖旗,因重洋阻隔,未详登记,待后详补云”。这尚寄望于台湾卓姓宗亲查询,或是卓肇昌衍传后裔,回南安寻宗查谱谒祖认亲。

    (三)二O一O年十一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卓氏委员会组团前往台湾拜访卓氏宗亲,在彰化受卓伯源县长宴请接见时,得知伯源县长先祖来自安溪。今年三月三日,在泉州百源川卓氏宗祠,卓伯源县长之父卓泷助老先生告诉我,他的祖先来自安溪官桥。几年前,曾回安溪官桥祖先居住地探访,但已建为学校。去年,与居住在安溪县官桥镇仁峰村的卓乌先生(现在南安师专任教)等三人,交谈中得知他们的宗祠,祖先的坟茔早已拆除,建为官桥仁峰小学,现卓姓人口仅30多人。人丁稀少的原因是早年遭遇瘟疫侵扰,亦有外迁,包括台湾,已知的昭穆,和南安翔云福庭卓氏相同。这和卓伯源县长父子的说法是基本吻合的,也弥补了南安翔云云头卓氏多年查寻不到一世祖均禄公之胞弟均寿公衍传后裔的下落。谱载:均禄公、均寿公偕母三人及一头耕牛于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入户籍,而卓乌先生现在居住的安溪县官桥镇仁峰村,也正是谱中记载的清溪依仁里白石乡。

    (四)南安翔云云头均禄公衍传脉裔,南安仑苍坑口宗亲卓九金先生,其家谱因保管不慎无存,其宗亲迁徙台湾阿里山下,原有联系,由于历史原因而中断,尚未恢复,寄望于台湾宗亲帮忙寻找,以便再续血缘之亲。

     以上亲情族情记载,已写信告诉台湾彰化的宗亲。今年三月三日,彰化卓姓宗亲来泉州百源川拜谒卓氏宗祠时,卓有德理事长告诉我正帮忙仑苍卓九金先生寻找阿里山下宗亲,彰化卓姓宗亲编修族谱也在进行中。

     尚舍公(厦门大嶝——现已改为谢姓)、长清公(南安翔云、石井 港),长静公(同安蔡宅)、观土公(南靖山城)四同胞兄弟的后裔源远流长,只是四兄弟的上辈乃至追溯更远的先祖,尚待继续探究。这四兄弟的后裔,包括源自南安的平潭卓姓,除上面所提到的较为清晰、明朗,尚有诸多或载入谱,或未载入谱。而前往台湾的宗亲,尚待寄望于通过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而续上亲缘血缘关系,敦亲睦族,共叙亲情。

     汪洋浩瀚,扶摇可接。南安、漳化卓姓同宗同祖,足以见证闽台两地血缘关系是广泛而深厚的。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寄望于闽台两岸卓氏宗亲往来,更加热络、密切。闽台宗亲,对接谱牒,互相交流,寻宗谒祖,共叙两岸一家亲,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