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卓姓网 > 卓氏源流 卓氏源流

连江卓氏简介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卓姓展区
一、 连江卓氏的分布:

    图略

二、 连江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入海口,北控闽浙通道,连江县介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

    连江县,福建省福州市辖县,早在5000年前古闽越先民即在此拓土生息,西晋太康三年(282)建县,为福建最早设置的5个县份之一,始称“温麻县”,唐武德六年(623)改称连江县。因县域形似展翅凤凰得名“凤城”,雅称“闽都金凤”,寓意吉祥。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东濒台湾海峡,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陆路相距50公里;南临闽江出口;北控闽浙两省通衢。全县总面积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168平方公里(包括待统一的马祖列岛),辖22个乡镇270个村居,户籍人口64.14万,常驻人口56.6万(2012)。境内有“三湾(罗源湾、黄岐湾、定海湾)、三口(可门口、闽江口、敖江口)、五条通道(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温福铁路、福州绕城高速公路和201省道)”,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县份之一,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前沿,省会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的一个大通道。黄岐镇仅距马祖列岛8千米,黄岐半岛设有台轮停泊点和对台贸易点,是未来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先行区。由于国共内战关系,原连江县疆域一分为二,位于外海的南竿岛、北竿岛等36个岛礁(包括原长乐县、罗源县的部分)为台湾当局控制至今,并于1953年合并成立连江县(俗称马祖),位于中国大陆的连江县主体部分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有。故与两岸均有的“福建省”相同,两地亦各有其“连江县”,为唯一两岸分治的县份。

三、连江县卓氏宗亲联谊会:

    连江县卓氏宗亲联谊会于2014年7 月18日在连江县长龙镇岚下村院后卓氏宗祠隆重成立,选出:

    会长:卓尚瑞(院后)

    常务副会长:卓绍铨(院后)

    副会长:卓土俤(敖江)、卓依兴(蓼沿)、卓斯炎(潘渡)、预留琯头一名。

    荣誉副会长:卓绍增、卓其坤、卓永恩、卓其双、卓绍兴、卓立新、卓其望、琯头预留二名。

    理事:卓维光、卓其天、卓道勇、卓仆珠、卓其忠、琯头一名。

    会计:卓斯炎   出纳:卓绍铨 监事:卓依兴、琯头一名。

  

    长龙院后卓氏:

    1、长龙的概况:

    长龙,位于连江县东北部山区,为连江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北与罗源县接壤,距连江县城23公里。长龙历史悠久,现存多座明清时代古民居、古祠堂,保存完好的有闻名遐迩的建庄后湾里“十二扇厝”、洪峰村的“林氏宗祠”和“岭头顶古厝”。长龙历史上是佛教胜地,现存有寺庙多座。寺庙坐落在青山绿水间,金碧辉煌,环境清幽,空气新鲜,是修身养性,旅游度假的好去处。长龙山区多名山,高耸挺拔的芦峰山极目远眺,马透平原、大官坂垦区、罗源湾大海,一览无遗。

    长龙虽是山区,但濒临沿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雨水充沛,气候优越,常年平均气温16.7摄氏度,加上长龙山地坡度平缓,土地肥沃,适宜茶叶生产,现全镇茶园面积高达11000亩,年产茶叶5000吨,是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

    长龙史称“名闻乡嘉贤上里”。解放初期,置下洋乡、苏山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合二为一,置“长龙公社”,一九六二年国有长龙林场、国有长龙华侨农场在长龙办场,“三家合一”统称“长龙公社”,一九七三年三家分开,为长龙公社、国有长龙林场、国有长龙华侨农场。后撤消“公社”建制,改称“长龙乡”, 1997年撤乡建镇。长龙人杰地灵,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乡镇,是革命老区。岚下村院后自然村卓秋元,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清政府民主革命,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英勇牺牲,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飞,陶铸等多次在长龙领导闽东革命活动。第一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昌曾长期在长龙领导连罗两县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游击斗争。外袄村的林嫩妹是连江第一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下洋的梁仁钦是连江县第一任团县委书记。长龙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现有烈士37人。

    2、长龙院后卓氏的来源和繁衍、迁徙:

    根据谱载:始祖逵公自唐末避时之乱,随王审知迁闽省,居鼓山之麓,后迁古田县居住,尔后又迁温麻(现霞浦县)下洋,再转院后聚族定居,繁衍生息。现已衍传32代.,奉公是长龙卓氏鼻祖。22世云龙公派下于嘉庆年间迁本县敖江官巷;26世二户迁本县丹阳;27世有一家迁马来西亚吉隆坡。

    3、长龙院后卓氏宗祠:

    长龙院后卓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座落于本里“仁房”原大厝东边,六扇木构,有横廊回照,原面积二百四十平方米,曾多次重修,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近六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失修一度破烂不堪,难避风雨。自从改革开放后,宗亲们富裕了,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安定思续谱,富裕思修祠,2007年宗亲们发起倡议重修宗祠,消息一传出宗亲们纷纷献策出力,踊跃捐资、捐物、献地,共捐资近百万元进行重建。新祠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正面墙高约八米,宽约十米,墙顶红瓦飞檐,一献的。正门上方石碑刻有楷书“卓氏宗祠”四个大字,对联是“闽山家声远,院峰世泽长”。门前肃立一对两米高的石狮。两边墙上镶着“精忠报国”和“紫气东来”大型石雕,左右各“孝入”、“悌出”两扇上顶圆弧边门。一进门是“福”字屏障,过了天井,就是祠堂的正厅,厅顶五彩画栋,左边墙上悬挂着“名垂千古”的牌匾、卓秋元烈士的遗像和事迹。右边墙上的《重建卓氏宗祠碑记》,记载院后卓氏的来源,宗祠修、重建过程和捐资芳名录。大厅正面是神龛,雕龙画凤气宇轩昂。

    4、长龙院后卓氏族谱:

    长龙院后首修《院峰卓氏族谱》锡范公于康熙年间。

    嘉庆十四年(公元1864年)岁次已巳,二十三世公齐、秀齐两公续修族谱。

    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岁次癸亥再续修族谱。

    民国十七年(公元1828年)岁次戊辰三续修族谱。

    公元1990年岁次庚午四续修族谱。这次续修谱谍把长房分为“仁”、“义”、“礼”、“智”四房,官巷另立“官巷分房”并另撰写谱谍。

    5 、楹联:

    闽山家声远,院峰世泽长;

    闽山衍千秋荫,院峰万派源流;

    俨若思孝孙有庆,祭如在明德维声;

    春祀秋尝酬宗功,左昭右穆隆旧典;

    入门宜念光前裕后,登堂当思尊宗敬祖;

    宗功祖德岂能忘,溯本追源理应当;

    6、行第:

    名:和善有源尚绍箕裘光祖德忠孝仁义永存

    字:秉彝为本惟期蘭桂振家声诗书礼乐景长

    7、节孝坊:

    座落于本里龙沙岗“坊兜”系为彰显二十三世凤池公婆林氏孺人,于道光十三年“奉与旌奖”。

    8、卓氏人物志:

    古代:

    (1)卓兴其,庠生,康熙丁酉。

    (2)卓凤池,武庠生,乾隆甲辰。

    (3)卓拱明,太学生,字宏星,号松茂,乾隆丙申。

    (4)卓元龙,太学生,字宏济,号海潮,乾隆戊子。

    (5)卓文彬,太学生,字秀齐,号备林,嘉庆辛酉。

    (6)卓文腾,太学生,字公齐,号凤山,嘉庆辛酉。

    现代:

    (1)卓秋元(1882——1911.4.27),福建连江县长龙乡岚下行政村院后自然村人。父母是地道的贫穷农民,但很注重培养孩子。秋元幼入私塾,自小养成亦读亦耕,勤奋节俭的好习惯。秋元为武童生,以武自尚。其乡多猎社,秋元善拉弓,喜狩猎,热心革命,自幼放弃科举,精心务农。喜欢习武,经常在广应寺练拳击棒,在深山野岭里张弓打猎,练武艺,练胆略,练能耐。思想开化,仗义豪爽,常常自掏腰包,就济济穷人,为弱者打抱不平,硬汉作派,耿直心性,在乡间深受劳苦大众的赞许。

    受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痛恨清政府腐败无能,1906年,秋元和胞兄孝元等一同加入透堡“广福会”秘密团体。1908年,广福会改称光复会革命组织,秋元如鱼得水,既当武师,主动教授会员练习功夫,又能身先垂范,团结会员,出谋献策,勇而慧、心眼宽,当好会长吴适助手和参谋。经常主承担危险任务,肝胆相照,是一位得力干将,深得吴适赏识。

    1911年,得知孙中山、黄兴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广州起义消息,秋元积极响应,随吴适率领26名志士,从连江,马尾,港转道广州。辛亥三月廿九日攻督署,奋勇作战,转战军械局,直至壮烈殉职,年仅30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卓孝元,卓秋元胞兄,同盟会会员,二等嘉禾章长龙林业会会长。

    (3)卓尚增,医生,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生于1911年,卒于1990年。

    (4)卓尚昌,解放前参加游击队,后随军入伍,离休干部,曾任县食品站站长,林业工区主任等职,生于1929年3月,卒于1986年6月。

   现代:

  (1)卓其双,1976年生于福建省连江县长龙乡院后村,高级会计师,现任福州建总财务总监。

  (2)卓永恩,1964年11月出生,福建省海联会理事,连江县海联会副会长,连江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西藏南迦巴瓦旅游总公司副总经理。

  (3)卓尚瑞,中学高级教师,1943年12月出生,曾任中学校长。

  (4)卓其坤,连江长峰茶厂总经理。1962年7月出生。

  (5)卓绍增,高工(七级十八档)1961年8 月出生,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73121部队后勤部工作。

  (6)卓绍铨,农艺师,1963年5月出生,现任连江县农业局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科长,连江县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

  (7)卓其仁,高级工程师,长龙建筑公司项目经理。

  (8)卓其海,连江恒辉茶厂经理。

  (9)卓其锋,中学高级教师。

  (10)卓其泉,高级工程师,省中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科长。

   8、祖墓:

   十七世祖:世兴公明崇祯年间(壬申年)葬于本境碗坑。

   廿一世祖:兴其公清乾隆年间(庚寅年)葬于苏山。

   廿三世祖:玉俊公(秀齐)清道光年间(乙未年)葬于本境卓山。

   9、院峰卓氏宗祠教育基金会:

    (1)宗旨:奖优、济困,激励在学学子奋发进取,扶助特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本族子弟向高层次发展。

    (2)管理机构:基金会的设立理事会,理事会原则上由捐资赠款人士中选举产生,本族名望人士担任顾问名誉会长,由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监事组成。

院峰卓氏宗祠教育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

    名誉会长:卓尚瑞

    理事长:卓其坤

    副理事长:卓绍增

    监事:卓其双

    常务理事:卓永恩、卓绍旺、卓其忠

    财务:卓绍兴(会计)、卓绍铨(出纳)

    理事:卓绍辉、卓绍熹、卓绍冬、卓绍鹏、卓绍姜、卓其仁、卓其坚、卓其祥、卓球宏、卓 阳

   (3)基金的管理:

    奖励资金由理事会成员会议通过,提取时间、额度、对象由理事长审批。财务每年向理事会报告收支情况。

    四、敖江卓氏:

    1、敖江的概况:

    敖江镇地处连江县城北郊城乡结合部,1997年,原敖江镇分设敖江镇、江南乡,新建制的敖江镇从凤城迁址白沙居,下辖13个村和1个居,253个村民小组,10759户,总人口5.6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2万多人。地域面积44.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09亩,山地面积35601亩。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敖江平原地大物博,境内资源丰富,盛产优质稻米,瓜果四季飘香,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2、敖江卓氏的来源和繁衍:

    敖江卓氏是长龙22世云龙公于嘉庆年间迁来的,现已繁衍十代。敖江官巷卓氏另立“官巷分房”自行撰写谱谍。

    五、潘渡卓氏:

    1、潘渡的概况:

    潘渡乡位于连江县西部,距县城20千米,西南与福州北郊相邻,距福州33千米。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86万人(2004年)。辖11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2个),55个自然村。新(店)东(湖)公路及敖江纵贯全境。有贵安温泉旅游区。唐至清代均属太平乡,地跨光临里、清河里、安仁上中里。民国初为第四区。

    2、潘渡卓氏的始迁、繁衍、迁徙:

    潘渡卓氏主要居住在朱步庄边境,是瑶福公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10年)从长乐市鹤上镇北山迁来连江县潘渡太平乡清河里庄边境,现衍传十余世,三十多户,150多人。有一部分宗亲外迁到广东、福州、城关、敖江。

    3、谱谍、宗祠:

    在清康熙年间建祠撰谱,堂号为“褒德堂”。祠为二进,四面风火墙,土木结构,为明清建筑风格,不幸于民国23年被大火烧毁。这么说也毁于“文革”动乱。

    4、行第:

    瑶志元淑克,闽俊德斯道,立崇乃则帝。

    现已传到“崇”字辈。

    5、朱步卓氏人物:

    朱步卓氏人才辈出,有工程师2人、中学高级老师3人、科级干部1 人,大学生9人。

    卓立新:福建省林业厅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卓 琳:广东东莞移动公司。

    卓斯炎:男,1940年7月出生,中专学历,连江县农业局农艺师,2000年退休。

    卓道华:1969年出生,本科毕业,连江县委纪委办公室主任。

    卓如如(1885-1934),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文朱村(罗源县松山乡上杭村)人。1930年秋参加革命斗争,时任文朱乡(叶洋乡)苏维埃主席,参加了连罗(连江、罗源)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1934年秋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闽东苏区,此后,随连罗中心县委和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连罗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4年底(或1935年初)在文朱(上杭)反“围剿”斗争中被敌保安团抓捕,不久在罗源县叶洋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六、蓼沿卓氏:

    1 、蓼沿的概况:

    蓼沿乡位于福州市连江县西北部山区,距县城30公里。东以X132县道与丹阳镇接壤,南以虎头山脉为界与小沧乡隔山而居,西靠连江第一峰缺鼻峰和潘渡乡相联,北与罗源县的西兰、飞竹、白塔三个乡镇毗邻。是省定老区基点乡(有11个老区基点村),是典型的山区乡镇。乡所在地距县城31公里,距104国道和同山高速入口10公里,辖23个建制村,115个自然村,2.9万人(其中畲族人口2300人),耕地21060亩,有林地14.06万亩,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为连江县第二大乡镇。

    [唐宋分属名闻乡归仁里、敦贤里、安宅里。元至清属仁贤里、安定里。民国初属第五区,民国24年编蓼沿乡查保甲设蓼沿和朱公2个联保,属第二区署;民国29年改设蓼溪蒲和朱公2个乡;民国33年6月后2乡并为朱蓼乡。新中国成立后属第五区(后改丹阳区),1958年7月撤区设蓼沿乡,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1月并入丹阳公社;1961年6月析出重设蓼沿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乡。境内有建于唐宋时期的翠林寺、五峰寺、瑞岩寺等等,尚有万亩原始生态林和千亩竹林。

    2、蓼沿卓氏的来源与繁衍:

    蓼沿卓氏是廿五世均公由罗源满盾迁至连江溪东现迁至蓼沿街尾卓厝里居住,三十一世季龙公又迁王坑村东坂自然村。现在溪东村15户65人,蓼沿村7户26人,王坑村15户64人。

    3、谱谍:

    清光绪十年丙子岁次首秋之月,由三十二世裔孙庠生卓绍芳续修,三十六世裔孙建源照录。为宣纸八开手抄本。

    4、行第:

    乳名

    肇时思义伊汉文章辉祚礽

    字名

    步贵奕后克承祖武起良模

    表名

    家存孝敬维桑锦绣振孟常

    5 、蓼沿卓氏人物:

    卓玉俤:男、本科毕业,省电信公司工作。

    卓 华:男、本科毕业,省天然气公司工作。

    卓月英:女、本科结业,电信公司任职。

    七、琯头卓氏:

    1、琯头概况:

    琯头镇又称琯江,地处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南部,闽江口北岸,与亭江镇接壤,面积为62平方公里。下辖2个居委会和2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为琯头。镇驻地琯头,海拔5米,距县城11公里,离福州40公里。

    唐至清代均属永福乡,有安庆、新安2个里。民国初为第二区。民国24年编查保甲后为第一区署驻地,境内设琯头、荻安2个联保。民国26年2月新道以西8乡和壶江、川石2岛从闽侯县划属琯头,增设壶川联保。民国29年改设琯头镇、荻安乡、壶川乡。民国32年荻安、壶川合并为荻壶乡。民国33年荻壶乡并入琯头镇。民国35年再析出荻壶乡。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三区。1956年3月并属敖江区。1958年7月分出琯头镇为县直辖。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镇。1995年琯头镇陆地总面积82.73平方公里,设27个村(居)民委员会,235个村(居)民小组,计16380户、64015人,分布49个自然村。

    2、琯头卓氏的来源与繁衍:

    (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