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祝姓网 > 祝氏源流 祝氏源流

祝氏几个渊源六至十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祝姓展区
祝氏几个渊源

中华祝氏网 2012年8月21日 万家姓

第六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祝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祝詶,亦称詋詶、呪詶,即周王朝时期的疡医官,专职掌管医药,归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也就是后世王室、皇家的大内药膳司官员,负责君主、王族、贵胄们的医药甄别、采集、炮制、煎熬,乃至监制膏、丹、丸、散、汤、剂等一系列成药。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疡医掌祝药。祝,读如注病之注,谓附着药也。或作呪,亦作詋詶。”

在祝詶、疡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秘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

秘祝,乃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职,其职责是天下一旦遇到灾祸,他就秘密地祷告上天,请求上天把灾祸从皇帝身上转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仿效秦朝,也设置了秘祝官。

到了汉文帝刘恒执政时期(公元前202~前157年,公元前180年即位),他对百官慈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汉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诏废除了这个秘祝官职。

汉文帝当时说道,“灾祸由怨恨引起,吉祥因恩德而生,这是上天的规律。百官的过失,应该由朕来负责,因为百官是在执行朕的旨意,朕是发号施令者,朕理应承担一切责任。可是秘祝官却把本应由朕承担的罪过秘密地移到大臣们身上,这不就是更增加了朕的不道德了吗?此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应该立即废除秘祝官这一官职。”

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废除秘祝官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正所谓“无私才能无畏”,也只有胸襟坦荡、情操高尚的刘恒才敢做此决定。

在秘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秘氏,祝氏读音作zhōu(ㄓㄡ),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卢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吐缶氏(叱卢氏)皆改为汉姓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喜塔喇氏,满语为Sitara Hala,大姓,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祝氏、赵氏、图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满族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十个渊源:

源于傈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云南傈僳族中,有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在明朝改土归流运动中改单字汉姓为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祝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