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朱姓网 > 朱氏源流 朱氏源流

源流-白丹山紫阳朱氏源流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朱姓展区
白丹山紫阳朱氏源流考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孟之道统,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嘉定二年(1209)诏赐谥曰“文”,后人尊称为“文公”;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明嘉靖二年(1523)世宗帝诏示婺源、考亭朱氏各荐一名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直延续至清末;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学达性天”四字匾额,悬挂于“朱祠”等。朱熹因父亲朱松出任福建政和县尉,出生于福建尤溪,祖籍江西婺源,是婺源茶院朱氏后裔。因此,婺源茶院朱氏和福建考亭朱氏都因朱熹而名声显赫,也因朱熹别号“紫阳”,其先祖及后裔统称为“紫阳朱氏”,朱熹为“紫阳朱氏”第十二代。白丹山紫阳朱氏系朱熹次子朱埜的孙子朱枋和朱果堂兄弟及朱枋、朱果的侄孙朱基,分别自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避战乱而留居于白丹山周边。

         婺源的茶院朱氏源自何方呢?据最早的歙县黄墩《长春乡朱氏宗谱》、婺源《茶院朱氏宗谱》和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谱》记载:婺源茶院朱氏的祖先原在今山东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后裔在现在的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处生活,后迁徙江南。

始祖居邾国,后裔徙沛国

         据考证朱氏始祖邾子居住在邾国,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县一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朱氏出于曹姓。颛顼之后有六终,产六子,其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侠于邾,附庸于鲁,其地鲁国邹县是也。”明代朱然在《朱氏源流》中说:“吾宗先世始于颛顼第九子卷章,卷章生二子,次曰吴回,伐祝融于高辛之世。回生继,继生重黎,重黎生陆终。陆终生六子,第五子曰安,安得曹姓,至周武王克商,封曹侠于邾,为鲁附庸。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会盟伐楚,从齐小白,尊周,遂爵为子,卒谥安公。”可见春秋前期,邾国邾侠及后裔居住在现在山东邹县、滕县一带。

         《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齐桓公行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为楚所灭,故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沛国相县即现在的安徽濉溪县西北。所以春秋后期至汉代朱氏居住在现在安徽濉溪县至江苏徐州以西一带。

西汉南下至吴郡

         唐《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侠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一云舜臣朱彪之后,齐有朱毛、汉中邑侯朱进、鄢陵侯朱濞。吴郡:汉功臣有都昌侯朱轸。至买臣会稽太守。吴有将军朱桓,生异。唐谏议大夫朱子奢云异之后。”明朱然《朱氏源流》曰:“朱氏居沛国之相县,至汉高祖,封朱濞为鄢陵侯。武帝时,买臣拜会稽太守,生二子,长邑北海太守,次轸封都昌后。”清《重修紫阳朱氏宗谱·原姓论》(白丹山紫阳朱氏宗谱)载:“小邾国世子洪基,……国为楚所灭,乃奔吴。其后居阊阖,号洪基朱氏。……买臣,楚材次子,字翁子,拜会稽太守,居姑苏。”姑苏即现在的苏州,当时属吴郡。

         至唐代在吴的朱氏兴旺起来,明成化二年(1466),文公九世孙:运使檼公《白丹山紫阳朱氏宗谱〈朱氏世谱原姓论〉》载:“故唐有朱子奢为苏人,太宗时,明《春秋传》,为宏文馆学士,实为著姓。今府城中犹有朱少卿之后居饮马桥,衣冠虽不嗣而家饶于富,则故牒相传吾族自饮马桥避地黄墩,据自以观,则子奢亦自沛国相县出也。吾宗分处各派皆姑苏子奢公之后也,故族之望当宗子奢,而上系于汉大司空浮,而朱姓之始实曰邾,邾姓之出实曰曹,源流贯通,更数千年本末可考:第自避难丹阳者,以至于子奢,以至于吾之世祖瓌、瑾公,其间世次历历可纪,沛国之望无复可疑。迨我徽国公以紫阳名号,今称紫阳尤为确论者焉。”

唐末迁徽州再至婺源

         《长春乡朱氏宗谱》世表记载:“茶院公。讳瓌,一名古僚,字舜臣。行二十一。歙县谱云‘考讳涔,字山陵,号师古。唐太和庚戌年(830)登第,历官殿中丞。居姑苏洗马桥,生公。’本宗旧谱云‘先吴郡人,唐广明间,因黄巢乱,避地歙之黄墩。天佑中,公以刺史陶雅命,总卒三千戍婺源,民赖以安,子孙因家焉。官制置茶院,世称茶院公。’”朱熹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佑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而督其征赋,是为制置茶院。”

     可见朱氏因躲避黄巢之乱,于882年前后,迁移至歙县的黄墩。三十年后,904年左右朱瓌奉命镇守婺源,巡辖浮梁、德兴、祁门等县,由此在婺源定居下来,成为朱氏婺源的始祖。

北宋官宦至福建

         综述各地《紫阳朱氏宗谱》及史志记载:北宋政和八年(1118)茶院公古僚八世孙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同上舍出身。宝和五年(1123),授迪功郎,任政和县尉。是年中秋,朱松带着父亲朱森、弟弟朱槔全家迁到福建政和县。建炎二年(1128),朱松调任尤溪县尉,建炎四年(1130)全家定居尤溪。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降生。绍兴元年(1136),朱松因反对秦桧主和,被贬出朝廷,遂携七岁的朱熹移居建阳。

         绍兴十七年(1147)秋,朱熹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避乱逃难到无锡

         南宋绍兴甲戌(1154)七月,朱熹次子朱埜出生,任迪功郎,仕湖州德清县新市镇户部犒赏酒库。埜次子铨,任广西安抚使,后徙归婺源执掌祀事。铨次子洵,任柳州知府。洵次子枋,号伯通,与堂弟果,号伯实。宋末元初避元兵南下,扛着朱熹木像,一路晓宿夜行,逃难至无锡梅里,伯通于白丹山南安家,命其里曰“宋村”,其后裔即为“宋村派”。伯实于白丹山西鸭城桥安营扎寨,其后裔为“伯实公派”。其后,枋、果之侄孙朱基,常年在无锡经商,元末明初因战乱无法回婺源,遂留居于硕放许卖布桥,其后裔为“文明公派”。这就是现在的“白丹山紫阳朱氏”,730多年来,瓜瓞绵绵,目前大多数分居于无锡全市、江阴、宜兴、常熟、张家港、相城、吴中、太仓等地区,300多个村落。

         继血脉传承之基因,承先祖遗训之熏陶,享祖辈洪福之荫庇,尽后代努力之奋斗!白丹山紫阳朱氏后裔子孙代代兴旺、人才辈出!武有保家卫国戍边守关的将军士兵;文有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遍布全球;更有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自主创业不忘造福乡梓的工商业界杰出成功人士;还有世业农桑、辛勤劳作、耕读有乐、默默无闻为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贡献聪明才智的广大劳动者!

  

         公元二〇一五年一月,四十世裔孙,七编宗谱主编,宋村派年余桥支:朱华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