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一本堂:余姚朱氏的始祖,据《余姚朱氏宗谱》清同治版记载:“南阳沛国朱氏南迁祖,分徙越州,又始于煒伯谦者,迨明州录事参军瑞府君嫡孙兵部尚书美甫君,分居双雁,为迁姚始祖。”
《余姚朱氏宗谱》载:“宋参军朱瑞,琅琊人,以录事明州,家于鄞,传二世廷碧公,熙宁时拜兵部尚书,致仕来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珮,因名冠珮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孙,字天锡,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岁,宋初官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岁,官国子监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号万四,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岁。官兵部尚书,致仕归,寻幽游胜,见余姚双雁石仓之美,筑室侨寓,遂世居焉,是为迁姚始祖。
按上述谱记,汉代时,朱氏由河南南阳县迁徙到琅琊,即今山东诸城县一带。宋时,朱瑞,任职于宁波“明州录事”,居鄞州。朱瑞之孙朱廷碧,宋熙宁时(1068—1077)拜兵部尚书,致仕后徙居余姚双雁乡石仓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珮,因名冠珮里,今属余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为余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迁居冠珮村后,其后子孙又分批外迁。一支迁山阴县,一支迁上虞县,有一支迁入余姚城内龙泉山和城东北的梅川乡两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孙朱正秦(1204—1279)被奉为余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谱载:朱氏“虽有山阴、余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则皆发源于冠珮,而根本于南阳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端一世居冠珮,次子端二迁居余姚城内龙泉山南麓;后来小儿子端三也迁到龙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孙在龙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迁居姚城后,朱氏子孙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从此,余姚朱氏开创了长达九百馀年的兴旺历史,
余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迁姚居冠珮,至五世朱正秦,为一本堂显祖。三支系:朱正秦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为二世。长子端一世居冠珮为第一支;次子端二迁居龙泉山之南麓,为第二支;季子端三迁居龙泉山之西麓,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莊之子朱宗用,为大房;朱柳莊次子朱宗广,出继朱敬莊,为二房;朱宗勤,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孙朱宗鼐支,为老三房,又称庆房;朱宗助支为四房;朱宗劲支为五房,居谢家路;朱宗勋支为六房,此房后代子孙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劲、朱宗勋均为朱柳庄之子。朱德让儿子朱宗勉支为七房;朱宗渤支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龙泉山西麓,称为后房;能在朱氏祠堂轮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称七大房。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珮里,不计在内;朱端三一支只算一房,其馀六房均为朱端二子裔,因此,余姚朱氏家谱,主要记载朱端二一支的谱系。[据《余姚朱氏宗谱》记载,最早定居余姚的朱氏先人为宋熙宗时兵部尚书朱廷碧,定居点位于现在的梨洲街道金冠村冠珮自然村,率先从余姚迁居富阳的朱啟明,是朱舜水的哥哥。]
2.观海卫城内有一支朱氏,是由福建莆田随提调兵士迁移而来。
而莆田朱氏乃朱熹之后裔。
朱家在观海卫设祠堂——味经堂。
清末,由葆卿公自立分堂号——慈善堂。
字辈排行为“德懋承先世,忠良启大宗,功名荣赞业,孝友绍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