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江西省婺源县的朱世聪赴任古田县军农事而定居古田;其子朱定礼迁居尤溪阪面乡后塘村。据《沛国谱系·辈公序》载:“粤稽朱姓自唐初孝友先生(字德容),乃宰相敬则之兄,其后裔入闽省择沉溪。(后唐)同光癸未(元)年(923年),朱世聪公肇基后塘由来久矣。”后塘村朱氏第九代孙朱楚大迁居臺溪乡浚口村;明天顺五年(1461年),第十二代孙朱阿郎迁返阪面乡后坑村牛坑;朱阿郎之子朱进通迁居尤溪县中仙乡华口村。天顺五年,朱进道从芹洋村后塘迁居尤溪中仙的华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朱璇从芹洋村后塘迁居尤溪阪面上阪。尤溪阪面京口村巖兜朱氏也是芹洋村朱氏裔孙,以朱新芳、朱新见、朱尚泰為开基始祖。尤溪阪面京口村巫山朱姓也是芹洋村后塘朱氏后裔,以朱惟贤為开基始祖。尤溪阪面大坪朱氏和肖阪朱氏则由阪面京口迁入定居的。如今,阪面乡朱氏已有1839人,主要分布在芹洋村后塘、京口村巫山,京口村巖兜、大坪村、肖阪村和阪面村的上阪、后玉田、后洋坪。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河南汝南府光州固始的朱文昌任剑南州尤溪县尉承事;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朱文昌之子朱秉从尤溪城关迁居新阳镇坎里村黄沙坪上,建盖“锦屏堂”拓展基业。如今,新阳镇朱姓已有1100人,主要分布在坎里村黄沙,下桥村,夏阳村巖坑,池田村东街等地。
宋嘉定五年(1212年),朱炳(万一)出任寧化知县,举家迁居寧化。(见广西溪吉大乡《朱氏族谱》)但臺湾高雄朱氏族人认為朱炳為朱熹第六世孙,生於元代,於元延祐六年(1319年)任寧化令,居寧化;后传五世為朱十七郎迁居龙巖,為龙巖朱氏开基始祖。另一支朱姓是在明嘉靖年间,由朱兴隆从泰寧迁居寧化;下传第六世至朱必禄由建寧迁居寧化南田凹,其后裔迁至臺湾。
北宋中叶,朱鍔的第六子朱亮,原居豫章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市),后迁居福建泰寧朱口水茜(朱口街金坑),开基泰寧朱口朱氏一族。(见泰寧朱口水茜《朱氏族谱》)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朱允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卜居於今南平王臺东汾;其第五世孙朱留康迁居沙县的高桥桂巖,后裔分支沙县富口等地。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朱癸七由平和县九峰镇经漳州、龙巖、漳平到大陶洋奇河定居,是為小陶、洪田朱氏始祖。据永安小陶《沛国郡紫阳朱氏族谱》载,朱癸七郡望為吴郡,為朱松后裔。
宋末,原居江西省於都的朱旺禄从於都迁徙至建寧县的白眉(现朱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定居邑东梅田。建寧县大都朱姓尊朱旺禄為开基始祖;其后裔播迁全县各乡,以金溪、溪口、里心、黄埠為主要聚居地。
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年),朱癸七的长子朱庆五迁居清流县;朱庆五的次子朱小八又从清流移居永安洪田、黄龙村,后迁热西。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朱癸七的次子朱庆七的第九世孙朱法旵移居沙县一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朱癸七的第三子朱庆九的第七世孙朱宗寧,由奇河移居永安县衙,后又於明嘉靖年间由大陶洋下枫窟迁沙县富口镇。朱宗寧之子朱元五移居永安洪田湍石村上埪。明嘉靖年间,朱庆九的第八世孙朱仲富、朱仲贵由永安大陶洋下枫窟迁徙沙县车头;朱仲政移居永安洪田镇黄焦(大科村)。(永安小陶《沛国郡紫阳朱氏族谱》)
元代,朱栋、朱奇、朱定三兄弟同叔父朱有因房屋被盗贼焚烧,从洋中高坪自然村迁居尤溪洋中的联洋,為联洋朱姓先祖。明嘉靖十年(1531年),联洋朱氏的朱进定的长子朱财用迁居西洋华兰村上坑林尾底;第三子朱尾福迁居溪尾乡章臺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一支朱姓从邵武迁入建寧屯田定居。
明弘治十年(1497年),朱元成从沙县镜墩梁坑迁徒至尤溪四都(西城镇凤元村罗埔头)。
明正德七年(1512年),原居寧都的朱丙郎之孙朱友诚迁居寧化余塘。据江西石城(小姑)《沛郡朱氏族谱》载:朱丙郎的先祖朱柏,原居安徽婺源,北宋天圣无年(1023年)為官入福建长汀,卒於任所,其子孙落籍当地。朱柏的季子朱贞生子為朱啟,由汀州卜居寧都。传至明代时,朱啟一支有裔孙朱丙郎、朱章郎。明正德十年,朱章郎的裔孙朱成崇迁居小姑,朱成凤、朱成輦迁居寧化兴善里鱼龙伍家坊。后来,这一支的子孙分衍浙江、四川、广西等地。
明嘉靖二年(1523年),泰寧朱思远的第三子朱隆作生意迁居寧化中沙,越十余年后又迁居寧化下沙窑上。据寧化中沙(下沙)《朱氏族谱》载:朱思远的先祖為唐代的朱敬则。传至朱伟一由永城迁居江西吉安。第二十五世孙即是朱思远,居泰寧。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春闈由玉叶坑(今三明巖前乡百叶坑村)移居贡川延爽罗家峰村。据永安贡川《沛国朱氏家谱》载,朱春闈為理学鼻祖朱熹之苗裔;其先祖由建阳考亭迁泰寧,后移居玉叶坑。
明正德至嘉靖年间(1506~1566年),朱瑞与其子朱福缘从梅列(今梅列区列东)迁居尤溪十九都吴坑。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朱瑞裔孙朱新起从尤溪十九都吴坑迁居十五都尤溪(今龙洋);朱瑞的第四世孙朱天有、朱天富兄弟择地於龙洋宝坑坊坑头樟树下肇基啟宇,繁衍后代。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朱应兰(字尔鏞)从龙洋村迁居洋边。朱尤英、朱尤易兄弟从龙洋迁居后楼村洛洋。光绪年间(1875~1908年),龙洋朱氏的第十四世孙朱龙跃(字允云)迁居尤溪西滨镇西洋村。
明代时,原居尤溪四十九都的朱九九迁居大田一保(今建爱),这一支朱氏郡望沛国。(大田建爱朱氏口传)
明末时,永安朱氏朱宗寧的后裔朱品迁居明溪胡坊,后移居明溪盖洋。据明溪盖洋《沛国朱氏族谱》载:朱品的先祖為朱松,由江西婺源入闽,初居福建政和、尤溪一带,后定居建阳考亭。朱松后裔朱铚迁居上杭。朱铚有2个儿子:次子朱濂迁民福建和平;长子朱涛的儿子朱癸七迁居永安小陶。朱宗寧為朱癸七的第八世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宗寧的儿子朱继文从永安迁居沙县。迁居明溪的朱品即為朱宗寧的第七世裔孙。(见明溪盖洋《沛国朱氏族谱》)
明末清初,浙江建寧府牛栏角朱氏迁居沙县的郑墩村。
清初,朱必禄从邵武建寧场林乡迁居寧化龙上下里南山下。据寧化南山下《沛郡朱氏重修族谱》载:朱必禄的先祖為朱子受,原籍江南太平府当涂县宝塔畬,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居福建邵武建寧场林乡。朱必禄是朱子受的第六世孙。
清顺治六年(1649年),永安贡川朱氏的朱光聪迁居永安大湖益溪定居。1953、1971年,又有朱啟森、朱啟财分别迁居三明忠村、眉山。(永安贡川《沛国朱氏家谱》)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朱什一迁居沙县。朱什一后裔分為福、禄、寿三房;其中寿房移居沙县大洛镇陈山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原居福建漳平的朱正九迁居大田丰田。(大田县丰田《朱氏族谱》)
民国34年(1945年),江西省一支朱氏迁居尤溪新阳的池田村东街。
三、迁移
清顺治元年(1644年),永安小陶朱氏朱庆七的第九世孙朱法权的儿子朱成旺、朱成大、朱成器及侄子朱佛定、朱佛光5人迁居浙江龙泉八都。(见永安小陶《沛国朱氏族谱》)
清代时,寧化朱必禄的第五世孙朱肇曲、朱肇耕、朱肇养移导福建崇安;后又有其后裔迁居江西永丰。(寧化南山下《沛郡朱氏重修族谱》)
清代,朱永地从尤溪中仙迁居顺昌县。
民国初,尤溪洋中龙洋朱氏第十五世孙朱世通迁邵武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