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郑姓网 > 郑氏源流 郑氏源流

源流-荥阳郑氏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郑姓展区
荥阳郑氏的迁徙与发展脉络  

  

  

     纵观两千多年郑氏家族繁衍播迁的历史,自国世系15世鲁公以国为姓开始,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乃至现代,播迁以河南荥阳郡为中心,由北向南,由南向北,纵横东西,八方绵延,播迁全国三十二个省、市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近代和现代,又播迁至东南亚诸国以及美国、法国、英国等诸多国家。  

从郑氏宗谱首先能见到的是,从黄帝直到周宣王之弟姬友,共传二十九世,姬友初封于郑,后代郑人尊为太始祖。这个时期,郑姓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有关这段历史的诸多史事,也只能算是郑姓的传说或拓荒时代。尽管如此,在郑人的家谱上,还是制成了世系表,这个世系表,不能说如何如何的真切,也算是郑姓人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虔诚。自黄帝公孙氏,也称轩辕氏、有熊氏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一世,传到二世玄嚣(青阳氏)、昌意,三世虫乔极、四世帝喾(高辛氏)、五世后稷(弃)、六世不窋、七世鞠(鞠陶)、八世公刘、九世庆节、十世皇仆、十一世差弗、十二世毁隃(毁榆)、十三世公非、十四世高圉(侯侔)、十五世亚圉(云都)、十六世叔类(太公)、十七世古公亶父(太王)、十八世季历(王季、公季)、十九世周文王(姬昌、姬、西伯昌)、二十世周武王(姬发)、二十一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二世周王(姬钊)、二十三世周昭王(姬瑕)、二十四世周穆王(姬满)、二十五世周恭王(姬繄扈)、二十六世周懿王(姬囏)、二十七世周夷王(姬燮)、二十八世周厉王(姬胡)、二十九世周宣王(姬静)、郑桓公友。宣王时,友初封于郑,建郑国。自此后被郑姓人尊为开国太始祖。上述之载,传说也好,史载也好,大体已成章法了。  

而桓公友被定为国世系一世祖,传武公、庄公、厉公、文公、穆公、灵公和襄公、惮公和成公、君繻公、釐公、简公、定公、献公、声公和共公、至国世系14世哀公、幽公、繻公、康公君乙被韩所灭,至15世鲁公,名谓之,妣夏,生子璩,徙居陈宋之间。上述之史,均载入春秋鲁史,亦有章可循。但由于时代之变迁,至15、16、17、18、19、20世的,甚至再经以后的十几世,可见各族系的老谱有少量记载,其大量族系史迹无考。  

  三国魏魏齐王曹芳正始三年(公元242年)置荥阳郡,不久废。晋武递泰始二年(266年)重置荥阳郡,辖荥阳、京县(今荥阳京襄城)、密县(今新密市)、卷县、阳武(两县均在今原阳县境)、苑陵(今新郑东北)、中牟、开封八县,郡治在荥阳(今郑州市西北古荥镇)。荥阳郡也曾几度废立,北魏时同县治一起移今荥阳市,北齐时又改为成皋郡,隋大业年间炀帝杨广改郑州为荥阳郡。长期以来,诸多郑氏先贤在此生息繁衍,遗泽后世,自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制度兴起,荥阳郑氏成为北方高门士族。自汉至唐名人辈出,仕宦不绝,“天下郑氏出荥阳”成为口语,流传已久。郑姓人被称作“荥阳郑氏”。凡有郑姓人居住的地方,就可见“荥阳堂”、“荥阳衍派”、“荥阳世家”等等字样的郑氏宗祠或家庭门楣横额,以“荥阳”二字为头的命名更是数不胜数。诸如“荥阳村”、“荥阳律师事务所”、“美国荥阳郑氏宗亲总会”等等。  

首先翻开开封郑氏的开基祖郑荣的历史记载:《元和姓纂》载:“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穉孙兴(汉太中大夫),兴生众(后汉大司农),众曾孙熙,熙生泰、浑(魏将作大匠)泰生袤,浑生崇(晋荆州刺史)、。崇生遹,遹生扶风太守随,随生赵侍中略,略生六子:翳、豁、渊、静、悦、楚。豁迁荥阳郡治,生燕太子詹事温,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长子,西祖——涛,随北魏道武帝西征,定居陇西,后裔散居今陕西、甘肃、四川北部等地。  

     次子,北祖——晔,后魏南阳公、建威将军。居荥阳(今郑州古荥镇)。  

     三子,南祖——简,定居京县(今荥阳京襄城)。  

     四子,中祖——恬,(晔之幼弟)居大索(今荥阳老城),生德玄,德玄子颖考,颖考之子仲明世袭荥阳太守。进入第三代鼎盛时期,有兄弟五人,洪建、祖育、仲明、季亮、季明,季亮官位最高,历任太学博士,平东将军,光禄少卿等。  

     北祖晔子六:白麟、小白(即郑茂)、叔夜、洞林、连山、幼麟(郑羲)。羲公一支,在北魏时较大,其脉络史记较详。  

     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荡,郑氏祖地古荥阳郡一带成了混战中心,故有几次大迁徙:  

     (1)南朝宋的开国功臣郑鲜之一脉。鲜之公,字道子,郑浑玄孙,随东晋南迁,累官御史中丞,太常都官尚书、尚书右仆射。鲜之随刘裕北伐时,远涉三百里到开封拜谒高祖陵墓。  

     (2)《梁书》、《南史·郑绍叔传》、《陈书·郑万顷传》中记载了荥阳郑氏的另一支迁寿阳(今安徽寿县)。史书说郑绍叔“荥阳开封人也,世居寿阳”。这支郑姓人一世祖琨,他的后裔历仕宋、齐、梁、陈直到隋代。  

    (3)梁朝衡阳太守郑惠一脉在永嘉之乱中迁居东阳郡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传季徽(历任通直散骑侍郎,建安令等职),再传郑灼、梁简帝时任通直骑侍兼国子博士,陈朝时,官至中散大夫兼国子博士(引《陈书》、《南史》)。  

     (4)郑昭为开闽始祖第一人。郑昭,桓公第40代孙,高祖袤,晋司空。曾祖质,太常卿。祖畴,中书侍郎。父庠,又名文庠,字文序,历任车骑长史,平淮将军,东安太守,于永嘉元年永嘉之乱(公元307年)时从寿春过江,定居丹阳郡秣陵县桑梓里(今江苏江宁),葬建康(今南京)安西门外。庠公次子郑昭入闽曾出任福建晋安(今福州)县令、建安(建瓯)太守,后裔庄、露、淑三人在南湖设学,教化闽人,史称“南湖三先生”。其后分居长乐、晋安、侯官及广东、广西等地。  

     (5)荥阳郑氏除郑泰一支和其他支派向南迁入江南外,还有若干支迁向秦、晋、冀、鲁各地,有的后又迁回荥阳。至北朝及隋唐时期,中原主要是郑浑的子孙。郑浑被尊为中原郑氏世系的第一代,而郑泰被尊为南迁世系的第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