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公之子:郑据 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即今郑王庄)。
据公之子:郑强 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
强公之子:郑朱 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
朱公之子:郑国,初国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
水利先驱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东进中原,占领了周王室的旧地荥阳,陈兵于韩国边境,韩国危在旦夕。韩王设“疲秦之计”,想引诱秦国将人力财力用于大兴水利,以缓解韩国的危机,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说服秦国兴修水利。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想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而对秦国来说,兴修水利更是固本培元、兼并六国的战略部署。当时秦国的关中平原还没有大型水利工程,秦国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公元前246年,泾河边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兴修水利的工地。当时修建者多达10万人,郑国则成为这项大工程的总负责人。郑国依靠勇气与智慧,与广大劳动群众一道,巧妙连通泾河、洛水,水渠全长300多里,被后人称为“郑国渠”,这是我国开凿最早、工程最大、施工水平高超的水利工程,它改变了关中农业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公元前230年,秦军直指韩国。对这时的秦国来说,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一拉开,韩国就灰飞烟灭了。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国公之子:郑如
如公之孙:郑弘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凤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他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郑均,字仲虞,任城(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人,以忠厚孝义著称。其兄郑仲曾任县吏,贪财好利,郑均因劝谏不听,遂离开郑仲去给别人干活。一年后,他回来把挣来的钱交给兄长,说:“钱财到处可以得到,但为官收礼,形同贪赃,有损名声!”郑仲被弟弟的言行感动,再也不接受送礼了。后来仲死,郑均赡养寡嫂孤侄,直至长大成人。郑均忠义名声传出去后,皇帝请他出来做官,郑均坚决拒绝,后来就干脆躲到濮阳,以免纠缠。汉皇帝时,出任尚书,后拜议郎,回归故里,人称“白衣尚书”。
如公之孙:郑吉 祖籍山东,是临淄名门大户。汉武帝时,为防各地强宗作乱,将其迁徙分散,郑吉兄弟被迁到会稽(浙江绍兴)。郑吉早年从军,多次出征西域,升为郎官,后因屯田有功,被封为西域都护,为当时最高长官。后又以攻破车师,招降日逐王,被皇帝嘉奖,皇帝下诏说:“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抚循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陡訾城,功绩卓著,封安远候,食邑千户。”接着,郑吉又在乌桑城设立治所,镇抚诸国,治理各地。所以,汉之经略西域,始于张骞,成于郑吉,他为祖国统一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吉公 之子:郑宾
宾公 之子:郑崇
崇公 之子:郑好古
好古公之子:郑荩臣
荩臣公之子:郑敬
敬公 之子:郑瓒
瓒公 之子:郑音
音公 之子:郑明
明公 之子:郑谨
谨公 之子:郑玄。郑玄,山东高密人,誉称“后郑”,以区别其先辈郑兴、郑众父子。他一心求学,著作颇丰,弟子数以千计,60岁告老归乡后,仍设馆授徒,以明经理。其家乡得名“郑公乡”。他以《论语》作《郑志》8篇,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后又著《天文六政论》、《象礼帝拾义》、《六艺论》、《毛诗篇》等数百万言,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十分受人尊敬,连当时农民起义的黄巾军见到他,都纷纷下拜,说:“先生既不是贪官污更,又不是豪强劣绅,我们久仰其贤德,决不随便骚扰先生。”郑益恩是郑玄的独生子,益恩遗腹子郑小同,仕魏,官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