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郑姓网 > 郑氏源流 郑氏源流

源流-郑氏起源始祖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郑姓展区
郑氏起源

一、始祖 (上古时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注:郑姓出自姬姓,源自郑国,为黄帝后裔。这已经成为郑氏子孙的共识。黄帝,少典的儿子,原姓公孙,因为生于姬水而改姓姬,名轩辕,后人称为轩辕黄帝。黄帝曾经率领中原部落联盟的军队,打败炎帝部落,擒获蚩尤于翥,建都有熊(今新郑市)。黄帝又南征北伐,第一次把许多部落统一起来。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极大,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第四代后裔叫后稷,后稷母亲是姜塬。传说姜塬有一次外出游玩,见地上有个大脚印,就好奇地在脚趾处踩了下去,没想到就怀孕生下了后稷。后稷后来成为掌管农业的长官,教导民众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帝尧的赏识,后人尊他为农业神。  

后稷的后裔在他所奠定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向前发展,到周武王姬发的时候,周族的势力大大膨胀,周武王灭商,奠定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到周厉王时期,出现“国人暴动”,西周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挽救祖宗基业,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姬静于公元前806年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木或林(今陕西华县东),后迁移到拾(木或林附近),郑国诞生,姬友谥号“郑桓公”,并让他在朝中任司徒。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仍在朝中担任司徒,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故,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王畿东部的成周附近,济、河、洛、颖四水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仅存有虢、郐等十邑小国,可以作为容身之地。据专家考证,济、河、洛、颖四水之间,虢、郐十邑之地,指的是今天以河南新郑、荥阳、新密为中心的东起郑州、东南到扶沟、西至巩义境内的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伯的建议,先采取贿赂手段,使虢郐等十邑小国答应各划出一部分地方让他存放财产和族众,使郑国在东方发展有了立足之地,史称这一历史事件为“虢郐寄孥”,即“桓公寄孥”。荥阳京地有郑家砦、老郑坟寄孥遗址。郑桓公完成了“寄孥”大业后,西周朝廷发生巨变,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西周发生“犬戎之乱”,周幽王葬身骊山。桓公为国捐躯,葬在陕西华县(今华县西关螺丝钉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