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张姓网 > 张氏源流 张氏源流

源流-继祖公列传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张姓展区
张继祖公列传  

一世祖名讳继祖,字孔皆,生卒未详。元末明初人士。初官为江淮提领(据梅谱)。连城谱推载,明汝南侯梅思祖之族兄弟。本是安徽宣城梅氏十四世孙,即北宋诗祖梅尧臣直系九世孙。今据宛陵梅谱及《明史》查明:元末战乱纷纷,梅思祖从军远去河南归德府。元至正十五年秋(1355年)其祖居之地发生大规模瘟疫,梅氏子孙面临灭族之危难,不得已纷纷避难外迁。部分族人由宣城黄墩迫迁婺源桐山得以安生。

明初立,天下英雄豪杰解甲归田。朱元璋为稳江山,数年间诛杀功高镇主之贤臣。至此形势,继祖告老辞官挂印,称病归耕。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梅思祖之子梅义,官为辽东都指挥使,因追坐思祖胡惟庸案,灭其家。因思祖称夏邑梅,宣传梅氏躲过一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洪武临终将其皇孙朱允炆托付思祖之侄梅殷(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下嫁梅殷),赐护驾遗诏。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推翻建文帝政权。梅殷因不从而遭陷害。一系列事件遭致梅氏子孙惨遭杀戮,让人不寒而栗!

此时满城风雨,消息不胫而走。虽远在婺源梅府,但也得知讯息一二。继祖公自幼熟读兵书战策,经籍史册,身经百战。细忖良久,深知朝廷时常派人探望实为监居。虽暂无性命之忧,世事难料,难保以后出何状况。为保全家性命,只有远走高飞、隐姓埋名隐居,唯此出路一条!于是携妻妾带子深夜逃离婺源桐山,渡江北上,先至合肥五里墩,几经辗转,后折至桐城南乡戴冲。一路颠沛流离,一路埋葬亲人,其子乳名难养、难得、难看不断病故,只剩下襁褓中梅琳。至此恰遇从婺源迁来的同僚挚友国学生张道荣公,得之帮助,暂且喘息。才确知朝廷强制移民政策,将江南徽州、饶州地区百姓沿长江一线迁往人稀地广区域。为遮朝廷耳目,继祖公遂以募民身份筑巢于僻壤戴冲马鞍山脚,与张道荣公为邻。洪武初政,以军匠律天下之编户。皖守赵好德鱼鳞册给由指挥毕银,按丁简取。人畏远役,例皆朋户。众移民遂以朋姓冠名。又因幼子梅琳与张道荣公之女媒妁之约,梅继祖公与张道荣公密商,久保梅家子嗣,只能将计就计,朋姓与张。并将三个儿子仲礼、仲智、仲信以及其父张伯华养子童四、富五所生仲仁、仲义、仲玺、仲诚、仲安共九人拜异姓兄弟,歃血为盟,有难共担,有福同享,成为一家。

其后随人口增多,家族的壮大,原有聚居地已不能满足。随之大房张仲礼留守戴冲;二房张仲智迁官桥;三房即梅琳公房,由其次子张子容带着侄儿张秉达、张秉道迁连城;四房张仲信迁双河。其他几房传数代而无嗣。自此四股遂成名于世。此为后话。

继祖公临终之时,唤妻传子到榻前,曰:吾本梅氏名门,今避难于此。今子尚幼,夫人务必将琳儿抚育成人。吾逝后望能归葬婺源……今苟且不得不与妇翁合姓,以承赋役也,势使然耳!占籍曰张,事神曰梅,岂忘本哉?谨记,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