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井《金沙周氏族谱家乘》三房谱载,在明清两代,后井周氏迁居外省的有上海、宁波、绍兴、嘉定、海门等地。据说迁往广东合甲的裔孙近万人。集美区杏林村的周氏裔孙(永乐二年6世点轩迁此)现已传至25世,人口有4000多人。 石塘谢氏迁往外地者不少,据族人介绍,贵州省安顺地区石塘谢姓后裔人口达8000余人,为13世总兵谢英之苗裔。东山县铜钵村谢姓,人口6000余人,为石塘9世谢却所传;龙海市江东坂尾谢姓,人口8000余人。 明朝后叶,时航海发达,冒险下澎湖,过台湾的闽南百姓不乏其人,据《厦门市志》载,崇祯元年(1628年)闽南大旱,郑芝龙与闽抚协商,以巨舰运载沿海饥民数万名入垦台湾,同安沿海饥民多附舰渡台;明末清初,郑成功踞厦门、金门抗清,厦门地区人民卷入其中,加上清政府的迁界政策,沿海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加速人民各奔西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鼎定台湾,为开发宝岛,自乾隆年间以来,多次下诏召民前往台湾垦殖。致明末清初直延至清道光年间,海沧各姓裔孙蕃衍之地主要集中在台湾。 开基台湾的第一人是青礁的颜思齐,时在万历年间(1573至1620年)。其发源地,为嘉南一带。据有谱乘可稽者,以台南县下营乡颜氏,为海澄青礁颜慥之裔,其始祖颜世贤于明末东渡来台,至今传十四世,在红毛厝建有宗祠。颜公轮,清初由海澄迁居台南县六甲一带,至今传有九世。 谢氏自大陆徙居台湾,是在明末郑芝龙设寨于笨港时到台湾垦荒的。此后,有谢贤、谢岩随郑成功入台。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入台者络绎不绝。据《石塘谢氏家乘》载:孝公派下十四世谢挺、谢腾、谢倦等,睦公派下十二世谢其一、谢奇鸿等,任公派下十二世谢辰、十三世谢吉念、谢吉美等,恤公派下十四世谢意、谢钦等陆续前往台湾,后藩衍子孙,立宗朝聚族而居,人之众可比石塘谢氏。今谢姓后人在台北近3000人、台中近5000人、苗栗近5000人、台南约3000人、桃园约4000人。 自明朝末年以来,海沧大量的林氏裔孙迁徙居到台湾定居,至目前为止,其人数多达万人。如锦里林氏十二世林登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前往台湾开基,定居于现屏东县一带。其子林朝英(号一峰亭),故台湾林氏后裔以“一峰亭”林氏自称。又如锦里十三代林贵贤清朝雍正年间移居台湾,在台湾的林氏子孙人数比锦里村的人还要多。台北中和林氏敦本堂、宜兰林氏追远堂都是海沧林氏裔孙所创建。 明末清初,随郑成功入台的杨文科落籍在佳里,雍正十二年(1734年)继有杨肇尽兄弟、杨应扬兄弟、杨明教、杨一墙等到此共同开发及营生,他们裔孙己成为当地的望族,有7000余人,建有杨氏祠堂。台南地带古称东都,台南霞阳杨氏裔孙人口高达近万人。 新垵邱氏在台湾有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台湾南部,尤以台南县七股乡笃加村、高雄县茄定乡崎漏村最多,约有4千余人。台南笃加村的邱氏是清乾隆年间邱煌乾(15世,台湾称邱乾成)兄弟先落脚在今永康市洲仔尾。乾隆二十三年至五十三年间,洲仔尾地区受洪水泛滥的影响,才迁往笃加村的。 清初以来,祥露庄氏往台湾开拓者不少,庄崇德后裔庄德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随郑成功去台,定居台南县佳里镇营顶村开族,为台湾佳里庄氏始祖。 自清代以来,李氏裔孙纷纷前往台湾开拓新的家园,依据清康熙八年的《重修仙店李氏族谱》中就有19世的李院、李元诗父子迁台湾嘉义盐水港。而柯姓裔孙往台湾移民众多,就柯春行一支在高雄市左营就有1460人。 明末清初,闽南人民大规模往台湾垦殖的同时,斗胆往南洋各国谋生、开拓者也大有人在。先期,首选地是吕宋(即菲律宾)。进入清代,目标转向东南亚其它国家,清乾隆年间开放海禁后,大批的闽南人纷纷往东南亚各国移民。海沧各姓裔孙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国。
据《陇西渊源志》载,明末,仙店的李应楚未娶妻即远迁吕宋,为仙店李氏往海外发展的先例;又据清李其蔚所编《重修仙店李氏族谱》载,有李元寿往交留吧(今印尼雅加达),可见仙店李氏裔孙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开始往海外移民开拓。 霞阳杨氏裔孙蕃衍在东南亚各国多达万人,总人口以数千计地超过本村人数。杨氏裔孙开拓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始于清康熙年间。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杨氏裔孙众多,他们后来成立董杨宗亲会。咸丰四年(1854年)始,霞阳杨氏裔孙又往缅甸发展,今人口约上千人。 据《新江邱曾氏族谱》载,邱氏最早“贩番”的是邱世派,他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六月,因往汶莱国卒于彼处。明朝期间,出洋大都前往吕宋岛(今菲律宾)。清朝统一台湾后,中国东南沿海逐渐开禁,新江人多往荷属东印度及英属马六甲等地,尤其集中在槟榔屿。 谢氏族人早在明末清初就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谋生。据了解,现居印度尼西亚的谢姓后人达万人左右;马来西亚的槟城约有2500人左右。 自清代以来,祥露庄氏裔孙大量移居东南亚各国,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和印尼等国,繁衍近万人。 海沧各姓裔孙在居地国往往聚族而居,为了联系乡亲或宗亲,许多姓氏成立自己的宗亲组织,如邱氏在槟城的龙山堂邱公司,祥露庄氏的在海外的后裔联合成立了四美堂。杨氏在槟城和缅甸都有植德堂公司,槟城林氏创立槟城敦本堂和勉述堂,1866年两堂迁入槟城林氏九龙堂驻地办公,并分别于1891年8月20日、1930年10月12日注册,成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的合法社团。这些民间宗亲组织,长期以来对故国家乡的公益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2-2.近现代入住姓氏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发生中英鸦片战争,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清廷走向衰落。随后,各国列强先后又与清政府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开始大肆蚕食中国。腐败的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为还债务,转嫁于百姓,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行,使老百姓民不聊生。 届此情况下,海沧原住民加速往外迁徙,除台湾外,目的地主要转向东南亚各国。他们携家带口,亲友相伴,冒着生命,跨洋过海,在异国落地生根。人民的大量往南洋,过台湾,就出现了原住民外旺内弱的现象,如霞阳杨氏、祥露庄氏等姓。更有甚者,早在宋、明时代就落籍海沧的原住民,如鳌冠卢姓,石塘排头、贞庵澳头黄姓,贞庵、新垵叶姓,温厝马垄、凤山后埔刘姓,渐美芦坑卢姓,鼎美、后井陈姓,后井欧垄魏姓,囷瑶大埕何姓,霞阳林、马、刘三姓,祥露欧阳氏,莲花汤岸、过坂、渐美芦坑谢姓,东瑶林姓,芸尾黄姓,现人口多者才二、三百人,少者只有数十人。 造成原住民锐减的现象还因为瘟疫猖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来,霍乱、鼠疫、天花、痢疾等恶性瘟疫席卷厦门地区,多达十余次,如发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鼠疫,厦门就日亡千人,据民间统计,死亡人数达万人以上。据《厦门市志》载,光绪十二年,鼠疫在灌口、锦宅、角尾一带流行。这些瘟疫横行,直至民国28年方止,夺去了数以万计百姓生命,据汤岸谢姓人说,早在清代,过坂、汤岸谢氏人口有五千人之众,由于瘟疫横行,解放前只乘几百人。东埔的张氏清朝中叶,人口鼎盛,后因瘟疫、战乱、匪患之故,致人丁锐减,裔孙大量前往菲律宾、印尼、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各国谋生,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口仅有750余人。 海沧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数十个,如郭厝(鳌冠)、肖坑(温厝)、雍厝(囷瑶)、洪厝(海沧)、翁厝(霞阳)、郭坂(今过坂)、刘营(洪塘)等,顾名思义,冠头字即是姓氏,这些姓氏长期聚居于此,才得以成为地名。但是,三、四百年生息于斯的姓氏,现今上述村庄原住民本姓人口极少,有的本姓人几乎消失,如雍厝、洪厝。其原因不是人口大量外流,就是瘟疫猖獗,或是姓氏械斗等其它因素所致。
人口大量外迁,瘟疫使人死亡迅速,造成原住民外旺内弱,从而海沧就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此时,外地人就逐渐迁徙进来。 清朝末期民国初年 是时,原住民延续往东南亚各国谋生外,在本地区内时有迁徙,如仙店李姓裔孙移居石塘水头、温厝宁店、东瑶、贞庵岭上等村;囷瑶林姓迁贞庵嵩屿、温厝宁坑等社;锦里林氏苗赢往东屿;贞庵澳头黄氏移海沧;东埔张氏移鼎美等等。 同时,外来的姓氏迁移到海沧的有: 新垵曾姓 族人说约120年前迁来。 渐美蔡姓 清中期从安溪龙门来此,已传8代。 贞庵岭上卢氏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浙江平阳的卢姓人到厦门美孚石油公司任职而居海沧。 鼎美廖姓 百余年前来自安溪。 新垵苏姓 100年前南安等园来此。 囷瑶后山尾郭姓 清末来自辽东。 过坂郭姓 1911年从同安五峰造水搬来。 鼎美有叶姓180人左右,据说从同安迁来。 洪塘陈姓 1911年从南安东田来西塘;另一支1917年从集美移居赤土。 渐美王姓 清末从安溪来此,今衍7代。 古楼王姓 清末从安溪官桥迁来。 古楼廖姓 清末安溪官桥来此。 东屿张姓 清末从大嶝迁此,传6代。 据调查,上述外来姓氏大多未建宗祠,部分姓氏有祠堂,如新垵曾姓、渐美蔡姓、贞庵岭上卢氏等。在岭上的卢氏还有世序清晰的卢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