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元姓网 > 元氏源流 元氏源流

公子元和元氏县的来历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元姓展区
春秋战国时代,有几个公子元,卫国,齐国,楚国和赵国,魏国,都有公子元。元氏县的来历据说和公子元有关。本文试做一下探讨。

元氏县:

《史记.赵世家》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 即公元前255年,筑元氏城于地势高平的地方。钱穆《史记地名考》注元氏:“今元氏县西北。”上原:“今元氏县西,因地势高平名。”

在此之前是封龙邑,《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四邑中其一有封龙邑。《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邑因山为名。”《史记地名考》,封龙:“今获鹿县南,接元氏县界。《晋书》怀帝纪、《水经注》皆谓之飞龙山。”赵武灵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6年。在赵国的版图内,封龙邑又存在了51年,然后,才在封龙邑的基础上改名元氏县。封龙邑之前在中山国,进而属于晋国的历史年代,因资料缺乏,不能确知其详情。元氏置县至今已经2268年了。

     我们知道封龙邑的来历,邑以山名。那么,元氏县命名的来历呢?

《十三州志》阚骃云:赵公子元之封邑,故曰元氏。这是第一次解读元氏命名来历的历史典籍和说法。

阚骃,字玄明,敦煌人。十六国时期北方著名学者,生年大约在375年至382年之间,卒年大约在444年。《魏书》卷五二、《北史》卷三四有传。《十三州志》是一部以两汉版图为基础,涵盖全国疆域,属于总志类性质的地理著作.受到后人的高度重视。《十三州志》内容比较详备,从现存的片断记载来看,门类有郡县、山川、道里、沿革、古迹、风俗、民族、四邻等,其详细程度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汉书·地理志》。原书虽已佚失,然今存佚文275条 ,从中尚可窥见此书断珪残璧,弥足珍贵。

     这是第一次写明元氏县名称出处的书籍。就是说他在元氏县置立已经过去600多年后,后人的传说,或者是作者的推断,明确了元氏县名字的来历是封邑赵国公子元。这个说法后来广布,被人所引用和沿用下来。如:

《元和郡县志》: 本赵公子元之封邑,汉於此置元氏县,属常山郡,两汉常山太守皆理於元氏。

《读史方域纪要》:战国时,赵公子元之封邑。汉置县,为常山郡治。后汉因之。《史记》: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汉置县治焉。

在史籍中,春秋战国年代,好几个国家都有叫公子元的,齐楚卫三国的公子元都有故事记载;赵魏两国的公子元没有历史记载。

齐公子元,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公子,齐桓公死后,他的公子无亏,公子商人,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雍五子争立,内乱不已。公子元后来立为齐惠公。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左传》)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楚令尹子元伐郑。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有谋臣说“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疑,莫非有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卫国大夫元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卫侯与元咺讼,宁武子为辅,针庄子为坐,士荣为大士。”公元前632年冬,卫国大夫元恒告卫侯杀人而发生诉讼,周襄王派王子虎审理此案。原告元咺和被告卫侯都到庭,法庭审理就要开始,审判官王子虎认为“国君和臣下不能对理争讼,应由别人代理”。卫侯委派宁武子“为辅”、针庄子“为坐”、土荣“为大士”等代理自己出庭诉讼。晋文公邀请齐、鲁、宋、蔡、郑、陈、莒、邾、秦等国渚侯在温地(今河南温县)会盟,同时还请来了周天子。会盟期间,诸侯们临时组成了一个“国际法庭”,专门审判卫成公等人,原告则是卫国大夫元咺。诉讼时,卫国大夫宁武子、针庄子和士荣三人出庭答辩。最终,晋文公逮捕了卫成公,把他送到京师关了起来,并且杀了士荣,砍掉了铖庄子的双脚。惟有宁武子,念其忠君,晋文公赦免了他。在晋国干预下,元咺回到卫国,立公子瑕做国君。 以上三位公子元,年代在春秋时期,不可能分封在元氏,和元氏县无关。元氏,按《十三州志》阚骃的说法,赵国公子元的封邑。而赵国公子元历史无记载。赵武灵王打下了封龙邑,经过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孝成王),在他孙子赵孝成王在位的时候设置的元氏县,时光过去了五十多年。为是么迁城呢,封龙邑残破了么?史记中,赵武灵王二十年,略中山地;二十一年,取封龙;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复攻中山,连年战争,六年四攻,最后收入囊中。如果加上以前“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灵,则鄗几于不守也”(赵武灵王语|)封龙邑处在交战的前沿阵地,城防残破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在上原地势高平的地方建立新城元氏城顺理成章。  

元城县,距离元氏县不远的大名县,旧称元城县,史料有载:

《汉志》:元城,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

《元和郡县志》: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名。

    《风俗通义》载,战国时卫武之子公子元,食邑亦在元城,其后有元氏.。

《韵会》所载,春秋年代,卫国有大夫元咺, 受封於元城(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其后有元咺氏元氏。

在网上和现实中,有人把元氏县和元城县两地混淆了,其命名来历也没有说明白,需要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