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俞姓网 > 俞氏源流 俞氏源流

俞源的起源与兴起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俞姓展区
俞源的起源与兴起

俞源历史上棣居处州府治,是原宣平县北乡的一个重镇。现在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俞源的起源始于南宋。据谱载,南宋末期有个祖籍杭州,姓俞名德字处约的人征辟到松阳县当教谕。他往返括、婺间屡经于此,见此九龙山下风光秀丽,就有入卜居之想。后仕无几何,便脱却名利,创此安乐境,这是一说。二说俞德病逝任上,其儿俞义行棺,经宿于斯,将灵柩停放村旁的草坪上,一夜之间,竟会灵柩陷地紫藤缠绕。这个奇迹的出现,俞义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就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次日柩不果行,便置穴在此安葬父亲。他遵孝道,以后便留下守墓。久而久之,与当地姑娘成婚,就这样繁衍了后代。二种传说谁是谁非且不去说,总之都说明俞德是开创俞源的鼻祖。这里需要补述一下俞源的前身,传说南宋时期,这里原有朱、颜二姓住户,那时人烟稀少,村庄冷落。自从添了俞姓住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约一百多年后,俞姓的繁衍日臻兴旺,相反,朱、颜二姓却逐渐衰退及至消失。由此村庄就为俞姓更替,这就是俞源的由来。

俞源的创建,从南宋末期至今已逾800余年,繁衍32代。始祖俞德生义,义生至刚,至刚生仍,三代单传。至仍生涞、浪、汪三昆仲,即第五世人丁始发展。

俞源的兴起,历史上有三段黄金时期。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从五世俞涞开始,俞涞字巨川,号二泉,至正十四年元政衰乱,盗贼蜂起,他毅然揭竿而起,令四子组织民兵武装,保护郡邑,并倾己之所积,以赏卫士。这一义举,升闻处州府署,监司石末宜孙表为“义民万户”。其时刘伯温已在元政处州为官,传说因俞涞小时在丽水读书见识了刘伯温,二人是同窗好友。所以俞涞义举自然而然也得到刘伯温的赞赏。由于俞涞此举立下汗马功劳,俞源名声一跃而起,一时名闻遐迩,就有大甲邑之美誉。

俞源的兴起,深一层的原因与刘伯温不无关系。谱载刘伯温与俞涞是布衣交,这个布衣交对俞源的兴起,刘伯温则是关键人物。谱载有关刘伯温的关系,具体就有四件事:一,为俞涞子孙排辈取字,首取、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字。二,至正十八年,为俞涞谢世作像赞,词中流露对俞涞一生淡泊名利,陷德不仕的高尚品质,喻为晋陶渊明的遗风,这个评价难能可贵。这篇文作历次葺谱沿袭,一直留存至今。三,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征召,曾上言出示过招抚榜文,命俞涞的民兵武装仍俾保障。四,吴元年(1364)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之际,他念念不忘俞涞的功绩,推荐俞涞孙俞继祖为南京锦衣卫镇抚。

由于刘伯温的关系,元末明初,俞源又引来了宋濂(浦江)、苏伯衡(金华)、章溢(龙泉)、叶琛(丽水)等江南名士来游,并都与俞涞以及四子善卫、善麟、善诜、善护结为布衣交。现在俞源不但留有他们的足迹,更可贵的留下了他们的墨宝。如宋濂为俞涞作“敬一处士墓志”,苏伯衡为俞涞祠作“孝思庵记”。还有一些诗咏词作的遗迹,可惜都毁于兵火。以后几位名士都被朱元璋征召,成为明朝开国的元勋。至于现在有人提问刘伯温是否到过俞源的问题,谱载只说是布衣交,至于到不到过没有明确的表述,依据只能是宗谱。又有人提问刘伯温等名士的撰文是否载入文献,这就无从所知。不过苏伯衡的《皆山楼记》,据说载入《四库全书》,苏平仲文集。

俞源的兴起,第二次兴盛期出现在明嘉靖、隆庆年间。这段时期是俞源科举的鼎盛时期,出了进士礼部观政俞大有,举人温州黄华关把总俞彬,贡生江西宜黄县知事俞世美,贡生山西代府审理,进阶奉议大夫俞昭,贡生江西弋阳县丞,升山东青州左卫俞款。贡生四川富顺县主簿俞赞,贡生松江府青浦知县俞应乾。此外贡生俞英、俞鸣谦、俞瑾、俞肖洛都分别当上了教谕。当时一个偏僻的山村出了十多位官员,无疑是俞氏的荣耀。所以俞氏子孙为光宗耀祖,干隆庆元年筹资大兴土木扩建宗祠,这就是现保存下来的俞氏宗祠。隆庆六年俞世美进京朝觐,时相严讷为俞氏宗祠题赠“壬林堂”三字。

俞源兴起第三个兴盛期,出现在清乾隆、道光年间。这段时期俞源是改造居住环境,掀起建设家园的盛期。富户不惜血本,鸠工兴造厅堂大厦,使俞源村落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趋向人居环境的优美。现保下来的30余座古宅民居,大多在这段时期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