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俞姓网 > 俞氏源流 俞氏源流

梅县俞氏分支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俞姓展区
南楚俞氏宗亲很早前就向梅县俞氏宗亲发出了探讨梅县黄俞渊源的建议,今天终于盼到了“中心村”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中心村的文章,不仅验证了南楚俞氏先生关于梅县黄俞氏的探讨,而且对东粤(梅县)俞氏的研究以及始祖年代的考征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梅县确有黄俞氏的存在。遗憾的是,当今的梅县,黄俞一族已经改成了黄氏。据推测,迁出梅县的黄俞宗亲尚有保留。

     南楚俞氏先生四年前关于梅县黄俞氏的探讨以及梅县俞氏始祖的考证,起了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现将俞氏网《梅县俞氏分支――黄俞氏》一文转载如下:更多黄俞氏的资料可参阅俞氏网《梅县俞氏两始祖考》。

             ===梅县俞氏分支――黄俞氏===  

      近得梅县小密墩上水胜宗亲寄来的俞氏地坟资料,发现其中载有由历代上辈老人口传的先祖德康公之兄的资料,很是引人注意。资料记叙如下:“墩上先祖德康公有个哥哥叫德清。德清公早年病故,其已经怀孕的妻子改嫁到程乡县扶贵堡)即现在的梅县程江镇槐岗村王姓家。俞子出生后很有发福之像。长大后家里挂俞姓灯笼,听传不顺,后改挂王姓灯笼也觉不顺,于是以后在排字岗的住家大门一边挂王姓灯笼,一边挂俞姓灯笼。后人叫德清公的骨肉俞子为王俞公,一直流传到今。”

      据梅县黄洞安分堂简谱记载:“......二世祖原为兄弟二人,兄弟各立其志,长子远走他乡接人香火,带母奉养,乃有黄氏香火以祀不忘。传至三世都是姓俞公。后来人口繁衍,原有黄氏香火议改黄氏,几载过去,众又感不吉利,又改复姓黄俞公”

      据南楚俞氏族谱记载,梅县俞氏五世祖兄弟三人,兄居黄洞,二居小密,三居扶贵。六百多年来,居扶贵的没有了音信。就连三百年前黄洞后裔文定公所修的族谱中虽有居扶贵这一房,却没有扶贵房的任何人丁信息。现在扶贵那地方似乎也没有什么俞姓族人。莫非族谱上记载的居扶贵的五世祖之三就是小密墩上历代先辈口传下来的德清公的遗腹子?其后裔改成了复姓“王俞”导致没有了俞姓族人?

     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虽多次搜寻梅州的“王俞”资料而无结果。联想起黄洞宗亲也有老辈传述“黄俞公”的故事,莫非小密墩上历代口传的“王俞公”,是把“黄俞”的“黄”口传成了读音近似的“王”而成了“王俞公”?重新搜寻黄俞公资料,终于有了收获。可见墩上历代先辈们的口传,的确把“黄”传成了读音相近的“王”。搜寻到的黄俞公资料如下:

     梅州黄氏族谱(统谱)一至七世祖世编  

     一世 僚公(嘉应州城内五马坊开基始祖) 字海龙,号良臣,谥文英。妣孙、周氏。生四子,长庆吉,次庆华,三庆荣,四庆寿。公乃景升公次子,生于江西南昌,少年登南宋进示第,官升光禄寺卿,拜为谏议大夫,后授广东琼州知府,诰封朝议大夫。任满回里道经梅州,见山水清奇,遂居于州之五马坊水巷口而建业焉。梅州即程乡县,今改为嘉应州…….

     二世 庆吉公 字天祯,号希可,又号庭政。妣古氏、吴氏,生子二,长日新,次日升。公乃海虎公长子,于元朝天历文宗时(笔者注1328-1330年),晦迹在仕……

     三世 日新公

字愈唯,乃庆吉公长子,元末顺帝时人(笔者注1333-1341年),明诰封奉政大夫。妣陈、李氏,李妣。生三子,长文质,次文焕,三文宝。

日升公妣许氏,子六:文善、文玉、文富、文通、文达、文政

     四世 文质公 讳兴,妣刘、梁氏,共生五子。刘妣生子长伯敬,次伯养;梁妣生三伯朝,四伯朋胡,五伯明。公笃志好学,于明洪武二十年(笔者注1387年)贡举出身授广西南宁府同知……

     五世 伯敬公 字礼,号仲海,妣杨氏刘氏。生四子:宗彝、昭彝、穆彝、贵彝。公官至桂阳府通判,拜中顺大夫,卒葬在梅州西洋堡黄公段乌鸦落洋形……

六世 宗彝公 昭彝公  穆彝公

……

穆彝公  妣张氏、雷氏,子三:应兴、应隆、应远。公原妣张氏,续配雷氏俞妇,随来一子,公育为己子,雷氏临终时嘱俞子曰:你实为俞家之骨肉,生勿忘黄公之恩德,死勿离俞姓之祖坟。故其后裔称“生黄死俞”,居梅州罗坑排子岗等处,其黄俞之祖名未详,阅谱者当别堪宗。

     七世 应隆公 妣张氏,子三:云从(居大埔石坑)、云辑(居大埔县)、云德(居江西长安)

          应兴公 妣罗氏,子二:云开(居长乐大都)、云章(居广州)

          应远公 妣古氏、杨氏,子三:云大、云中、云上,移居为详。

………………………………………………..

  由此看来,梅州黄氏七世的应隆、应兴、应远三公之一,就是俞母带来的德清公之遗腹子――俞子了。俞子之母临终嘱咐:“生勿忘黄公之恩德,死勿离俞姓之祖坟”,从流传故事来看,俞子确实遵母遗嘱认祖归宗回归俞姓了,但为什么后来又改回黄姓最后改成了“黄俞”复姓呢?这就是因为俞子的后裔们无法摆脱套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所致。本来,俞子之母临终时嘱俞子:“你实为俞家之骨肉,生勿忘黄公之恩德,死勿离俞姓之祖坟”。这临终嘱咐明白无误的交代俞子给养父养老送终后,要认祖归宗回归俞姓。没想到这临终嘱咐却被黄氏家族内反对俞子回归的人说成是“生黄死俞”!这“生黄死俞”就成了套在俞子后裔身上的精神枷锁。在只靠巫婆神汉和草药郎中看病的古代,儿童存活率远比现在低。俞子回归俞姓后,其子裔们的后代自然也少不了生病或夭折的困扰。一想到“生黄死俞”这可怕的不吉利传说或诅咒,于是众俞姓宗亲们议改姓黄,并在大门前挂起了黄姓灯笼。但生老病死不是改姓就可以避免的。改姓黄后不但没有改变健康生活的现状,还增加了丢失本姓的不甘和得不到本姓祖宗庇佑的忧郁,于是,众人又议改成复姓“黄俞”,在大门一边挂黄姓灯笼,一边挂俞姓灯笼,期求得到黄俞两姓祖宗的庇佑,并回避“生黄死俞”的诅咒。于是,梅县俞氏的一大分支——黄俞氏,就这样诞生了。

  几百年过去了,由梅县俞氏衍生出的一大分支——黄俞氏,在祖国各地发展壮大起来。特别在两广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可见到黄俞姓宗亲的身影。新社会的医疗技术和健康生活水平,也自动解除了黄俞宗亲头上的精神枷锁。我们相信,梅县俞氏大家族的联谊活动中,一定会出现黄俞氏的身影。我们也期望,黄俞宗亲们遵从始祖遗嘱,回归到俞氏大家庭中来。

                                                                   2010.8.2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