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俞姓网 > 俞氏源流 俞氏源流

嵊州俞氏源流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俞姓展区
嵊州俞氏

  

嵊州俞氏的高祖是河涧郡俞纵,西晋怀帝(307-313)时,河涧郡俞纵就任征西大将军。东晋内史苏峻自恃参与平定王敦之乱有功,且握有强兵,日益骄横,屡抗朝命。终于在晋明帝咸和二年十月(327年),发动叛乱。328年,俞纵奉命守兰石(今安徽泾县东北),俞纵兵少,寡不敌众,左右劝其退兵,俞纵曰:

“吾受桓侯厚恩,当以死报之。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

拼力奋战战而死。俞纵死后,追赠兴古太守。.

嵊州俞氏的主枝干是新昌五峰俞氏。先祖原居山东青州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一至五世还居住在青州,其一世祖为俞庄,(

684-736年)。唐德宗时,官至节度使。

六世祖俞稠,(公元829-905),唐懿宗时进士,官睦州(今浙江建德),生四子。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于剡东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今新昌县属)。故称为新昌“五峰俞氏”。六世祖俞稠堪为新昌五峰俞氏的始祖。

五峰宗在其六世祖俞稠后,分成、剡派、徽(杭)派、明派、和京派。剡即今新昌、嵊州周边,徽(杭)即徽州、杭州周边,明即四明山周边的宁波地区,京即宋代的汴京现开封周边地区。如果你的先祖1000年前就到河南,那么你的先祖是俞玢(859-924)。他在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俞珣(853-933),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逐渐北上至上虞(百官、崧城)、绍兴等地。成为著名的十族俞。然后再迁移扩散到各地。子系繁衍,星罗棋布。

剡派俞氏是新昌五峰俞氏的分支,嵊州俞氏又是剡派俞氏的分支。俞珣的后代,人才辈出,是俞氏名人的摇篮。你应该感到光荣。

民国俞大维家族的祖籍在浙江绍兴斗门镇汇头俞,应该属于剡派。现代俞启威(黄敬),俞正声都是俞珣的后代。俞大维是明朝崧城二十二世昭公俞仁一后裔,俞樾、俞平伯是宋朝崧城十三世木仲公俞俑的后裔,都是同宗同祖。

    著名的奉化民国“三俞”即,俞飞鹏、俞济时先祖从新昌迁来奉化,属剡派,传到第十六代宗祓公,生子三人,分立智、仁,勇三房,俞济时祖父德怀公为仁房,俞飞鹏之父德桂公为勇房,故他们是从房叔侄。俞国华则是剡派的主要的分支马岙俞氏迁到奉化的,也是俞珣的后裔。而你和这些名人但是同宗同祖,无论如何要让你的后代牢记先祖的荣耀。

  

(俞氏考证系列之十五上虞祖宗)         上虞的俞氏分二派三大支,“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还有一个“虞东俞氏”另成一派。俞珣传之三世俞仁裕,生有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由新昌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成为虞东俞氏始祖。三子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  

10.俞伯渊 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  

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 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10.俞伯潜 字季隐,行兴九,为俞姓第十世。

    11.俞文应 为俞姓十一世。(俞伯渊之子)(从五峰山迁嵊州乌坑)  

    13.俞仕 字元孙,行享十,为俞姓第十三世。(俞仕从嵊县游谢乡乌坑迁百官湖下)(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14.俞廷贵,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贵为明州督造指挥使)生二子俞夔(明正德二十年(1517)进士)、俞稷(俞稷嘉靖二年(1523)进士)。  

    15.俞廷玉,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玉生三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四人均为明朝名将,建立奇勋,功绩封侯。俞廷玉官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太祖倚为左右手,至正十八年攻安庆不克殁于阵,赐葬安庆八卦门,甲辰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明朝开国功臣,本濠州满塘人,至元四年(1338),徙庐州路巢县为民。至正十二年,江淮兵起,彭赵以妖惑众,江淮人多应之。廷玉集义旅与其部属金花姐、李普胜等结寨联军。十四年入巢湖姥山岛团扎水寨,结廖永安弟兄等联络以御寇乱。时妖党左君弼据庐州与之有隙,廷玉等数战于庐阳不利,遭其困。十五年春,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发兵为援。”太祖大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侍驾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十六年三月,定台城,克镇江,授元帅。又取丹阳,破宁国长枪军,复池州、枞阳。至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栅江营,获元将赵牛儿、伪池州元帅洪均等人船,进江南枢密院佥事,太祖倚为肱股。时太祖驻池州,双刀赵普胜引兵争之,为太祖败走。未几,普胜复扰沙子港,诸将皆不敌。九月,太祖谴廷玉领水陆大军攻之,普胜自安庆至枞阳设伏,潜横铁索于水中。十九日,廷玉督舟师至,船挂索不能行,为普胜所败,偕从官、卫士等俱殁于阵。赠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妻黄氏,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  

15.俞通海(1329——1366),字碧泉,为俞姓第十五世。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长子。后至元四年(1338),随父避祸徙居庐阳巢县。元末政化不行,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元兵以楼船扼马场河等口。濒湖惟一港可通,亦久涸。会天大雨,水深丈余,乃引舟出江,至和阳。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破海牙诸水寨,授万户。从渡江,克采石,取太平,徇下诸属县。海牙复以战舰截采石,而陈兆先合淮兵二十万屯方山,相犄角。通海与廖永安等击之,大败其众,海牙遁。进破兆先,取集庆路。从汤和拔镇江,迁秦淮翼元帅。偕诸将取丹阳、金坛、常州。迁行枢密院判官。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已,偕永安等克石牌戍,夺马驮沙而还。普胜既叛归友谅,陷池州,遣别将守,而自据枞阳水寨。太祖方征浙东,以枞阳为忧。通海往攻,大破之。普胜陆走,尽获其舟,遂复池州。迁佥枢密院事。陈友谅犯龙湾,偕诸将击走之,追焚其舟于慈湖,擒七帅,逐北至采石。功最,进枢密院同知。从攻友谅,下铜陵,克九江,掠蕲、黄。从徐达击叛将祝宗、康泰,复南昌。从援安丰,败士诚兵。还攻庐州。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飖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陆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明年从平武昌。拜中书省平章政事。总兵略刘家港,进逼通州,败士诚兵,擒其将朱琼、陈胜。进摄江淮行中书省事,镇庐州。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1370),改封虢国公,谥忠烈。妻于氏封虢国夫人,无子,唯遗一女为太祖所收养,封“金花公主”,皆赐葬于应天府江宁县聚宝山之原。 15.俞通源 字佰川,为俞姓第十五世。元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次子。后至元四年(1338),家人避祸徙巢。少时水性过人,武艺超群。民间传说其在作战中,能在水面踏波而行。吴元年,从平苏州有功,嗣兄通海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父兄旧部守庐州。从大将军征中原,偕副将军冯胜等会兵太原,定河中。渡河,克鹿台,取凤翔、巩昌、泾州,守开城。会张良臣据庆阳再叛,大将军命诸将分兵蹙之。通源自临洮疾趋至泾,略其西,顾时略其北,傅友德略其东,陈德略其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