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族谱,尤氏历代不乏佼佼者:一世祖宗文,娶闽王王审知女为驸马都尉固不用说,宋元时又出过尚书、宣抚使这样的高官。“尤氏旧祠堂一座在泉城义成门内魁星堂,祖上所建,今仅存基址,无复如前之壮丽矣。左祠南宋礼部尚书兼枢密院学士讳袤公;祀南宋鹏公、异兴公、宜忠公兄弟三位,官至朝列大夫;祀镇国将军加九锡兼府尹讳贤公;祀中翼校尉思宗公;祀受武略将军思仁公;祀授昭信校尉思义公;祀嫡孙宏公元进士任福清县尹;祀曾孙无咎公元进士任漳州推官;祀忠公元大德五年进士第十八名官至惠州府尹。”
尤袤(1127—1194),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人称奇童,入太学,以词赋冠。绍兴十八年(1148)擢进士第,历泰兴令,累迁太常少卿、知婺州、太平州,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简。诗与范成大、陆游、杨万里齐名,称为南宋四大家。按理说,他不是泉州人,如何入祀泉州尤氏宗祠?族谱中提到:“按鹏公与无锡礼部尚书袤公暨公同登南宋孝宗淳熙二年詹骥榜进士,异兴、宜忠亦同登宁宗庆元二年沛邹应龙榜进士,官至朝列大夫,簪缨蝉联,阀阅世家……”可能是那时联宗叙谱而引为同族的。
族谱中关于元宣抚使尤贤的传记值得注意:“贤公,字瑰斋,居泉郡,宋忠训郎带行环卫官、福建路都钤辖。至元十三年归元,十四年宣授虎符、昭威将军,管军万户,总管漳州知府尹。当攻泉州九十余日,公晨夜血战,城赖以安。上功升怀远将军、万户侯,征人觐,升怀远将军万户、建宁路总管兼府尹。十一月进镇远将军加九锡,又授占城充马八儿等国宣抚使,奉旨昭谕。盖南毗国航海逾年,始至八儿国,宣上威德,国人从风而靡,以治舟以归。十九年抵占城。继而天来伐占城人,以宣抚为治。举国判(叛),宣抚暨副将三十余人皆被害。占城破,行省拘八儿表章礼物赴阙,朝命赐世袭,公长子思宗、次子思仁、三子思义其爵秩已载于上。”对照《元史》“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记载:至元十六年“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以珍物及象犀各一来献。”及“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世祖九”记载:至元十九年“以占城既服复叛,发淮、浙、福建、湖广军五千、海船百艘、战船二百五十,命唆都为将讨之。”与族谱所记都能相符。可以认定尤贤在宋末元初泉州降元、海外招谕等历史事件中都是关键人物,但在后来的史书方志中却被遗漏了。谱载泉州尤氏“迨元之世,人丁约四百余”。其中有一派徙漳州,又有自漳州迁潮州饶平县的。其居住泉城的,亦因元末兵乱而迁晋江乡间。现在陈埭双沟、坊脚,池店下辇,安海庵前、加坂、西门,内坑砌坑、后坑,龙湖鲁东,金井福全,深沪东垵的尤氏计有6000余人,以安海最集中,在加坂建有尤氏宗祠。
元末,尤氏一支从泉州迁衙口后山,继迁鲁东,传七世至尤秉清,始造《鲁东房小宗族谱》,时一族虽陆续有迁徙南安、安平、竿柄、锡坑的,却也慢慢发展至数十人。但是在嘉靖年间遇到倭乱,一族蒙受惨重的损失:“嘉靖四十二年六月十日,倭乱肆掠,四十二人长幼及妇女六十有余,俱没龙湖之中,仅禹忠逃脱,不与其难,住湖尾。”
及至清初,沿海迁界,鲁东亦属界外,尤氏又被驱四处奔走,有迁温州、迁南安、同安的,有迁澎湖、台湾的。及复界后,其一支自鲁东迁深沪东垵。“十三世祖(《温陵鲁东分派开基沪江尤氏族谱》作十四世)伯万公……生而颖异,少怀壮心,常自谓日:丈夫子志在四方,岂可株守故园,终老于樵苏之间乎!时适明社己屋,台湾版图归附,闽人移徙其间,实繁有徒。伯万公乘时而兴,辞家东渡,寓于台之淡水。奈天不赋其志,事业未成而身先陨。”尤伯万殁后,葬于台湾。其次子子参,字隐明,号从善 (1777—1845),少失怙,十岁始迁来深沪,“长而艺精舟师,所人颇饶,家计外便以赢余学计然,而所获益裕。由是买宅建船,居然素封。”而子参的长子开江(1804—1875)继承父业,发扬光大, “袭父业起家舟楫,弱冠逐末于吴越齐鲁幽冀之间,握算居奇,谋无弗遂,以故得大恢其业。”尤开江在台湾与大陆之间经营得利,慷慨解囊用于公益事业,“同治己巳(1869)庚午(1870)岁频歉 ……于外乡同姓及亲戚姻娅,先以钱而继之以米,无不满其意。去时沪江奉宪平赈……捐米千石为倡,乡人赖以不饥。”又修桥造路,建祠堂宫观,施棺木,舍药材。贼艇突入梅林乡澳,掠其商舶,尤开江奋不顾身,驾舟击贼于海上。故乡人无不称义。其弟尤开海(1821—1897),又名开河,字秀山,国子监生,以纳粟得授布政司经历。开江三子(继承开灿)名基鼎,又讳恩元(1832一 1876),同治元年(1862)进台郡武庠生,以督修台湾郡城功封三品衔武义大夫、武翼将军。开江也得诰封武义大夫。其子侄一部分居住在台湾,一部分居住在深沪。在深沪建有成片的宅院十余座,人称“尤厝”。而今经过世事更迁,尤氏有相当一部分侨居菲律宾、迁居香港、厦门等外地,居住深沪的尤氏族人约有上百人。一部分仍然居住在称为“顶尤”、“中尤”、“下尤”这三座古大厝里。
三座尤氏祖厝中,以“顶尤”规模最大,五开间两落带一列护厝,前铺石埕,后有花园。硬山式燕尾脊屋顶,点缀着泥灰雕塑的图案;红砖面墙,白石墙裙;双凹寿,门路木雕、石雕精美华丽。厅堂中安放着雕镂精美的楠木桌,寿屏上挂着一幅幅祖先的画像。“中尤”、“下尤”都是三开间两落带护厝红砖墙、燕尾脊大厝,一样在厅堂上摆着精美的案桌,挂着祖宗画像。“中尤”厅门口还悬挂着一方清代留下的“节寿并高”的金字黑漆牌匾。“下尤”的门路装饰着精美的砖雕和拼砖万字图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因“十三世祖伯万公由鲁东迁沪之东坡,迄今己二百余年,历八世,枝叶繁荣,子孙茂盛,生产日众,诚恐历久系统乖张,贻有数典忘祖之羞”,深沪尤氏接《鲁东尤氏族谱》修《温陵沪江鲁东分派尤氏家谱》。编有自十二世起的《沪江深沪尤氏祖厝尤氏命讳行》:“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同时编人其分支台湾的族人的资料。如族谱十九世世系表就记载着:
奕强(1870 1895),光绪己丑(1889)岁试,取进台湾府安平县武庠生。子世佑,女一缎治。
奕爵(1879一?)……侧室苏氏,葬台南小北门外北玄边坐东南面西北。子三:长世禄,次世懋,三世椿。 弈传(1889一?)妻蔡氏,名市,台南市药皇庙人。子世杰、世彬,女素治。现全家住台湾台南市南势里神农街八十一号。
奕猷,生卒未详,殁于台湾。
奕铎,生卒未详,殁于台湾郡城。
奕渠,又名奇,字象祖(1896一?),妻陈氏(1900一?),名笑官,又名毓芬,台南牛磨后清祺长女,子世才。
从民国三十六年修的族谱看来,海峡两岸尤氏在当时还有一定的联系。不久以后,这一联系即告中断。一直到了1992年 3月,台南市秀峰公记慈善会考察团到故乡深沪访问考察时,家住台南的尤俊达先生陪同他年届古稀、乘着轮椅的父亲尤文 (世)彬来到故里。一段久违的情缘终于得以续上。
台南市秀峰公记成立于1926年,是旅台深沪人同乡会形式的组织。当年深沪有不少商船往来于泉州和台南,船商做生意要依托台南的大行郊,受其盘剥。于是深沪船商翁螺、蔡培楚、侯贤杭、陈尚文、尤弈传等7人发起成立秀峰公记,作为自成一家的行会,并向前来挂靠的商船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经历年积累,秀峰公记拥有相当数量的资产。1992年,秀峰公记派陈东河先生带领该会董事及家属15人组成的考察团第一次到家乡访问考察,拟对家乡公益事业有所帮助。尤俊达先生也是该会世代相承的董事之一,他带着苦苦思念着故里的父亲来到深沪,参谒祖厝,走访族亲,圆了父亲多年的夙愿。从此也开始了尤俊达先生新的行程。这些年来,尤先生为秀峰公记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等事情多次来往于海峡两岸,大大增进了两岸的乡情族谊,在深沪留下很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