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应姓网 > 应氏源流 应氏源流

安徽省淮南、凤台应氏历史文化探源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应姓展区
安徽省淮南、凤台应氏历史文化探源

        一、应姓根源,网上收集整理。

        早在上古时代,黄帝即姬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子孙很多,非嫡系子孙辈分封各地,多数改为其他姓氏,分别以地名,国名等为姓氏。3000年前,黄帝第35世孙姬发克商建立了西周,姬发即周武王,周武王有四子,长子姬诵继位,第四子姬达,字:仁寿,讳儒林,封为应国为应侯,应侯子孙以国为氏,遂遵一世应侯姬达为应姓之始祖,姬达得姓应,名叔,即应叔(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区)都城滍阳镇。延续发展至今已越百世人,后裔越60万,遍居全国各省市,港、台地区,海外十几个国家,人口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山东、辽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省市。

应姓族徽“鹰”。

        二、安徽省淮南、凤台应姓历史:

        由于元朝末年战乱,三洗凤阳,致使该地区人烟稀少,几乎是十里不见人烟,百里不见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大量移民《明太祖实录》《明史》《中国移民史》有记载,河南,山东、河北,两淮地区总人口不是山西一省,以山西为迁出省、以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为基地,五十年间迁出人口百万。在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本宗上祖兄弟三人,长兄留在原址伺候上祖,二子乳名跑跑,三子乳名水水兄弟二人拖家带眷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迁往山东省曹县、寿光、枣林庄一带,通称老鸹巷。后分迁,从大运河乘船转至洪泽湖,顺淮河逆水而上。二祖在石头埠码头下船,定居应台孜,因原是爱好打猎(大兔子),乘船看到南面有山(舜耕山)西面有山(八公山)相距不远,易生存。三祖喜爱捕鱼,但明朝政府规定移民兄弟不准同居一地,而乘船至张集港码头下船距焦岗湖近地定居以捕鱼为生,但数年后,应姓捕鱼维持不了生活,后与张姓调换,以种地为生,定居应郢孜。

       二祖,三祖上传同是:汝南郡。二祖在应台孜定居后传下堂号:来德堂。三祖在凤台应郢孜传下堂号:积应堂。

       清朝中期前,二祖后裔姓名都是二个字,例如:应会、应礼等,后改为三个字,如应学孔,应学珠等,有庙碑为证。传有家谱字派,金、长、德(同)、家、治(志)、永、久、多、钢、强。应后台和分支外地应姓有把谱字派德字改写为同字,治字改为志字。民国中期,有应姓族人:应金邦、应长安、应志国(号建华)等人续写字派:定、国、传、千、古、乾、坤、在、一、人。

       二祖后裔约在清朝中,末期有1人调往六安(今寿县)打乌江堰而定居在今寿县众兴镇闫店街道朱郢村,传下谱字派:中、孝、同、先、志、贤、良、祁、宜、空。

       三祖后裔有明字辈,金字辈,下有字辈:文学立海克正国传天下。据应海永先生讲,约在1968年,应兆广(号华南)来应台孜(本人证实到后台孜应治理家)把谱字派带去,而永久多钢强五字未用,用了:正国传天下。与应台孜定国传千古有误,此字派待以后再商定。

现二祖后裔在世有七世人,德(同)家治永久多钢

三祖后裔在世同有七世人:学立海克正国传。

         三、定居后分支与发展

         明朝中,后期,清朝初期战争频繁,加之水灾,旱灾,瘟疫,饥荒等因素,人员伤亡幅度大,致使人口发展缓慢。直至清朝中期一段时间稍有好转,到1980年前这段时间人口发展较快,现二祖后裔约有3000人,主要居住在:

淮南市望峰岗镇陶村应前台应后台    约2300人

淮南市望峰岗镇永青村望峰岗小郢       约100人

淮南市唐山镇东津村赵郢  翟家洼 (水泥支架厂 ) 200人

寿县 寿春镇九里村                200人

寿县众兴镇闫店街道 朱郢村        50人

霍邱县新店乡塘南村 长安村 临淮乡 江家湖  150人

四川省有一金字辈分支,至今联系不到 情况不详。

三祖后裔近2000人,主要居住在凤台焦岗镇新建村应郢孜。分支在颍上县江店,寿县正阳关,蚌埠市,滁州市,安庆市大渡口东,洪庙,康庙等地。

         四、淮南凤台应姓历史文化。

        二祖在淮南应台孜定居后主要以打猎为生,后期而该行种地,延续6~7世时,于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5年)有应会 应X 应学孔  应学珠  应XX等七位族人,捐款捐地修建了一座应家庙庙宇,共柒间 捐岗地二块约捌亩 捐滩地一块约肆拾亩 并立撰写有家谱。但文革期间失落,庙址在1968年地方政府水利工程改造成水渠,现因采煤塌陷不能重建。

        三祖在凤台定居后,45岁时离家信佛,勤学苦钻,精修成佛,金身藏于塔下。原塔建于明朝初期,于1934年(民国23年)修复一次,2006年7月又重复修二次,塔形六角,三层,立有碑文记载。

        原有庙宇数间,佛像齐全,但在1951年被焚烧尽,于2012年12月1日(农历壬辰年十月二十六日)有应海永先生负责,广大村民捐款,联系上江西省东乡县乐释法器佛像有限公司经理应治合先生,请了一尊如来佛坐像,佛像高大雄伟,约重2吨,材质香木,贴金,市场售价近3万元,而应治合先生念是同姓,非常热情,亲自护送佛雕至应家庙,只收木质材料成本费1.8万元,其余费用个人支付,是对我们应姓文化事业发展无私捐助和大力支持,也是我们应姓家族的良好教育的体现。

         五、家规、家训育后人。

         上祖训,百行孝为先,有孝心的人,体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会得到众人好评,以已做为表率,方可育好后人。有孝心的人,做事都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都会得到大家帮助,做人要可亲和善谦和待人,切勿欺人,反之寡也。应台孜应姓族人中有一名应金邦,众人颂号“老法庭”此人性情温和,善于待人。一生做事善事无数。流传至今有一事例,在民国中期,应姓族人因吃水之事受邻村他姓排挤,应金邦自费帮族人打官司。在凤台县衙凌势逼人的环境下毫不畏惧,气势轩昂,口舌伶俐,一段陈词句句在理,县官判胜。打赢官司后,县官敬佩应金邦的思想品质,为人之道。与其促膝畅言,以后彼此为友,委任应金邦任石头埠乡联保主席。此场“官司”应金邦把自己长子-应长年(号代天)孝敬的壹佰元钢洋(有度荒春的救命钱)却为族人花空。10年后民国末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召集前台族人,有钱凑钱,有粮凑粮,有人出工,有人出力,请翟家洼应姓帮助建井(人工挖井)。翟家洼应姓有应同衷应家良父子等人在山上开石,用牛车运石头来分文不收,并带人把井砌圈好才回家,这口井成功了,解决了应姓和他姓的吃水问题,也同时体现了应姓的团结,也是教育后人的现实教材。老法庭走到哪都要向应姓族人,荒春可过得去,有难处讲,但平常要勤劳要节俭。在外边不要欺人家,若要受人家欺有理来找我们,简单朴实的言语既暖了人心,又教育了他人,传承了应姓家规,家训。

         六、群策群力,续写应姓家谱

         做好续写家谱的宣传工作:

        于2011年10月,应永四(号继征)在网上查询到应姓信息,在2012年4月联系中国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增添了信心与力量,失去多年的应姓家谱有了继承,进展。我把续写家谱的想法请教了父亲得到了支持,并告诫要有忠心,恒心,耐心,不能遇到困难退缩,半途而费,要诚信地坚持不懈努力做好初步分析情况及开展工作的方法。

1.党的政策允许研究姓氏历史文化,遵照党的政策去做。爱国守法。

2.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分层次去做,排除干扰误解。

3.分片区成立应姓家谱收集,整理小组。

4.要有中华应氏宗亲会的指导与支持,常与应氏宗亲总会联系,汇报本地工作进展情况,按照应氏宗亲总会安排而努力工作。

       首先由于家族伦理道德的淡化,宣传工作难度较大。2012年11月底,找打现任陶圩村委会主任,应永尧(管辖应台孜片区)请他在应姓族中作宣传工作,要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

       12月12日联系上唐山镇东津村赵郢应姓应家亮,说明续写应姓家谱之事,信心百倍。一下午时间传至各家,当晚又到寿县寿春镇九里村找到应治开,热情万分,权利支持,并跟九里村书记应家刚做了汇报,表态要把此事做好。

凤台县有应姓,但不知详细地址,应家亮约定12月16日去焦岗湖方向寻找。我们3人周折数时问到了应姓人,找应海永先生。因不在家,在门邻家少坐片刻,虽说都是女性在家,但很是客气。待应海永先生回来后,相互介绍便识,他们上祖传与我们上祖传基本相符,同意续谱。请他负责当地应姓的工作。我们谢绝了热情挽留。驱车冒着雾雨又到寿县九龙村,应治开停下手中活计,骑上三轮车冒雨,头顶寒风找到应家刚先生,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安排了应家玉,应治开,应治航共同座谈,该片区宣传续谱工作应治航负责。

       12月18日,应家亮得一信息,霍邱县临淮港方向有应姓。永四开车,3人同行探寻,向到邻乡村委会工作人员说,附近2个村没有应姓。驱车前往问到瓦工师傅,讲新店村有应姓,往回走十几里路终于找到了塘南村应治祥家。又带我们驱车到相隔10公里的长安村,找了几家应姓,因都在外打工,无人在家。后找到应永德家,已近中午,听说是淮南来续家谱的都高兴万分,又找到了应永明等人,中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12月24日再次到凤台毛集实验区焦岗镇应郢孜了解宣传工作情况,找到应海永先生,联系上应正刚,应立兵,带我们参观了应家庙,六角塔,拜了佛。应氏文化的宣传及凤台应氏的续谱工作有他们三人负责,晚饭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12月25日下午到赵郢应家模家,请到了应治田续写家谱,晚上应治权自费热情招待,并请客人作陪。

        12月29日晚在应台孜召开了应前台、应后台两个区负责宣传,续谱的人员会有应家祝、应永春、应家勇、应治武、应治全、应永尧、应治根、应永四。会议布置任务明确,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把工作做好。

        2013年1月12日17、18日在望峰岗小郢找应家新,应家、应家X、应家龙、应家云(女)、应治远等人写了家谱。

        2013年1月22日,应家亮得一信息,寿县众兴集有应姓叫应贤军约50岁,我们3人驱车前往众兴集闫店方向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应贤军父亲应志方。应志方已68岁,听上辈传是从山西到山东再到应台孜落户,应治方上6~7世祖是从应台孜调来寿县打围乌江堰的民工。而在当地落户,由清朝中末期发展至今约50人,现用字辈:志,贤,良。祁。

        2013年1月20日上午,淮南凤台应氏(二祖、三祖)后裔代表在陶圩村委会会议室召开了应姓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筹备会,参加会议代表共17人。此次筹备会是本地应姓较大的一次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会议宗旨是:爱国守法,发扬光大应氏文化。更进一步研究应姓历史文化,光祖耀祖,造福后人,教育培养应姓后人遵纪守法,要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对应姓家族有贡献的人。

二是参加全国应姓宗亲会的准备工作。

会议有应治根主持。

会议议程是:

1.有应永四(继征)介绍应姓根源及参加全国应姓宗亲会的意义。

2.介绍上级参加全国应姓宗亲会初选名单,简历。

3.分片区介绍应姓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情况,家谱的延续情况,续写新家谱的人员落实情况。

4.到老庙址看碑文,研究应姓历史。

5.看浙江省乐清县应姓祠堂落成实况。

6.应台搬迁后,没有应台孜地名怎么办。

        2013年1月27日早,应家亮,应治根驱车到翟家洼应治成家续写家谱,又到水泥支架厂找到了85岁高龄的应家良沈建荣夫妇,应治洲、治国、治军、陈光云等,时至中午,应治洲盛情招待,下午继续至黄昏乘车才返。

        1月28日,我们3人同行到蔡家岗应治连家定稿后中午应家钱招待了我们。

续写新家谱难度大,工作量大,多数人都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在没有分厘经费的情况都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把思想上的压力感变成动力来促进工作,努力拼搏,一定能把此项工作干好,做好最完善的一步,为光宗耀祖造福后代是我们在世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世人的光荣艰巨任务。

        有不妥之处,诚恳接受批评、指正。

      本文拟稿:应家亮   应治根   应永四(继征)     制作:应治权

                          二0一二年一月二十九

                          壬    辰十二月十八日

      (本文由:  应永四(继征)投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