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袁姓网 > 袁氏源流 袁氏源流

朱仓袁姓源流考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袁姓展区
朱仓袁姓源流考

      朱仓于明洪武初年立村,袁姓为最初的移民。因村北有一土墩,修竹葱茏,形似仓墩。故取名竹仓,后演化为朱仓。朱仓袁姓一世祖讳清,生一子仲,仲生一子玘,玘生四子:洪、河、潭、铎 ,以下辈份依次为:文邦宗应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春堂清和久,守善惟端本。

      一、袁姓源流考

      在上古时期,中国可考的姓大约有二十余个。其中有八大姓较为强盛:姜、姬、姚、嬴、姒、妘、妊、妫。姓代表族群,而氏表示尊卑贵贱。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称氏。故而,一般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平民则都称姓。同一姓,可以分出很多氏,如陈氏、胡氏、袁氏、田氏等,都是属于妫姓。《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总的来说,立氏可分数种:王孙王室如王孙、公室如公孙、官职如司马、封地如韩赵、祖父之字为氏。秦朝统一之后,姓氏逐渐结合,演化成现在意义的姓。

      袁姓人物最早见于史书的是秦朝末年的袁政。现在意义的袁姓是从妫姓演化过来的。

      1.袁姓,本大舜之后。舜帝,三皇五帝之一,颛顼帝之后代,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大约在今山东诸城市。后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2. 商朝末年,虞舜的后代仍然是当时的贵族。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后裔,将有虞氏之裔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准阳),建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其后人以封地为氏,即陈氏,陈胡满就是陈姓的始祖。

      3.周代宗法,实行嫡长继承制,别子必须单立一支。五世则迁。陈胡满的十一世孙名诸(一说: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叫涛涂。),字伯爰(从名字看,伯爰是长子),伯爰的孙子叫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省太康),便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单立一家,而称爰氏。春秋时,爰氏世袭陈国上卿。

      4.祖迁于上,宗易于下。涛涂公字仲,谥号宣,时人称之为袁宣仲。

      —  —陈姓,百世不迁

      — —伯爰—  —涛涂,立氏

      5.涛涂公的后裔告,秦末时避难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祖上称号为姓,称袁政。由于“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后人亦有尊袁政为袁姓始祖的。

      6.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

      7.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以袁安为祖的袁姓,堂号多以“汝南堂”、“卧雪堂”、“守正堂”等为号。《通志》记载,袁安次子袁京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后远徙于袁,隐居于县城北山之麓。是时,宜春尚为县,后因其姓以为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

      8.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袁干之后,迁居彭及河东,即今徐州及山西永济。袁绍之后在河北,袁术之后在江淮间及襄阳。袁焕之后居京兆(陕西西安)及华阴。

      10.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北方五胡乱华,于是晋室南迁。名门望族中,以王、谢、袁、萧四大姓居首。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后因这些士族享受待遇较好,亦有一些非袁姓者冒名混入其中,因而南方袁姓有混杂之嫌。士族南渡之后,各自为政,同灶异食。而北方士族,迫于压力,不得不团结,百家大族,同锅而食。因此,北方比较重视家族、同乡。

      11.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来源的袁姓,如出自轩辕黄帝的袁姓,为河北袁氏之源流。北魏拓跋改姓为元,后为宇文家族尽诛。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四川巴夷袁。八旗袁。瑶族袁。等等这些,不在此次考据之列。

       二、朱仓袁姓考

       据《袁氏支谱》载:“始祖讳清本海东陇西新而里人也,明洪武初年避乱时迁居琅玡郡苍山东朱仓焉。”袁氏祠堂多以卧雪堂为号,故而可考的祖先就是东汉袁安。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可见,袁世凯支属于汝南堂,与朱仓袁姓亦属同根。山东广饶县唐家村亦有袁姓始祖名袁清的,文革时有一块祖上墓碑,内容是“太子太傅袁清之墓,妻刘氏立”,但其祖上流传下来的是从大槐树下迁来,并非避难而迁居,因此,此袁清与朱仓袁姓一世祖袁清可能仅仅是同名,也许并非同一个人。

       中国对大槐树有一种特别之情,大部分姓氏的祖先都可以在大槐树找到归宿。起因是因为元末明初,战乱不断,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于是朱元璋下令移民。这场大移民,决非出于百姓自愿,而为官府强权胁迫。吴晗《朱元璋传》中言:“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朝廷颁布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比例强行迁移。

       一世祖乃避乱而迁,因此较其他姓氏要早扎根。从大槐树而迁来者则属后来。

       三、海州陇西新二里

       因家谱手写之故,朱仓袁姓家谱目前有三卷:西朱仓老圩里、七叉河、袁黄峪各有一卷。记载上可能稍有偏差。

       1.陇西或陇西都

       有些人说朱仓袁姓是从东海搬迁过来的,其理由无非有二:一者连云港海州区。二者东海有陇西郡。首先说陇西郡,是东海李姓的堂号,其初祖有七个儿子,遂分为七支,就是所谓的七李。但其始祖乃是从陇西搬迁而来,故称陇西郡。第二个理由不攻自破。第一个理由,也不足为凭,原因是中国有许多海州,如辽宁也有一海州,不能据此说袁姓是从辽宁来的。

       再者,陇西,自古以来就是指的甘肃一带,因此,朱仓袁姓绝不是从东海而来。陇西郡自秦朝设郡。大约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

       2.海州或海东

       根据字面意思,陇西一带能称得上是海的,只有青海湖,现在的青海省就设有海东区,当然与家谱中记载的海东有区别。青海湖在汉代的时候,叫做仙海,北魏时才叫青海。因此,朱仓袁姓的起源应该在青海湖和甘肃之间的地带。

       3.新二(或而)里

       里,是古代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村。地名已经淹没,无可考据。

       四、朱仓袁姓可能之谱系

       袁爰—不详代数—袁告—袁政———十一世孙袁?—复传七世—

       —袁璋—袁焕

       —袁·—袁安(卧雪堂袁姓之祖)——袁敞袁京

       袁敞—袁汤—袁逢袁隗

       袁逢——袁绍袁术

       袁绍子女袁谭、袁熙、袁尚      

       可能是朱仓袁姓直系祖先的,有袁焕、袁熙。但袁焕与袁安是堂兄弟,卧雪堂是袁安之尊号,故而袁焕可以排除,也就是说应该是袁熙。

       从袁熙到现在,具体的代数不可考,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大体考证以下:

       1.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与袁绍同时代,孔子世家目前已经到了七十八九代。也就是说自孔融到现在,孔家已经传承了近六十代。到袁政的话,算起来大约二十代,到现在总和80代左右,按25年一代的话,2000年,尚不足追溯到袁政公。

       2.从袁绍的生卒年代来看,距现在1800多年,大约可以传72代。上推到袁政大约20代,那么应该是90余代。

       3.追溯到陈胡满,应该是100代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