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安姓网 > 安氏源流 安氏源流

山东日照安姓的由来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安姓展区

日照安氏,原籍东海。明朝洪武初年(相传系洪武二年)我们的始祖母张氏携二世祖文诗、文礼公,由东海迁至日照的湖水村。(即以后之安家村)当时始祖母携子迁居日照的原因,固无史籍可考,据推想可能由于明朝开国之初,江淮一带战乱频仍,饥荒严重,所以才逃离家乡,北上谋生和避难。(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二世祖文诗公,在日照居住不久,就迁往莒州,又从莒州转迁淄川。现在淄川的安姓,很可能就是文诗公的后代。

二世祖文礼公,随侍始祖母留居日照。娶贾氏生二子:长子福忠,次子福祥。福忠公和福祥公,就是我们的三世祖。两位三世祖,又各娶妻生子,人口日繁,家道小康,从此我们安氏在日照才算正式安居立业。生活安定之后,乃教子孙读诗书,传至六世、七世,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安氏读书之人日多,算得上是诗书门第,而成为日照的大族了。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无统一之行辈,且命名多用单字。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时,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

「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二十字。

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发现每世限用一字,同辈同名者甚多,乃于「曰」、「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

其顺序为:

「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

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时,安氏丁口已逾数万。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例如「贤才培茂」,同为十八世,「郁乃可宏」,同为十九世,其余类推。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三十五世也。

其顺序为:

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

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

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四字为一辈,天下一个“安”,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

顺便说一下,胡人安禄山。就是那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汉族的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又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