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周部族的先祖后稷是黄帝的玄孙,姓姬,名弃。弃的母亲叫姜嫄。有一天,姜嫄与同伴们到野外游玩,忽然见到路上有一个奇怪的大脚印,姜嫄用自己的脚去踩大脚印,不久便怀孕了。孩子生下来以后,姜嫄担心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便将他丢弃。一开始,她把孩子丢在狭窄的小巷子里,好让成群的牛马将他踩死,但是众多牛马穿过小巷时,都小心地躲开了孩子。于是姜嫄又让仆人把孩子丢在深山密林中,正巧有人路过,仆人只得把孩子抱回。姜嫄又叫人把孩子丢在河面的冰块上,这时从天上飞来许多鸟落在孩子周围,用翅膀覆盖在孩子身上,为其驱寒。姜嫄看到孩子经历三次大难不死,认为他一定有神保佑,就改变了初衷,将这个孩子抚养下来。因为曾经想把他丢弃,所以起名叫“弃”。
弃出生后就受了种种磨难,同时成长之路大概也不平坦。他尤其在意普通人的农耕劳作,再加上母亲的良好教养,终于具有了特异技能,即善于培育农作物,其中主要是麦和稷3。传说中的说法是:在帝尧时代,弃担任农师,主管国家的农业,因为业绩卓著,在帝舜时被封于邰(陕西武功),号“后稷”。“后”有大的意思,“稷”则是一种农作物,大概是农官的官号。我国以农立国,后世人们就将他作为农神而长期奉祀。姬姓部落由后稷开始发展壮大,周文王姬昌是他的21世孙。
3、统率部族走出困境的首领——公刘
传到后稷的曾孙不窋当姬姓部族首领时,夏朝已经衰落,统治者无心过问农事,便取消了他承袭的农官,不窋被迫率部族迁居于戎狄5之间,以放牧为业。
但姬姓人世代务农,始终对畜牧业不感兴趣,难以安居乐业。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当首领时,为重整农业,他整天在田间耕作,带领部族平田整地,春种秋收,粮食连获丰收,生活有了保障。但公刘不满足于现状,当外出巡视时发现豳6地土壤肥沃,更宜耕种,便占领了这片土地,接纳了附近弱小部落。他带头砍树除草,开垦荒地,适时耕种,建造房屋,利用太阳的影子丈量田亩,然后按父系氏族合理分配,并确定要交的赋税数量;他利用天然陨铁制造农具,提高了耕作效率。这就促进了经济发展,各家都有了积蓄,远古时期的私有财产从此产生,姬姓部族走出了困境,为以后强盛打下了基础。
4、周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
公刘死后,传到其16代时,古公亶父被拥立为姬姓部落首领。他为人谦和、善良,沿袭祖宗旧制发展农业和治理部落,百姓丰衣足食。
与豳地相邻的戎狄看到姬姓部落很富足,渐起歹心,熏育戎狄公然大举前来劫掠。古公为平息事端,不得不把许多财物白白送给这些“野蛮人”。但如此友好睦邻并未给本部族带来安宁,反而使熏育人变本加厉,贪得无厌。古公部下个个怒气冲天,决心要与戎狄部落决一雌雄。古公十分爱惜自己的子民,不愿看到他们在战争中牺牲,便忍痛率部离开本族已居住300多年的豳地,向西南渡过泾水,翻过梁山,来到歧山下土地肥沃的平原(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占卜定居,人们称这里为周原,从此他们自称为“周人”,不少人就以“周”为姓。
古公亶父在周原率领人民开荒修渠,发展农业,又接纳了一些弱小部落。有了实力后即营造宫殿和宗庙,修筑坚固的城墙以作护卫,他废除了戎狄的一些习俗,完善国家管理机构,设立了司徙、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官位。没过多久,就使这个本来野兽出没、荆棘丛生的周原庄稼茂盛,道路畅通,人丁兴旺,生活丰足,呈出出一片繁荣景象。古公亶父就以“周”命名他的部落,后来周人称他为“太王”,推崇他为周朝的奠基人。
5、幸偃的父亲——周文王
周族部落定居歧山以后,政治、经济突飞猛进,到了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执政时,已发展成为商朝在西方的最强大属国,其势力范围不仅遍布陕西关中的泾河、渭河流域,还扩展到了山西的汾河流域。这不能不引起朝廷的恐惧,以致商王文丁借故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他励精图治,迁都于丰(今西安市南偏西),继续发展农业,礼贤下士,敬老慈少,使周国更加强大。当时商朝纣王继位,暴虐无道,姬昌因苦谏纣王反被囚禁,他的下属为营救想出妙计,以美女、良马和大量奇珍异宝奉献纣王,姬昌才被释放,后被封为西方诸侯的首领“西伯”。
为富国强兵,姬昌求贤若渴。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见一个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就走近与之攀谈起来,想不到这位老者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见解,姬昌大喜过望,便邀请老者上车同回京城,拜为“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姬昌率兵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使疆土迅速扩大,人口大大增加,从而为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但国力尚不足以推翻商朝,所以灭商的使命只能落在其次子姬发的肩上了。
6、幸偃的兄长——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第二子。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去世,武王继位。他让姜太公负责军事,让弟弟周公姬旦负责政务,把都城从丰迁到了镐(今西安市南),为进玫商朝进行准备。
在公元前1048年,为了验检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据说参加的诸侯国有八百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武王却说:“未可!”
孟津阅兵后两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认为灭商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年初向天下人宣布了商纣王的六项罪恶:1、酗酒淫佚;2、听信妇人;3、遗异亲旧;4、信用邪佞;5、荒废祭祀;6、相信天命。接着亲率带甲之士4.5万人,敢死队3000人,还有跟周人结成联盟的其它诸侯国的军队东渡孟津,开始了讨伐纣王的战争。所到之处,各地纷纷归附。到2月5日,武王的联军就在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4与纣王的军队展开了决战。纣王的军队也有十几万人,但士气低落,指挥不灵,有的败退,有的倒戈,武王很快攻进了商都朝歌,纣王登上花费巨资才建造好的鹿台,自焚身亡。
周武王率部乘胜追击,兵分四路消灭商朝的残余势力,经过两年征战,基本占领了商朝全部领土,终于创建了一个庞大帝国,这就是周朝。
由于种种原因,新建的这个大国实难有效管理,便实行“封建制”,把国家分而治之。周朝初年由武王、周公、成王分封的诸侯国有70多个,它们拥有很大的自治权,但在军事上要接受朝廷的统一调遣,经济上要向周王纳贡,这就减轻了中央压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但是“封建制”也存在着潜在危机,若制衡不当,就会发生内乱。
7、偃公有功
周成王赐姓
幸氏的鼻祖偃公,本来姓姬名幸(号偃),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之一。武王实行封建治国分封天下时,优秀的周族子弟都得到了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姬偃被封于渤海沧州。
如何对待以前的敌人?武王采纳了召公和周公的建议,恩威并重,分化利用,“有罪者杀,无罪者活”。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商后,留在商朝旧都,想通过他安抚商朝遗留的臣民,而由武王的弟弟管权、蔡叔和霍权三个诸侯从东、西、北三而监管。
不料全国统一才两年(公元前1044年),武王就得病死了,他的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因成王才13岁,刚建立的国家又不稳固,于是由武王的二弟姬旦辅佐,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把姬旦尊称为周公,辅政共7年,功勋卓著。
周公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专权大为不满,散布谣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窃取王位。武庚乘机和这三个诸侯串通一气,联合了东夷数国部落,发动了复国战争。面临这严峻的形势,周公毅然调动大军,东征平叛,经过三年持续战斗,取得完全胜利,杀了武庚和管权,流放了蔡叔,巩固了政权。
平定武庚叛变之后,北方边关很不太平,周公派姬偃镇守朔北,驻军雁门(在今山西省代县境内),那里形势险要,是中原的头道屏障。偃公恪尽职守,防止了来自草原大漠游牧民族的侵扰,北疆固若金汤,人民安居乐业。周成王这时已经亲政,为感念其叔父镇守边关、抚绥百姓、匡扶周室劳苦功高,遂于执政26年时(公元前1019年)赐姓为“幸”,含有宠信和国家、人民之幸等用意。从此姬偃改为幸偃,中国就有了姓“幸”的人,而幸偃便是我们的鼻祖,他的子孙承袭公职一十三代。
周朝历经34王,790多年,而只有西周的300余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礼乐盛行,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完整基础。后400余年为东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力膨胀,互相争斗不休,礼崩乐坏,周王朝的统治权由渐弱而名存实亡。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却极其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和《孙子兵法》,开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代,经济也在战争中不断发展,西边的新生力量秦国发奋图强,最后统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