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西周(公元前11世纪)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武王之弟偃被封于渤海沧州。偃为渤海沧州青池人,奉命镇守朔北雁门(今山西雁门),人民咸幸其抚绥,立功受奖。武王之子周成王于壬戌岁(公元前1019年)赐叔偃姓“幸”。从幸氏偃公起,繁衍至今已120多代。所以,偃公是中华民族幸姓的鼻祖。幸姓的堂号为“雁门堂”。幸姓大门联为“松垣门第;渤海家声”。“松垣”一词出自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幸元龙专著、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松垣集》。堂联之一为“赐姓自周朝,衍渤海、衍沧州、本本源源万派千枝同一脉;发迹由唐代,若名臣、若理学、彬彬秩秩五常百行位三才”。
幸 姓 南 迁 概 况
幸姓南迁始于偃公十四世裔孙尚矶公。东周襄王时期,尚矶公首迁江西高安。六十一世茂宏公于唐贞观年间迁至西蜀;公元697年任南昌府丞,再迁江西高安幕山,史称茂宏公为高安一世祖;其曾孙幸南容,与河东(今山西永济)贞元进士柳宗元相交甚笃,曾任国子监祭酒,并由朝廷赠予“渤海郡公开国子”爵位。八十六世登嶷公于宋末迁江西南康,为南康一世祖;其曾孙郎鄷公于元末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迁梅州。族史称鄷公为梅州一世祖。
据族史记载,明洪武二年,鄷公(偃公第八十九世孙)的曾孙成凤(钦凤)、宗远(钦远)、智崇(钦崇)、宗明(钦明)兄弟四人,背负祖宗三代骨骸由闽入粤。鄷公骨骸葬于兴宁径心望天堂新仓下,为癸山丁向“金龟驮印”形,即今径心中学西侧205国道旁墓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重修完整。妣黄氏骨骸葬于兴宁径心望天堂莲塘角艮山兼寅。兄弟四人分别定居兴宁径心章峰鹿湖里、径南双口油坊塘屋场坪。因此,族史称鄷公为梅州一世祖。由于鄷公裔孙繁衍极盛,后播迁海内外,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兴宁径心、径南成为幸姓最集中之地!
幸姓梅州较集中
幸姓于明洪武年间从福建宁化石壁村入粤,定居兴宁径心、径南繁衍生息。据估计,全球幸姓近10万人,梅州占有相当比例,海内外各地幸姓,许多是从梅州直接或间接外迁的。1994年洋洋30万言的《幸氏古今》族谱问世,记载了鄷公裔孙在梅州各地(主要是兴宁、梅县)繁衍情况。同时记载了其裔孙播迁河源回龙镇世系、高州信宜世系、四川夏县城关镇世系,以及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尼、美国、泰国等世系。该族谱发行后,又接到鄷公珠海世系,罗定世系,广西岑溪、灵山、平南、贵港世系,贵州遵义世系,四川云阳、达川世系,湖南醴陵世系等裔孙寻根问祖。于是,又于1997年续编第二本《幸氏古今》,凡250页。
上述鄷公第四世裔孙成凤(钦凤)、宗远(钦远)、智崇(钦崇)、宗明(钦明)兄弟四人定居兴宁径心章峰村鹿湖里、径南双口村油坊塘屋场坪,繁衍很快,后分别外迁。
成凤(钦凤)公裔孙播迁情况:成凤公于明初携二子朝尧、朝舜迁往兴宁泥陂汤湖里,并于清代迁居兴宁水口镇小河背,为避水患在长兴寨山顶建“维新楼”。后裔播迁南洋、台湾、泰国、江西等地。其二十世孙幸冠中在台湾胞第冠辉资助下,在小河背再建“幸昌楼”和“海中围”至今。
宗远(钦远)公裔孙播迁情况:宗远公率二子子政、子梁,迁往径心章峰村石头上,置田庄30多石。六世祖分居径心章峰村社山排。生四子,分居径心章峰村光辉堂、石莲围、仙桂堂、上新堂。八世祖后裔分居章峰村下桐窝等处。宗远(钦远)公裔孙亦有迁居国内外的。
智崇(钦崇)公裔孙播迁情况:智崇公始居兴宁径南双口村油坊塘屋场坪。(曾以智崇公四兄弟为“一世祖”。到十二世嗣昌公始作族谱时,才以幸氏八十九世祖鄷公列为一世,即广东梅州地区始祖)。其中七世祖法胜公长子从道公分居兴宁径南双溪村上屋排,次子从富公分居双口村,三子从贵公分居先锋幸屋排,四子从镇公分居径心章峰村竹楼堂。十二世幸任公分居径南双溪村对门,十三世金俊公分居径南双溪村水口,十六世迁居贵州。十八世迁居枫山里,其后裔有迁罗定、广西、四川等地的。
宗明(钦明)公裔孙播迁情况:宗明公定居兴宁径心望天堂,屋基为现今“念祖存仁堂”附近。其后裔有迁居兴宁径心半径村、珠坑村、油坑尾,兴宁宁新枫树岭,梅县下潭头、河泗寨坑子、梅南九龙嶂万和山,亦有迁广西,江西于都、寻邬,西安,安徽,湖南,新疆等地。
梅州兴宁幸姓主要聚居径心、径南、少量在永和、水口。
梅县幸姓主要聚居南口下潭头村、荷泗金声寨下、梅南九龙嶂万和山。其先祖都是兴宁径心宗明(钦明)公的后裔。十三世祖元勋公、元鼎公、元烈公兄弟三人于乾隆三年从兴宁径心望天堂迁居南口下潭头村开基。后来,元烈公返迁回老家径心,落基望天堂土楼下。元勋公和元鼎公继续在下潭头村繁衍生息,迄今已传至第二十三世,现有人口近300人。荷泗金声寨下幸姓,是兴宁径心望天堂“念祖存仁堂”十九世亚荣公迁居的。亦已传至第二十三世,现有人口20多人。梅南九龙嶂万和山、石牙排幸姓由兴宁径心油坑尾十二世凤楼公迁来,今传至二十三世,现有人口40多人。
幸姓播迁台湾的不少。笔者旅台堂兄振芳先生1988年回乡时,曾说过要编写台湾幸氏族谱。据台湾省1960年统计,彰化、新竹、南投幸氏人家有77家。在台湾,幸姓人口数量排行第186位。
幸氏名人辈出
幸氏鄷公后裔国内近、现代名人,有据可查的有:
明代幸嗣昌,兴宁径南双口人,明崇祯副榜,清顺治进士,最早作《幸氏族谱》。幸全锋,兴宁径南双口人,明代恩荣冠带乡贤。
清代名人有幸任,兴宁径南双溪人,康熙43年钦赐“元凯英豪”匾,二品尚书同堂;幸荣新、幸和新,朝迁钦赐“花萼联辉”匾。清代名人共20多人。
当人名人有幸光霁,兴宁径南双溪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少将;幸松民,兴宁径南双口人,化工部晨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四川省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幸伟中,兴宁径心章峰人,留苏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幸元林,湖南醴陵人,少将,曾任新疆军区参谋长兼北疆军区司令,全国政协六届委员,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幸必泽,贵州遵义人,曾任川黔边区游击纵队副司令、省文史副馆长等职。当代名人共280多人。
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比较知名的幸氏鄷公裔孙,略举几例。香港二十一世幸裕坚,兴宁径南双口村人,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爱乡爱国长者。1983年为家乡捐资23万元建裕坚小学一座,并为家乡中小学捐资奖教、奖学金,1994年热心资助2万元出版族谱,享年101岁。台湾二十一世幸志中(振芳),祖籍兴宁径南双溪村,少将军衔,荣获台湾十大杰出医师“金龙奖”;他爱乡爱国,企盼两岸统一。1993年幸志中会同旅居台湾二位胞弟志远(雨芳)、志群(炳芳)为家乡捐资30万元建觉民小学一座,并捐资奖教、奖学金和重建家乡双溪村水口幸氏祖屋。二十二世幸曼玲,祖籍兴宁径南双溪村,心理学博士,台北师范学院教授,著作甚丰。马来西亚二十世幸海龙,兴宁径心竹楼堂人,马来西亚幸氏宗亲会副会长;他助人为乐,热心桑梓教育和公益事业。马来西亚二十一世幸镜清,祖籍梅县南口人,现任马来西亚中华医院院长、中医师公会会长、马来西亚幸氏宗亲会会长、客家公会顾问等职。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悬壶济世,深得宗亲和社团爱戴。马来西亚二十二世幸展政,祖籍兴宁径心,毕业于马来西亚大学数学系,历任数理科主任、大中学校长、马来西亚嘉应联合青年团总秘书、幸氏宗亲会总务等职。美国幸锐思,径心望天堂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抗日时期,在台儿庄战役中立功,任上校团长,现定居美国;热心桑梓公益事业。幸旭阳,美国波音公司高级研究员、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幸克昌,定居加拿大,博士。幸克昭,定居瑞典,博士。据不完全统计,族内知名的港澳台裔孙有50多人,在外国的有80多人。
为何梅州幸姓多
两广幸姓源于江西南康,盛于广东梅州。梅州幸姓从江西南康经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兴宁径心、径南后,繁衍生息旺盛,并由此地播迁外省以至世界各国。梅州兴宁径心、径南成了“幸姓之乡”!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一是梅州毗邻先进的潮汕地区,受潮汕文化影响,文化兴则财丁旺。据清华大学出版的《梅县三乡》记载,地处韩江下游的潮汕地区,早在明清时期商业和文化已相当发达。许多梅州人到潮汕学习技艺和工商,促进梅州文化发展。二是梅江水道经汕头出海,这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路交通非常重要。梅州客家人经梅江、韩江到汕头出海,去港澳、南洋,以至世界各地开拓、谋生。据笔者所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水客”经常来往南洋和梅州。带领梅州人到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做工、经商,其路径主要从梅江坐船经韩江,由汕头出海。对比之下,江西内陆山区就缺乏这一优势。三是接受先进文化技术的梅州幸姓裔孙,在海外定居、发迹,同时回报家乡,进一步促进家乡经济文化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经济繁荣发展,必然促进人口迅速增长,国内外历史早已证明这一点。
饮水思源,1995年梅州《幸氏古今》主编幸辉烈率领编委一行,前往南康总祠堂竖立了《幸氏播迁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