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姓的由来论
奚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45位,全国现有奚姓人口约40万左右,占汉族人口的0.03%,是按人口数量排行第228位的姓氏。
奚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出自任姓。
相传皇帝第二十五子禹阳被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南、亦说河北承德)得任姓。后有禹号、禹号生滛梁,滛梁生番禹,番禹生奚仲,奚仲为皇帝六世孙。《杜氏注》载:“奚仲当夏禹之时,封于薛(故城在今山东薛城)为禹掌车大夫。”仲公食采于奚,因地为姓遂名奚氏。《左传》载:“奚仲居薛,后迁于邳(故城在今山东微山西北)。”奚仲同为我国薛、奚、邳等姓得始祖。《荀子》载:“以木为车,盖乃缵车正旧职,故后人亦称奚仲造车云。”《路史》载:“薛之黄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薛自奚仲至周隐王时,凡传六十四世。”奚姓直至汉魏唐宋六朝均列位名宦,承享俸禄达900余年。
二是出自他姓或也姓改姓而来。
《路史》载:“北魏宗室之姓达奚氏,后改为奚姓;北魏时乌恒部薄奚氏,后改为奚姓。”奚姓起源于夏朝,历商、周1700多年的发展,大多依旧留居山东,并北迁至今山东昌乐,寿光一带。并有徙居河南、安徽者。如春秋时有奚姓弟子(名容箴,字子皙)、乃卫国(今河南淇县)人。汉初有奚姓涓公、意公、类公随刘邦征战天下,后来封功列侯。其中涓公子孙落籍四川,类公子孙落籍陕西西安。这时繁衍于山东昌乐、安徽毫州一带的奚姓人丁兴旺、家族庞大,发展壮大为奚姓北海郡望。后以此为中心逐渐广布于黄河中下游。汉末三国时已有奚姓落籍今江苏、湖南省境。两晋南北朝时期,今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奚姓徙居。此际,北魏汉化之奚姓或刘局故都——今山西大同,或随国都迁移而入居今河南洛阳、禹州等地,并逐渐与汉人相融合。唐代,安徽毫州陟公家族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五代,河北易水之超公家族初迁安徽歙州,再迁江西。元宋两代,奚姓扩展至今四川、福建、广东、云南等省份。明初,山西奚姓作为红桐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清中叶后,奚姓有人入居台湾、东北等地。后随长江三角洲得开发和大上海之崛起,江苏、浙江之奚姓不少人到上海发展。至今,奚姓在全国广为分布,尤以上海、江苏、甘肃、浙江等省市为最。上诉四地奚姓约占全国汉族奚姓人口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