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下解姓渊源及发展
解姓渊源,文献有载。王德瑛(字莲墅,古现村人,嘉庆甲戌进士,知县、同考官。其为政有声,颇多著述,为解族世亲)《解氏家谱》序曰:“唐叔虞子良食采于解,因以为氏”,实为经典之论。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三子唐叔虞之子良受封于解邑(今山西运城临猗解州镇),在此生活采食,古称“河东解邑”。解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孙姬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解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郑州),长于姬水(今陕西岐山岐水),因而姓姬。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嚣,为正妃嫘祖所生。玄嚣迁居寿丘(今山东曲阜),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正妃姜嫄,生子弃,被称为后稷,创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刘,公刘迁居豳(今陕西栒邑)。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亶父,迁周原(今陕西岐山)。古公亶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其中,季历生子姬昌,称文王。周文王之子姬发于公元前1066年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被称为周武王。
周武王传周成王姬诵,周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今山西曲沃),世称唐侯。唐叔虞有二子,长子姬燮夫迁都于晋邑(今山西太原),改国号为晋;次子姬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运城临猗解州镇),世称解良,建有解梁城。
解梁城位于黄河中游秦晋豫金三角地带,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地势平坦,是极其重要的农耕平川,为晋国的重要粮仓。史籍《大清一统志》载:“春秋为晋之解梁城,战国属魏,汉为解县,属河东郡,五代汉始置解州,治解县,元属平阳路,明因之。”
解梁之所以在历史上著名,主要是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荀况、裴秀、郭璞、裴松之、卢纶、司空图、聂夷中、柳宗元、薛仁贵、王通、司马光、马远、杨深秀等等。特别是在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千古名人,即被山西人称作“山西二圣之一”的“武圣关羽”。在解梁之地,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气势恢弘,加上附属设施,占地达一百三十亩。
在解良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解氏,史称山西宗解,为解氏正宗。
解姓为黄帝子孙,周武王后裔,始祖为唐叔虞,得姓始祖为解良,自有姓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院下解姓“原籍登郡,世裔蕃衍,书香不绝,仕宦无已。”(郭学栋重修《解氏家谱》序)登郡即登州,治所在今之蓬莱城。蓬莱解姓自周朝开始,世代繁衍至今。据龙口市开发区(位于原中村镇)北皂解姓讲,其始祖为晋之解张(待考)。又据光绪《登州府志》载,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科举取士始,登州解姓读书为官者有十几人,其中最著名者为解宾王(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正二品)。解宾王是蓬莱人,其墓地就在解宋营(解族老前辈称解家崖)。当年,院下解姓祭祖就在这里。院下解姓为解宾王后裔当确定无疑。光绪《登州府志》载:文登县城西二里许有“解公桥”。这是解宾王为登州知州时的足迹见证,由此可知当年解氏在登州的声望。宋朝当为蓬莱解姓之鼎盛时期,院下解姓郡望即登郡。
重修《解氏家谱》郭学栋序载:“自明末崇祯年间,忽遭孔寇之乱,解氏本族逃窜殉难者概不乏人;所仅存者惟先代乳母一人,幸解氏宗祧尚有一线之系。”由于“吴桥兵变”,蓬莱失陷,州人罹难,为官、从戎者首当其冲。始祖汝奇在乳母的庇护下幸免于难,生存繁衍至今,颇具传奇色彩。遗憾的是,因历史及生存的缘故,“乳母姓氏解氏门中无有一人能记忆者”(郭学栋序),其他亲族杳无音讯,老祖谱失传,谱系中断,“只得从权而已”(郭学栋序)。根据谱书记载的史实推断,院下解姓近世始祖汝奇最迟当从崇祯初年算起(1628年),至今大约近四百年历史;“康熙年间,六世祖始迁居福邑牟城院下村”(郭学栋序)。根据谱书相关线索推断,天福祖后六世祖永明始迁时间当在康熙末年,也即在三世祖有才于雍正六年崇祀乡贤之前始迁,至今约有三百年历史。而天祯、天裕祖后均为十世祖(桓、枫,桢、杞)始迁院下,至今亦有二百余年历史。据先人说,天福祖后永明祖早年故世,生有二子四女,均未成年,家庭生活艰难。无奈,六世祖母携儿挈女迁居河北,暂依娘家维持生计。待二子长大成人后,再由河北迁往院下,在王姓的照顾下,得以安居乐业。王家与解家是娘亲。因这一段历史,河北村还将解家曾居住过的村东一条胡同称作“解家胡同”,直至今日。又据如孔族爷说,天祯祖后十世祖桓、枫由黄县迁居院下,是奔天福祖后来开粉坊的,粉坊就是福同祖住的房子,其猪圈粪坑特大,原是因开粉坊所需。天裕祖后桢、杞迁居院下,不详其因。总之,天福祖兄弟七人,小弟归向老大,为天伦之必然。家谱记载,天福祖为云汉收养,葬在西夼,可为佐证。
院下《解氏家谱》载:有才雍正六年崇祀乡贤,道光《重修蓬莱县志》又载:(恩赐)祀“忠孝祠”。并载:化龙,灵山卫千总(正六品),……恩袭“云骑尉”(正五品),(恩赐)祀“昭忠祠”。其子征运、孙模均恩袭祖荫(恩骑尉,正七品)。院下《解氏家谱》又载:云岫,任登镇城守,升王定营千总(因无寿光资料,功绩不详)。这些资料表明,汝奇祖后裔在清康乾时期已开始复兴。据蓬莱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专门从事姓氏研究的沙向阳先生分析,《解氏家谱》记载的清朝蓬莱先祖大多居住在登州老城或周围, (读“趴”)王沟即在戚家祠堂前,为老城区。天福一分、二分就居住在这里。而且,解族女嫁与大户的也不少。《解氏家谱》载:天福,娶王氏,古现五分,司农公(王骘,古现人,长分,清朝进士,闽浙总督,正二品)侄女。这证明解姓当时已进入中兴阶段,在社会上有了较大影响,所以与名门望族相联姻。这是汝奇祖后代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第二个高峰期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据不完全统计,院下解氏族人中,从军者有师职干部一人,享受处级待遇者一人;从政者有厅级干部一人,处级干部三人,具有高级职称者(副教授以上)近十人;大学以上学历者二十余人。而且,院下解姓已不满足于“务农力穑”生活,自民国始,就有人外出发展,现已发展到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大连、太原、哈尔滨、福州、东营、广西、邯郸、台湾、美国等省、市、地区和国家。烟台市的芝罘区、开发区、高新区、福山区,皆有院下解姓人居住,以谋求发展。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解族后世子孙一定会继往开来,获得长足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院下解姓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一定会到来。解氏后裔一定会被培养深造为有益于民众的建设人才,必将产生像“解公”一样的优秀治国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