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氏宗族历史渊源概况
一、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掀起研究、编辑各种姓氏的历史(或曰“姓氏文化”)热。有好几家出版社,如海南出版社、天津新蕾出版社等相继出版各种姓氏的《族谱》。广州电视台也逢周六、日播放一种由北京影视中心摄制的姓氏历史根源、祖墓、名人等电视片,《百家姓———寻宗问祖》,也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然而当我打电话到广州电视台、北京影视中心及出版社询问有否成氏资料时,他们都说“没有”。原因及理由是,按新的人口普查数字,成氏这一姓的总人口在100名之外,未能编入新的《百家姓谱》。为了理清成氏宗族的历史世系,弘扬祖德和成氏家风,我认为很有必要客观地、历史地研究成氏的历史根源,补写《成氏宗谱》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本文的历史资料大部分源自《史记·周本纪》、《史记·世家》等。溯我成氏的来源,应从周族(周族并非姓周,也不是一种民族,是指周朝帝王的血统族人。因太王所居之地叫周原而称周)的始祖开始研究。成氏实质上是从公元前1066年由周族分离出来的一支由姬姓之裔叔武之后演变为成姓的。
二、周族的始祖及其世系概况
周族原居于今陕西省渭水中游以北一带,是戎族(我国古代西部的民族)的一支。在远古时代,还没有姓氏之分时,姓氏是帝王封赐给其王亲及有功之士的封赏。
1、周族的始祖——弃。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远古时,有邰氏(炎帝后代)之女名叫姜嫄,是帝喾(黄帝的后代)的元妃,生有一男孩,姜嫄以为不吉而弃之路上,牛、羊等牲畜路过时远而避之,不敢践踏。姜嫄见如此神奇,遂又将儿子抱回家中,因此而取名弃。后人称弃为周族的始祖。弃小时侯就有远大的理想,为人诚实,勤奋好学,善于农作。后来,尧帝封弃为农师,舜帝时又封弃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中水乡),建立邰国。弃号后稷,以姬为姓。弃去世后,由其姞氏之妻所生的长子不窟(“窟”字中间无尸,即上“穴”下“出”")继位,据记载,今陕西省武功县尚有后稷及姜嫄祠一座。
2、周族的世系及其概况。
二世祖:不窟(“窟”字中间无尸,即上“穴”下“出”"),建都庆州弘化县(即戎狄所居之城,今址待考),不窟(“窟”字中间无尸,即上“穴”下“出”")晚年政事衰退而辞去稷之官,也不务农。不窟(“窟”字中间无尸,即上“穴”下“出”")生子鞠。
三世祖:鞠(生平待查),鞠生子公刘。
四世祖:公刘,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居住,但继位后很快光复了先祖后稷的事业,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推行“行者有资,居者有畜,民赖其庆”的方针。因此,很多小国、部落纷纷投靠公刘。从此,周族兴旺起来了。后来迁都于豳(今陕西省郇邑县)。公刘生子庆节。
五世祖:庆节(生平待查)立国于豳。庆节生子皇仆。
六世祖:皇仆(生平待查),皇仆生子差弗。
七世祖:差弗(生平待查),差弗生子毁榆。
八世祖:毁榆(生平待查),毁榆生子公非。
九世祖:公非,字辟方(生平待查),公非生子高圉
十世祖:高圉(详情待查),高圉生子亚圉。
十一世祖:亚圉,字云都,号云都皇(生平待查),亚圉生子公叔祖类(或曰公祖、叔类)。
十二世祖:公叔祖类,号太公(生平待查),公叔祖类生子古公为亶父立。
十三世祖:古公亶(dan胆)父,其妻太姜,生长子太伯、次虞仲(又名仲雍),小子季历。古公继位后,继承了先祖后稷、公刘的业绩,为人善良,平易近人,人们非常爱戴他,因此周族再次兴旺、强大起来。为了躲避戎、狄族的侵扰,古公率领族人迁徙到杜阳县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原一带的土地肥沃,很适合耕种。这时的周族已进入了商朝,属于商的一个属国,接受商的封号。由于周族势力日益强大,与商开始有矛盾。古公看到季历之长子昌(周文王)聪明灵活,有天才,决定让季历继位,从而传给昌。周武王建立周朝时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
十四世祖:季历,号王季、公季,其妻太任,是位贤妻良母。她身孕文王时注重并善于胎教。季历按其父治国治民之道行义于诸侯,因此周族进一步壮大。商王文丁在位时,惧怕周族的势力,将季历杀害,尸体葬于鄜县(今陕西省户县)之南山上。后由长子昌立。
十五世祖:名昌,号文王,史称西伯或曰昌伯(伯,音霸,即指西方的霸主)。周文王生于公元前1167年,42岁继承父业。正妻太姒,生十子:长子名考,字伯邑(少年夭折);次子发,即周武王;三子鲜,字管叔;四子旦,字周公;五子度,字蔡叔;六子振铎,字曹叔;七子武,字成叔;八子处,字霍叔;九子封,字廉叔;十子戴,字冉季。文王继承了先祖后稷和公刘之业,遵顺古公、季历之法则,推行历史上著名的“井田制”、“世卿世禄制”,促进了周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周族的势力日益强大起来。文王积善积德,很有修养,治国治民有方,因而邻国很多诸侯百姓纷纷投靠文王。后来,文王又消灭了邻近四十多个国家和戎狄部落。此时,即公元前1078年是文王受命之年(文王元年之称谓)。因疆域扩大,为了便于管理,文王又迁都于崇(今西安沣水西),并改崇为丰。这时,周族虽然名义上仍服从于商,但其势力已构成了对商的严重威胁。因此,商王纣将文王囚于羑(you,今河南省汤阴县)。在囚室,文王演八卦、作卦辞。后来,诸侯选了一名美女献给商王纣,文王才被放回。文王于公元前1070年崩,享年97岁。由83岁的二儿子发继位。
十六世祖:即周文王上述十个儿子。由发即周武王(公元前 1153—前1064)继位。第四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族人,联合其它诸侯国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周朝。之后,武王将自己的弟弟分封到各地建立各自的国家。其中封叔鲜于管曰管叔,封叔度于蔡曰蔡叔,封叔振铎于曹曰曹叔,封叔武于郕曰成叔,封叔旦于鲁而相周曰周公,封叔处于霍曰霍叔,封康叔于卫曰康叔,因季戴年幼未封,在武王长子成王继位之后才封季戴于冉。周武王于公元前1064年病故,终年89岁。由其长子涌(即成王,是姜太公之女邑姜所生)立。
三、成氏始祖及历代名人
在远古时代,帝王分封去邑建立国家后,其后代就以邑为姓,以国名为姓。据《史记·世家》记载,成姓早在公元前1066年建立周朝当年就已经产生了。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将其同母的弟弟叔武(或曰成叔、叔武,是周文王第七子)分封于郕邑(今山东省宁阳县北盛乡城),爵位子,原姓姬。叔武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郕国。叔武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便由姬姓改为成姓。因此,叔武的子孙世代就以去邑为姓、以国名为姓,即姓成。成氏就这样在历史上出现了。成氏郡望发祥地为“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即成氏的堂号。成氏自封赐至今已有三千零六十余年的历史了。因成氏始祖叔武被分封时还年幼,且对建朝也没有什么功劳,故史书记载叔武的情况极少,只有在《史记·管蔡世家》略有记载,其后世则完全不见记载。这对于研究成氏宗族的历史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困难。唯有整理、健全好本族自行记载的资料(如各地的《成氏族(宗)谱》)成氏历史才不会失传。
成氏族人总人口虽然不算很多,但在我国分布很广,且历代都是人才辈出。如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大将成得臣,字子玉,晋楚两国在濮城交战时,晋文公闻其名而下令军队退避三舍;汉朝时代的另一个成氏族人成丹也是著名的将领,他因战功显赫而受封为襄邑王。在文学等方面也人才辈出,如西晋的文学家成公绥,他好音律、擅辞赋;唐代隐士成芳及道教学士成玄英,号“西华法师”,曾著有《南华真经注疏》和《道德经义疏》;宋代著名医学家成无已著有《注解伤寒论》和《明理论》等书;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成多禄,列“吉林三杰”,位在吉林34位历史文化名人之首。20世纪则有评剧鼻祖成兆才,著名报人成舍我,著名理论家、教育家成仿吾,空军中将成钧,科学家、教育家成文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
四、研究成氏族史的设想
鉴于上述原因,研究成氏族史,我认为必须博览大量的古代史书及有关考古资料;其次是有志研究成氏历史的本族宗亲必须将研究成果互通有无,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再次是加强资料的收集;最后是必须从老祖墓碑文查阅、记录有关资料,一一查核跟踪下去。我很希望宗亲们能将自己已编辑完善的《族谱》、《宗谱》分发本族有关人员参考、研究和送当地县级以上档案局(馆)和地方志办公室收藏。
最近,我阅读有关书籍,发现记载有误,如1993年5月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百姓祖宗图典》说成氏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将自己的同母弟弟叔武分封在郕邑,建立郕国,郕国君主的子孙后来以国名为姓。省去右的编旁,世代姓成。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又说成姓的另一支起源是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叫郕邑的地方(在河南省范县濮城一带),建立的国家也叫郕国,他的子孙也取成字为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可信。《史记·世家》也说这种说法是误以为季戴封于郕邑,而季戴是在周武王去逝后,由其侄子成王(周武王长子)才分封季戴于冉的,季戴是周武王同母最小的弟弟,是成王的叔父,并非是什么另一个不确定的王族。经查《古代地图集》等有关资料,今河南省范县一带,没有记载郕邑的地名。1987年7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和1985年10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贵姓何来》等各说不一,明显是错误的,且无历史依据,我们应以《史记》所记载的为准。
成氏始祖叔武公第105代、成氏入粤始祖永祯公第26代裔孙:成尚鸿
1996年11月于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