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家,一个本分的姓氏,尧之席师当为今河南睢县一带人(《万姓统谱》记载:“唐尧时,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老师”,正是这个意思。),是故席姓当发源于今河南省,可惜此支席姓世系无传,令人难知其详。
由籍姓改来的席姓( 这一支席氏的出现经过,详载于《姓苑》和《姓纂》等书。《姓苑》首先指出:“晋大夫籍谈元祖伯靥,司晋典籍,因为籍氏”;然后《姓纂》又接着指出:“本姓籍,晋大夫籍谈之后也,谈十三代孙,避项羽名改席氏,初徙关东豪族,席氏徙安定,临泾。” ),在后世昌盛为安定郡望,后来散居全国各地的席姓亦多由此分衍而出。
刘邦建汉后,采纳娄敬之建议,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大约有二十万之众。作为关东豪族之一的席姓被强迁到安定(今宁夏固原)、临泾(今甘肃镇原)两地。这样,席姓人就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繁衍的三晋大地。“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席姓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人勤地肥,使他们繁衍得十分兴盛。
东汉初有光禄勋席广,此后有司马席封,此为较早见诸史册之席姓人。此际席姓因为仕宦等原因进入河南、陕西等省。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战火连天,而安定、临泾之席姓远离是非之地,繁衍得依旧兴盛,昌盛为席姓安定郡望,历隋唐而依旧,故后世席姓有以安定为其郡望堂号的,如北魏大臣、安定人席法友随祖父南迁洛阳后,为怀念故乡,即以安定为其堂号。
南北朝时有安定之席姓随中原士族南下风潮而迁入江苏、安徽、四川、湖北等南方省份,也有因为其他原因进入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者。安定临泾人席阐文曾任职南朝梁,后晋爵湘西侯,子孙遂留居今湖南省。
隋唐时,席姓依旧以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北方省份为主要聚居地,甚至有从南方回流北方者,如席豫由湖北襄樊徙居河南。
宋靖康之耻后,席姓南迁者始渐多起来,今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席姓人入迁。
元代以后,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席姓入迁。
明初,山西席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
清以后,席姓有迁台湾和东南亚之地者。
如今,席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河南、陕西等省多此姓。
目前席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六十九位。
而在唐代才有波澜,随着黄巢的起义以及动乱的开始,那么在中原的席家人开始从中原地带分配分批南迁,那么南迁的席家也应该带着祖先的家训南迁。有一支迁移到江苏太湖,也就是后来的东山席家。
有一支迁移到江西抚州,再迁到高安,明嘉靖中叶迁移到湖南东安,这就是后来的东安席家。
这两支席家在明后至解放前,各自领导席家在席家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我们再来看历史上的席姓名人:
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席法友传
席法友,安定人也。祖父南奔。法友仕萧鸾,以膂力自效军勋,稍迁至安丰、新蔡二郡太守,建安戍主。萧宝卷遣胡景略代之。法友遂留寿春,与裴叔业同谋归国。
景明初,拜冠军将军、豫州刺史、苞信县开国伯,食邑千户。始,叔业卒后,法友与裴植追成叔业志,淮南克定,法友有力焉。寻转冠军将军、华州刺史。未拜,改授并州刺史。岁余代还。萧衍遣将杨公则寇扬州,假法友征虏将军以讨之。法友未至而公则败走。后假法友前将军、持节,为别将出淮南,欲解朐山之围。法友始渡淮而朐山败没,遂停散十年。恬静自处,不竞势利。世宗末,以本将军除济州刺史,在州廉和著称。又徙封乘氏。肃宗初,拜光禄大夫。熙平二年卒。赠平西将军、秦州刺史,赠帛三百匹,谥襄侯。
(北魏安定人。祖父、父亲在北魏统一中原时逃往南方,因此席法友也家居南齐,并任太守等职。北魏景明元年(500),席法友与南齐徐州刺史裴叔业一道投奔北魏,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封苞信县伯。裴叔业死后,他与裴植平定淮南,完成了裴叔业的夙愿。后又调任华州、并州刺史。正始元年(504),席法友作为副将率兵去解救被敌兵围困的朐山,但刚过淮河,朐山已阵亡,只得收兵。此后,席法友居家达10年之久。居家时,恬静自安,遵纪守法,从不与人争名利。宣武帝末年,出任济州刺史,廉洁奉公,受人称道。死时任光禄大夫,死后赠秦州刺史,谥襄侯。)
乱世英杰席固
席固(504—564),字子坚,襄阳人,其先祖为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高祖席衡,因避后秦之战乱,背井离乡,寓居于襄阳,后任东晋建威将军。遂为襄阳著姓。
席固少有远志,心性聪敏而外貌质朴。南朝梁大同年间,为齐兴郡守。后来,先仕北魏后投东魏的侯景,547年率部投降梁朝,不久又起兵反叛,549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另立皇帝,大权独揽。此后,又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造成了对社会破坏极大的“侯景之乱”。
席固久居郡职,有识之士多归附之,遂有亲兵千余人。梁元帝嗣位江陵,迁兴州刺史。于是军民慕从者,至5000余人。席固遂欲自据一州,以观时变。后惧王师征讨,方有归顺朝廷之表现。他曾经私下对心腹之人说:“今梁朝失政,扬都覆没,朝廷不仅不能复仇雪耻,反而骨肉相残。北方宇文泰创启霸基,以礼招携。我欲决意投奔,与卿等共图富贵。”左右闻此言,未有应者。席固进一步以祸福之理相喻,诸人才勉强同意。
550年,早有异志的席固率亲信投奔西魏,并献上全州土地。此时,西魏丞相宇文泰正欲南取江陵,西定蜀、汉,听到席固归附,礼遇甚高。乃遣使就拜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侍中、丰州刺史,封新丰县公,邑二千户。在丰州刺史任上,席固仍然沿用梁朝的政法,不遵北方制度,但朝廷迁就他归附的功劳,巧妙地任用他人代替,而让其转任湖州刺史。
席固因为没有入朝觐谒而蒙荣授,所以心中十分不安,遂请求入觐。宇文泰许之。及席固至,宇文泰与其欢宴,赏赐甚厚。进爵静安郡公,增邑并前三千三百户。不久,又拜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刺史。
席固居家,事亲以孝,友爱弟兄,为州里所称许。历官之处,励精图治,颇有政绩。
557年,北周建立。席固仍然在地方为官。564年,席固卒于昌州,时年61岁。北周武帝宇文邕追赠其为大将军,襄、唐、丰、郢、复五州刺史,谥曰“肃”。并下令襄州赐其墓田。
席固之子席世雅,袭父职。世雅字彦文。性方正,少以孝闻。起初因父亲席固之功,被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升任赞城郡守。累迁开府仪同三司、顺直二州刺史。北周大象末年,位至大将军。
世雅弟世英,亦因席固之功被授仪同三司,后至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老席家历史有名的唐朝诗人席豫,席豫乃襄阳人,系后周昌州刺史席固七世孙。聪颖过人,经学文章为当时长安城中佼佼者。
十六岁时,即进士及第,补襄邑尉。当时太子死难,安乐公主请立自己为皇太女。豫上书请立皇太子,以历史上的外戚祸难说服当朝,语深意切,为人所称赞。太平公主闻其名,上奏皇帝荐其为谏官,豫认为这是对他的污辱,辩论后离去。
在推举贤良时,任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县尉,以后任中书舍人(掌制诰文书之事,从七品)。与韩休、许景先、徐安贞、孙逊名四人齐名。后改任郑州刺史。
韩休辅佐朝政时,举荐席豫代替他,席豫曾拜吏部侍郎(相当今天的人事部副部长)。唐玄宗说:席豫的学识、政绩均有记载,所以授予现在的职务。席豫在任六年,选拔了不少寒士为国效力,被誉为知人,人们称他为席公。天宝(公元742—756年)中进礼部尚书,累封襄阳县子。
先后四次出任江南、江东、淮南、河北按察使。当时南方各地,人死后不葬,暴尸野外,他对百姓进行安埋教育,风俗为之改变。
与孟浩然、杜甫等科举不第的文豪相反,席豫十六岁就进士及第,而且一生中考中三次。新旧《唐书·席豫传》均记载,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属和,玄宗认为席豫诗最工,下诏褒美:“实诗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也。”,即使位在诗仙,留在全唐诗里面的记录也只有五首:奉和敕赐公主镜、江行纪事二首、奉和圣制答张说南出雀鼠谷、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席豫为人正直忠正,为官清正,无私欲,“当官不为权势所撼”,性谦厚,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认真负责。给子弟、下属写信不草书。有人说:“此小事,何必如此认真。”他说:“小事、细事不认真,大事、要事将如何?”
席豫以吏能见称,选贤任能、清正廉洁,他在任吏部侍郎期间,选拔了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寒士任官吏,以为朝廷效力。
他在病重期间,对其子留下遗令:“吾亡三日敛,敛日即葬,勿更久留,贻公私之烦,家无余财,可卖所居,聊备葬礼。”
《旧唐书本传》、《广异记》对席豫有文字记载,其中《广异记》还对席豫的女儿也有文字表述。
席温,字厚君,唐朝人,席豫5世孙。祖籍关东(一说关中),至汉始居安定(今甘肃境内),为后世席氏以安定为郡名之由来。席温因弃官隐居于太湖洞庭东山,为东山席氏之始祖。
席温家世勋旧,屡建奇功。唐僖宗乾符(874—879年)时,累官至武卫上将军。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破潼关,次年初入长安,唐室危倾。勋臣贵戚,或被诛,或署伪职,将军不忍生灵涂炭,遂携三子南迁,隐居洞庭东山,筑宅于翠峰坞。
长子席尚居上席巷,次子席常居中席巷,三子席当居下席巷。上中下三巷相连,直通翠峰坞。下席一段今称花园弄。席氏经千余年的繁衍,而今裔孙遍全山,且及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