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许姓网 > 许氏源流 许氏源流

厦门许姓源流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许姓展区

一、廈門概況
廈門原名嘉禾嶼,又名鹭島,別稱鹭江,地處福建省東南部,面臨東海,毗鄰漳州、泉州兩市,面對金門諸島,與澎島、台灣遙遙相望。廈門是“中華之廈”之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廈門”在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就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反侵略文化遺迹很多。廈門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良港;源遠流長的對台關系;曆史悠久的著名僑鄉,經過特區十幾年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各種配套的市政公用設施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高,是全國綜合實力十強和世界人居優秀城市之一。
廈門市曆史悠久,人文荟萃。僅華僑就有300多萬,分居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許姓是廈門較早姓氏之一,據《廈門城建志》、《同安志》記載:二千一百年前許滢將軍奉漢武帝之命,揮師南下平越,從此“永鎮斯土”,許氏成了廈門望族之一。現許氏人口比較集中在翔安、同安二區,許姓在兩區姓氏人口居第八位。從安溪仙地、雅興、光德、碼頭、齊都以及泉州、晉江、南安等地遷居廈門主要居住思明、湖裏區,這二區許氏人口目前已達二萬多人。
二、廈門市許姓源流
許氏系炎帝神農氏後代,廈門許姓遠祖主要來自河南,一是炎帝子孫許由、伯夷堯時任四嶽
,主嶽之祀,後代這部分許姓以“太嶽”爲燈號,二是周武王滅纣立商,分封諸侯國,爲祀許氏先人有功,特立許國,並封文叔于許國(今河南許昌東),後許國被楚所滅,子孫以許爲姓,一部分子孫遷到冀州高陽,後以高陽爲“燈號”。廈門一些許氏宗祠楹聯:“太嶽家聲遠,高陽世澤長”,就是說明廈門許姓來自“太嶽”、“高陽”的裔孫。曆代從內地去台灣、香港及國外的許姓先人,也把許姓燈號“太嶽”、“高陽”傳給晚輩,菲律賓許氏宗親會稱爲“太嶽公所”。馬來西亞槟城許氏宗親會館取名“高陽堂”,都是爲了讓子後後代不忘木本水源。
最早進入閩南廈門同安的是西漢武帝左翔將軍許滢,字元亮,河南許州人,奉漢武帝之命,揮師南下平越,駐師營城(即今同安區三秀街許督家廟),後奉旨永鎮斯土,其子孫發展成廈門同安望族。
其二是唐初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天正隨父宣威將軍許陶奉敕副玉欽武衛將軍陳政入閩平亂,陳政與許陶先後殁于戰役,天正佐陳政之子陳元光,削平苗蠻,子孫世居南紹,宋未四十九郎治遠、五十郎忠輔,從南迢遷到浯島(金門),後又遷到同安城郊。
其三是唐末左侍禦史銀青光祿大夫兼金吾衛將軍許愛,自河南入閩,鎮守漳泉二州,先居瑤林,後遷石龜,鄉族繁衍,後子孫不斷遷居廈門同安。
廈門許氏在宋、明、清科舉頗負盛名,僅同安、翔安就有進士14名(宋6名、明6名、清2名),舉人26名(明9名、清11名、武舉人6名)。
三、三支許氏源流概況
滢公世系源流
滢公西漢武帝左翔將軍,父許恢,祖父許琢,曾祖父許猗,滢公生于公元前170年,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4年)奉令率軍入閩平越,鎮守廈門同安境內,世傳此地稱“營城”(營與滢同音即營城),在閩48年,卒後葬于同安西山,後廈門民諺稱:“未有同安,先有許督”。並用“許滢開疆二千載,朱熹過化八百年”,來概括廈門同安曆史。
許滢有子十五,分鎮閩南各地,現廈門境內許滢公後代主要分布:湖裏區五通田厝,同安區營城,翔安區陳飯、東界、洪坑、南美、下店、頂東界、壩上許,集美區下許、竹坑以及散居在思明區的許滢裔孫。後來從同安遷居境外有:龍海鴻漸、漳州角美、灌口、金門後埔、連江縣殿贲福甯府、長泰縣福鼎大厝基、閩東霞浦、南安祥雲鄉佳區村、安溪縣仙地(包括仙東、仙西、仙鳳等四個行政村)、官橋(包括仁宅、仁峰、洋崗、美林、中股、街道、草埔山、三角坑、寨仔等自然村)。另外遷居省外有:浙南靈溪許家堡、平陽縣42都、騰蛟鎮青灣村,蒼南縣望裏鎮北岙村、淅江溫州蒼南縣以及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
僑居海外的許滢裔孫,在事業上也卓有成就,如菲律賓前總統科拉松·許環哥·阿基諾;馬來西亞槟城首席部長許子根;馬來西亞槟城華工聯合會會長拿督許平等;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許惠佑;原台灣國民黨秘書長考試院院長許水德;台灣實業家、世許聯誼會創造人許勝發;原金門國民黨部書記許金龍等都是許滢裔孫。
滢公世系字輩,宋代起是:西、正、子、順、揚、惟、景、思、德、謙、闵、曰、弘、廷、純、懋、則、永、崇,後期留在營城的支派是:“朝廷殿會、士子得志、永成家芳”。1940年又增補:“龍生由于化,世代聯國禧”。
愛公世系源流
愛公于唐禧宗中和年間(882-885年)由河南固始來閩,鎮守漳、泉二州,先居晉江瑤林,後遷居石龜,現族人繁衍,星羅棋布,遍及廈、漳、泉等地。
愛公後代最早從晉江遷居廈門同安的是蕭山派,公元900年愛公裔孫許文強,從晉江前崗遷入同安綏德鄉方來裏的王溪(今內厝鎮珩溪村),文強之孫聚入贅于鄰近的蕭山一戶蕭姓人家,在蕭山定居,後發展到全村都是許姓人家,即改名“蕭山許厝”,以紀念蕭家栽培之恩。聚公裔孫後四處播遷,現廈門境內有:鳳南農場橋上、埔尾、翔安區下許厝、文崎、大嶝坑尾、雙滬,桂園、林頭、劉五店、浦南,上許厝、後〓、珩溪、後田、後房、路邊許、古山頭,南尾、磁竈及同安區汀溪五峰、許厝、當店、許上、東山以及龍海、灌口、下許、上許等村莊都是聚公裔孫。
蕭山支派的字輩從二十三世起使用的是:維居宜遠近,論派是宗先,傳澤由光固,子孫合萬千。下許厝的字輩:道廷觀尚遠,子堯君朱舜,怡良周思遠,論派是宗先。大嶝雙滬村十三至二十二世使用:道廷觀尚遠,子堯君朱舜,二十三世起使用:維居宜遠近,文盛尚聯標,傳澤由光固,子孫合萬千。五峰支派從二十八世起的字輩是:崇建大猷,光昭厚德,孝友懋敦,傳芳诒翼。
明朝前期愛公十世裔孫美公于1190年由普江市金井鎮胡厝村分支遷居原廈門同安三角埕(現翔安區西圹村)開基創業,繁衍後裔,後經三至四代繁衍,人丁興旺,並建祠于碧水池圹之東,故村名西圹,祖廟坐東向西,祖廟神龛中供奉侍禦公神像,燈號“瑤林”,廟柱對聯:“太嶽贻謀以垂燕翼,西圹作廟尤荷龍光”。另一對聯:“派衍瑤林以堙祀,芳傳玉樹振家聲”。美公裔孫不斷發展,現在翔安區的上圹村、內厝、蔡厝口、馬巷深溝以及湖裏區湖裏,都有美公裔孫。遷居境外的有:福鼎、金門、台灣、南洋諸島。美公支派的字輩爲:贻謀觀細,孝子賢孫,開高建成,世永複興。後來又增加;笃生英傑,冠倫魁龍,弘揚祖業,不丕振家聲。
明朝中葉,另一批從石龜遷入廈門翔安的愛公子孫居住現馬巷的後許村(原稱湖口),後發展到後葉村、東圹村、新厝村以及境外德化湖前,後許村支派的字輩是:以代允孔,于伯君卿,奕世齊美,忠良孝友,光昭宗國,富貴榮華,萬年傳芳。
天正公世系源流
唐總章二章二年(669年)與父許陶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後天正公負責鎮守南诏(今诏安),主持海域的綏靖事宜,宋末49郎治遠、50郎忠輔從南诏遷到金門,將最初居住地取名丹诏(山竈),不久忠輔徒居後浦,治遠第八世許啓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遷居同安桐嶼村,現桐嶼許姓二百多人,分堂號爲“浯浦”,字輩是:啓源克公允侯,嘉乃丕績治謀,燕翼敬明其德。
另從金門遷居廈門小嶝前保發展到100多人,遷到同安城北門馬巷街各十多戶,分堂號“丹诏”。
天正公的裔孫許忠,字景庵,任海登營備,從施琅平台升廈門後營遊府,後居同安城外田厝鄉,三世後遷居同安北門,字輩是:忠心報國恩,卿士聲華,詩書伯仲傳,積善存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