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徐姓网 > 徐氏源流 徐氏源流

源流-鳌峙塘徐氏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徐姓展区
南雄珠玑巷徐姓落户东莞  

     现在的徐姓是中国的第十一大姓,总人口大约在2000万,尤其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人丁兴旺。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主要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宋、元、明期间,徐姓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四川地区徐姓主要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全国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在那一次历史上著名的姓氏南迁中,南雄珠玑巷的徐姓人家开始落户东莞,东城鳌峙塘就是最早的徐姓村落。明万历年间的徐氏宗祠依然巍峨,而从鳌峙塘走出的徐姓子孙则越来越南,深圳而香港,香港而海外,一脉香火,代代相传。  

     姓氏之旅  

     水村山郭 龙虎之相    虽说行政区划依然归东城,但鳌峙塘村距离市区的相对位移已经超过了石碣,和茶山接壤。我坐公车寻访,一路风景,一路想象。有公交站牌的那个是鳌峙塘工业区,要找的那个却是鳌峙塘村,虽然相隔不远,工业区和新时代田园的撕裂还是给人印象颇深。大路拐进数百米,小路开始蜿蜒,多为二层小楼的民房,同色系,相似的规模,但绝对不是死气恹恹、职员宿舍一样的整齐划一。再往里走,是一个湖,小路分割成大小两个圆形,一棵荔枝树已结果。水鸭浮在绿波上,没有人,真安静。  

     如果能有个比喻来给这座村子,我想那应该是年轮。小巧民房,能看出村庄扩大的足迹,中间的能在墙壁中看见圆润石片,走在泥土的窄道上能看见墙角的绿苔。越往外围越时髦,从房到楼,路也变成了柏油的。  

     鳌峙塘村的得名来自于有塘状如鳌鱼直立,前临东江,隔岸即是明末名将袁崇焕督师故乡;后枕山岗,岗上榴花塔,是南宋熊飞将军抗元之地;毗邻的是虎门要塞,林则徐曾在此点燃硝烟。经历了这一番洗礼,便是最蹩脚的风水先生也不得不说这是个龙虎之地了吧,更何况它是徐姓在东莞的发源呢?  

     东江泱泱 祠堂苍苍  

     若不是明朝的那个失宠的胡妃有包天的胆子敢于逃出宫外做最后的抗争,不好彩还被密探跟踪,也便不会牵连到韶关南雄珠玑巷的一干人家。举世瞩目的南迁从此开始,就如同北方人总爱说自己是“洪洞县那棵大槐树底下来的一样”。外来姓氏在广东也几乎都有一个发源———珠玑巷。徐氏便是其中一个,想象舟楫车旅辗转千里,为什么就选了这片方寸,一群落难之人,如蒲公英的花朵,从种子做起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不由让人叹一声因果造化。  

     据《徐氏族谱》记载,“始祖鼎臣公出自江西南昌府,从居南雄珠玑巷,官拜承义郡,任于惠州。”由于当时没有立府,所以子孙连祭拜可能都没有,深为后世之憾。二世祖肇基公携夫人黄氏移居东莞。深深地感慨子孙行如陌路对面不识,因此决心重修家谱。  

     打开残损复印本的《鳌峙塘徐氏族谱卷四》,十页之内,当笔墨落在一个叫“徐兆魁”名字上之后,字迹便盘旋于斯不肯开去。  

     明万历十四年,鳌峙塘的徐兆魁中了进士,之后监察御史而殿试考官,而大仆寺正卿,而左副都御史,而资政大夫,而刑部尚书,官位着实不小。明万历二十九年,徐兆魁倡议并捐资一千四百五十两银建成一座徐氏宗祠,居村北,面东江,直至今日。  

     巍巍峨峨的徐氏宗祠,学名叫“二进硬山顶砖木建筑”。一如当年刚建成那日,像个不怒而威的老人,看世态炎凉,日日夜夜。不语,便无错,无错,便庄重横生。虽然曾作重修,首层屋背部仍保存“民国十九年石湾吴宝玉造”的彩陶塑,重修碑仍存祠内。大门后为一座石木结构牌坊,坊额正面刻着西县肖云举题、南海朱完书的“南州正脉”四字,一派遒然风骨。  

     相由心生这句话说起来唯心,其实颇有道理。饱经风霜而依然如故的建筑相必跟建造者的关系也肖似此类。当徐兆魁还只是个山西道监察御史时,巡视湖广,时值粮荒,当地百姓因官府不发救济粮而聚众闹事。徐兆魁恰当处理,救了百姓的口粮之危,也解了朝廷的信任之急。从此,徐兆魁的每一步,几乎都是复刻忠义贤臣的影子。  

     万历二十二年,清理冤假错案,救活被冤屈的死囚三十余人,释放被错判充军或徒刑的罪犯六十余人。百姓感其活命之恩,建生祠以祭之。万历四十六年,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等地,兼提督军务,操练军马,安抚百姓,清理屯田,储备粮饷,革除弊政,搜剿贼盗,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报菜名一般的四字连用,最后更是足分量的“体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田税”。  

     天启六年,仕宦巅峰位置的刑部尚书徐兆魁公然对抗魏忠贤,尽力为被诬陷的皇亲李承恩申辩。李承恩最终从轻定罪,徐兆魁也拿到“解聘通知”,归隐田园。在“武死战,文死谏”的士大夫价值观里,徐兆魁已经找到了他的功德圆满。  

     雕花小楼 戎马往事  

     鳌峙塘的村前街,一栋两层半小楼斐然不同,像是流水线上的手工琉璃花瓶,一眼便知不可能是“同根之物”,这就是徐景唐的故居。清雅的灰色墙砖,繁复的石膏雕花,巴洛克风格的圆柱,楼顶处的石雕在残破中依然彰显着只属于大户人家的气派。  

     这所房子的主人徐景唐出生在书香世家所以给居所起名“耕馀书室”。祖父、外祖父、伯父全是秀才,1919年又从日本学成归国,平生最爱读书、写作,徐景唐虽然身在军旅然而却是儒将的名头。乱世只能造福文人愁肠,政治、军事是当时动荡中国最紧要的稻草。  

     李济深是徐景唐的至交兼老师。当孙中山先生在南方领导驱逐军阀的革命运动时,通过李济深的引荐,徐景唐加入新组成的粤军第一师,官居少校参谋。徐景唐从此战役就和李济深成了莫逆。然而铁血之人的真性情才最让人动容,当初李济深遭蒋介石软禁之时,心灰意冷的徐景唐退隐香港,从事学术研究,还在虎沙角附近购得沙田千亩,准备归隐山林。这也许就是门匾上“耕”的内心写照。  

     尘嚣散尽,逐鹿归于一统,徐景唐成为“民革”的一员。1956年徐景唐移民香港。此后,“耕馀书室”由徐氏的亲属管理。1958年后,这居室曾被改作生产大队总部、卫生室、幼儿园等。1991年,鳌峙塘新建村委会大楼后,办事地点迁移,耕馀书室就抛荒至今。2002年,此楼落成时植于天井的两棵松树遭雷击枯萎,当时树高已达三十多米。金戈铁马看似威武显赫,总也抵不过历史长河,草木尚且如此,更况人非草木。  

     “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  

     徐姓也有改姓而来的,像东晋北地氐族中的徐姓,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蜀人賨族中也有徐姓。南北朝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徐姓逐渐汉化,和汉人的徐姓不分彼此了。到了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这也就是东北地区徐姓的由来。但相对于其他姓氏,徐姓的血脉一直都算比较单纯的。绝大部分的徐姓家谱在“姓氏溯源”这个问题上,纷纷追至徐偃王。正如韩愈所说“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  

     据民国三十五年南雄《徐氏宗族》记载,宋代,徐姓人由江西石城、南昌迁入南雄珠玑巷。珠玑巷始祖东鲁公有三子,长子徐泽江于宋皇裕八年登进士第历官中书台诛。绍兴元年为逼胡妃之厄,泽江公携祖父、父亲、兄弟等全家老幼与贡生罗贵、黎仁杰等共九十七户人结伴南迁,先居花都三华,后迁肇庆。其后,次子徐泽润官至朝奉大夫,居琶江帝田村。三子徐伟诰封光禄大夫,待母至孝去龙潭山隐居教授三百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