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彰公于元末明初约公元一三七0年左右,偕兄长彦辉、弟彦昌(半途病故),自福建宁化:石壁村逃荒来嘉应程乡,寄食萧家。拜萧太公为义父,稳定生计。
后为求发展,又自嘉应至揭阳观音山投萧家亲人,经一段时间后,才到汤坑三胆村(今之下陂)落脚,以开荒种地度日,不久,与附近埔头黄氏太八娘成婚,从此,夫唱妇随,艰苫创业,继而生男育女,至第二代时,择于埔头今之老鸦嘴建屋定居,以后儿孙并奉彦彰公为开基始祖,并在此建嗣而祀,
二、永记萧恩
彦彰公为不忘萧太公救助之恩,一直坚持以萧为氏,至第三代才改萧复徐,后裔谨遵祖训,称彦彰公为萧甲二郎彦彰徐公。
三、陆续迁居
估计当时,埔头还足一片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生活条件艰苦,裔孙辈不安于现状,陆续向潮汕大平原找寻定居点,故有:
第三世 徐大二郎,生五男,俱移海丰三溪、青南径、淋朱坑、马路等地定居。
第五世 百三郎,先移居石门坑,后迁往揭阳塔头。百五郎迁揭阳梅岗定居。剩下百四郎留住埔头,繁衍生息。
第六世千六郎,移居惠州、海丰等地定居。
四、逢壬大祭
迁揭阳梅岗宗亲,与汤坑埔头地缘接近,几百年来宗亲来往,较为密切,其最突出者,先人借联宗祭祖,敦宗睦族,加强宗谊,用心良苦。
明朝万历十年(1582)埔头百四郎公裔孙家长叠池、西湖(太亿公),揭阳梅岗百五郎公家长静山、静川,发起两地裔孙每丁派银五钱买祭业,计埔头买租六十四石一斗,梅岗买租六十四百零四升,作为两地联宗祭祖开支的基金。
万历二十年(1592)埔头,梅岗两地开始每隔十年,轮番大祭,历史上叫逢壬大祭,因为始祖是壬年九月初九逝世,故于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岁九月初九,先由埔头主办,梅岗裔孙前来埔头联祭,至万历三十年壬寅岁,由梅岗主办,埔头裔孙下揭联祭,每次联祭,两地男丁裔孙,倾寨而出,队伍浩浩荡荡,行走于揭汤路上,蔚为壮观。此逢壬联祭活动,一直延续至1942年九月初九(壬午岁)止,共进行三十六次,历时三百六十年, 一九五二年,祖国已解放,联祭活动,遂告停止
五、千辈后裔
留住埔头第五世百四郎公生六子,即:千一、千二、千三、千五、于六、千七、千八郎:
千二郎公生四子,迁居揭阳塔头;
千六郎迁居海丰惠州;
千一、千三、千七郎无后;
剩下千八郎公留住埔头,牛四男,即:福盛、福隆、福昌、福兴。,
福昌因移居他处,途中全家被害无后。
定居揭阳梅岗的百五郎公生四子,即:千二郎迁海丰。干四郎迁丰良徐屋敦,生福笃、福寿。千九郎留梅岗生二男,长男福二、次男福五。千十郎留梅岗生一男,念八郎。
(作者:徐德超 丰顺汤坑 来源:《人生拾零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