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成姓网 > 成氏源流 成氏源流

河南省商丘市成氏源流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成姓展区

河南省商丘市成氏源流

    一、家族的历史渊源

    成氏家族,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始于周初分封时期,约公元前十世纪前后,距今已三千年历史。当时,中国社会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制度叫做“封建领主制”。在“分土封侯”的情况下,许多士大夫或名门望族的姓氏都是周天子所赐,这个时期也正是我中华民族姓氏产生的旺盛时期。所谓“分土封侯”制度,即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天子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是其它一些较大的部落或方国的首领)。《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一国。”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

    诸侯在封区之内,也实行分封制度,即将大部分土地分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百姓。自诸侯到士,其职位俸邑都由嫡长子继承。从天子到士层层分封,所以叫“分封制”。这样就形成一种宝塔式的统治。

    我成氏祖先为汉民族,当时是在武王(姬法)之弟康叔的封国内,叫做卫国,国都在朝歌(现河南汲县,这一带主要是商朝遗民)做一地方官员。为官清廉,官声颇佳,政迹突出,为周王朝的地方统治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被分封于现河南荥阳境内,赐姓“成”,是卫国的一个采邑。这一带的古地名就叫做成皋(皋的意思是水边高地),春秋时期叫做“虎牢”,到汉代又叫做成皋县。成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到宋代,产生了《百家姓》,在《百家姓》里,收录了单姓氏452个,复姓氏60个,共512个。因为宋朝皇帝姓赵,所以《百家姓》的开头便是“赵”姓。我“成”姓排在第115位。

    二、商丘的成氏家族

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更替。在每个朝代更替时都有战争,在每个朝代建立后都有相对的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由于这些原因,历史上曾出现多次民族大融合或民族大迁徙。再者,为官者调职赴任,为仆者随从移家,这就形成了一部分人“居无定所”,不可能长期居住在某一个地方;即使是同一家族成员,由于职业的不同,也许就天各一方了。我成氏家族也不例外,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就形成了散居于全国各地的格局。如河南北部的成安县,甘肃南部的成县,都是在汉唐时期因成姓而得名。

    据成氏先人相传,元朝末期,现江苏南京居住成氏家族的一支,在当地也是较有影响的一个家族,为官的、务农的、经商的,从事各种职业的均有。十四世纪中叶,我国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元末农民起义。当时,我成氏的先人成效慈及其两位兄弟参加了徐寿辉(湖北蕲春人)领导的南方红巾军。这位先人勇武过人,轻财好义,懂医术,善相马。他因对时政不满,号令数乡勇投奔了徐寿辉。135110月,徐寿辉在蕲州称帝,国号天完。后来,起义军发生分裂,徐寿辉被部将陈友谅杀死。1360年,陈友谅在武昌自立为帝,建立汉权,我成氏的这位先人就是跟随陈友谅的一员武将。这时期,另外一支较有实力的起义军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1361年陈友谅进攻南京,被朱元璋击败。我成氏这位先人及兄弟便成了朱元璋的俘虏,在元末明初被流放到河南宁陵驿站养马充当驿卒,后来他们便在宁陵落地生根,这几位被流放的驿卒便是我们在商丘的成氏家族的祖先。

    明代以后,我成姓家族有了很大发展,不仅人口上发展很快,而且在社会地位方面也在逐步提高。做官者有、经商者有、从医者有,但仍以务农者多。在我国封建社会,家族声誉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官职的高低,在明清两代,我成氏家族均出现了三四品官员。近代时期,有军政人员,地方绅士,更是不乏其人,所以,在商丘一带,我成氏确是名门望族。

    三、家族的分支

    商丘的成姓人氏都是由宁陵分支出来的,成效慈是我们的祖先。从明朝后期算起,应是当时的老四门分支,分支的时间不一,大体应该是在明末清初。长门分支在宁陵东的西王关庙;二门分支在宁陵东三里的成庄;三门迁至宁陵县孔集乡成楼(石桥的成姓也应是宁陵的分支);四门在商丘谢集成庄。这四部分独立门户后又各有分支,如谢集成庄这一支的后人有孙福集的、谢集的、商丘市内的、外地的等等,不一而足。其他分支也是同样,这就是家族的繁衍发展,是自然规律。

    四、关于祖坟

    始祖坟位于宁陵县城东南角,东靠何二井,西临护城堤,北靠清真寺,现为东街村委会纸厂。主祖坟茔在纸厂西北角路口。现有石碑一座。传说主祖坟风水被人所破,坟后有一土坑,继而穴位南移至纸厂后院,有三座。“文革”后期在此处建厂。长门后人成恒忠之土地证清楚记载长宽度及四邻,公社化以后由宁陵县第一中学建操场,但坟茔仍在,每年烧纸添坟,祭祀祖先。现在此处已是城区,坟地已不存在,只剩墓碑一块,被后人成法之运至西王关庙长门老坟,现仍存。

    守祖是长门的职责,长门就是现宁陵东西王关庙居住的成氏后人。由于守祖坟,管祖业,不能习文做官,长门后人数代无进学堂的机会,直到解放后1977年,其后人成法之考入商丘师专,现为宁陵高中教师。长门迁至西王关庙已历六世,其祖坟在村西北角,五世穴位排列有序,前“士、体”二世,后坟墓穴位南移至“昌、恒、茂”三世至今。

    谢集成庄一支,应为现商丘成氏宗族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分。相传,成氏先人成天陆携子成万吉、成万表兄弟于清初雍正年间(17231736)由宁陵移居此处,开发了这片土地,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所以取名成庄。现在成庄的所谓老三门(成万吉后人),老八门(成万表后人)就是其后人,包括现居朱庄寨、孙福集、谢集、商丘市区内县城内等地的成姓人氏,其“根”均源于此。

    成庄的祖坟原在庄东南三百米处,这里埋葬着成天陆的子孙,坟墓长幼有序,排列井然,后人每年祭祀添坟,烧纸烧香绵延至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国家修建铁路,油库征用土地,遂迁至庄西至今。迁坟时,从墓葬中看,有功名者达十几人,世袭爵位由此可证。

    宁陵东三里的成庄是祖上二门的分支,祖坟在村南偏东,这里埋葬着明朝时期我成姓族人的代表成夫子。其坟茔是远近闻名的“成夫子坟”。成夫子进士出身,官至顺天(也叫应天现江苏南京)知府,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曾被奸臣迫害受贬,后由明世宗朱厚聪给以平反昭雪。成夫子殁于嘉靖四十年(1562),被皇帝谥封葬于此,按三品待遇,墓葬豪华,立牌坊,设神路,文武官员拜谒。其墓碑与神路两边的石人石兽解放后尚存,碑文落款为嘉靖四十年。

    五、成将军纪念塔

    此纪念塔是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及地方绅士为纪念我成氏先人成慎(成士筠)所建,属纪念性建筑。此塔建于1928年(民国17年),塔高28米,地面以上25米,底部呈六面体,上部为方椎形,砖混结构,建塔耗资六万现大洋(银元)。塔址位于商丘县城北两公里105国道东侧驻军营园内。塔的下部六面均有石刻,碑文记载了成将军的生平事迹与建塔参与人员,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分别刻有冯玉祥题写的“成将军纪念塔”字样。此塔落成之日大雨倾盆,似天公为纪念将军而泣。纪念塔代表了近代时期我成氏家族的声望。1965年文革前夕,当地政府以“塔身倾斜,恐不安全”为由,请示了将军之孙女(延安抗大毕业生,时在北京任职),同意于当年拆除。碑文存于商丘县文化馆。

    再续成氏字派

    为使本家族后世繁衍有序,辈份不致紊乱,经成铸昌考证,由筹委会通过,再续二十字为我族人使用。

    上十五代用字为:

    苍、天、万、登、厥、士、体、昌、恒、茂、法、远、达、胜、长

    下续二十代用字为:

    君、臣、文、武、德、忠、孝、仁、义、荣、龙、凤、虎、相、伟、泉、阳、霞、光、辉

 

此二十字由筹委议定,望我成氏各支系遵用。

(摘自商丘市《成氏家谱》)19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