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氏源流续二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乌姓展区
源流八
源于西戎族,出自汉朝时期乌孙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乌孙国,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名。实际上,乌孙国就是上述第二个渊源中的西戎乌氏国被秦昭襄王灭国后西迁的余民,原迁居于今甘肃敦煌地区,在被大月氏(东夷之郁夷)击败后,向西迁徙形成的氏族部落所组建的国家。这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颜师古注:“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 目前,史学界关于塞种人的认识和说法不一,以原始蒙古人和氐羌混血种说较妥切。乌孙人后成为哈萨克族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塞种人已成为天山南北的较大民族。汉朝时期的乌孙国主要领地在今独联体吉尔斯坦一带,有新疆一隅。
东汉初期,乌孙归服汉光武帝刘秀,到了汉明帝刘庄执政末期,大将军耿恭任戊己校尉,乌孙国彻底归汉。其后,国民中多又以故国名汉化为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九
源于西羌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安定国,属于以先祖国姓为氏。 据史籍《宋书·外夷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辖下有个安定小国,却远在今甘肃平凉、庆阳一带,为西羌民族,其国王以乌为姓氏,其国后被鲜卑拓拔部所吞灭。
安定国灭亡后,国民后代子孙便以王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平凉乌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ū(ㄨ)。
源流十
源于东胡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乌桓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乌桓,亦称“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演变历史为东胡→乌桓→柔然→蔑尔乞→蒙古贞,严谨地说,这个部族的本源与鲜卑族更为接近,语言与鲜卑族大体相同,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在东胡民族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乌桓主要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接匈奴,南与西汉幽州刺史所部相连。总体来讲,鲜卑居北,乌桓居南。还有一部分乌桓族人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当西方史学家称之为阿瓦尔人(阿日乌桓民族)的柔然郁久闾氏族被突厥所驱逐时期,大批族人避居至贝加尔湖地区木里乞人居地,与当地的拔也古部融合,后形成了后世宋、辽历史上所称的木里乞,即蔑尔乞部,而在当时,蔑尔乞被称作“蒙郭勒津”,即著名的蒙古贞部落。
乌桓民族所汉化形成的乌氏,后有加“邑”偏旁而称“邬”氏者,皆归融于汉族乌氏、邬氏大家庭,其的正确的姓氏读音皆作wū(ㄨ),是为著名的冀北乌氏、湘赣邬氏。
源流十一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梁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部名,以部为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后世的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为乌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阿尔泰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区)、唐努山(今蒙古西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唐努乌梁海,即唐努图瓦)、尼布楚(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于氏等。
⑵.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藏族引为姓氏,满语为Ujara Hala,藏语为Wuzalab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康区(今四川甘孜)、苏毗和多弥(今青海玉树)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武氏等。
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藏族乌氏的姓氏读音皆作wū(ㄨ)。